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

上海东北任

2023年3月3日至5月3日,为期两个月的“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在上海闵行博物馆展出。 1972年到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座西汉墓。是一次于特殊年代,举全国之力的科学发掘墓葬,保存完整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br>有明确的墓葬年代和墓祖身份,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952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马王堆两个土堆做了调查,确认是汉墓。<br>1956年,他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1971年底,驻地医院挖防空洞,建地下病房时挖动了1号墓。<br>根据葬制等级及有“轪侯家”“轪侯家丞”铭文的器物“妾辛追”私印,确认墓主人为轪侯夫人辛追。<br> 古墓的发掘成果,使2、3号墓 的发掘受到空前重视,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2、3号木发掘的请示报告。并调集全国各学科的顶级学者参与墓葬的发掘研究与保护。<br>2号墓于1973年12月至1974年1月发掘,出土文物200多件,其中3枚印章,证实墓主为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仓。 1973年11月至12月发掘3号墓,墓葬保存完整。出土漆器、简帛、丝织品、兵器等文物1,600多件。其中13万多字内容丰富的帛书填补了历史空白。 三座墓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为研究汉初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丰富了人们对西汉文明的认识。同时也为汉初考古确立了年代标尺。<br> 2号墓墓主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生于战国末年,逝于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早年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惠帝二年又因公封轪侯,因封在轪县,所以称轪侯。 在汉初至惠帝140余个封侯中列120位,食邑700户。汉初诸侯国丞相在政府机构中地位仅次于诸侯王。不但统帅小朝廷里的文武官员,而且控制王国的军队,实为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br>汉高祖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分封了“异姓七国”。高祖末年,除吴氏长沙国外,其余均被减除。待之以刘邦兄弟子侄所封的同姓九国。即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br>用宗族血缘关系加强统治,吴氏长沙国历时46年传五代,疆域北至今湖北南部,南抵今广东连县,东达今江西鄱阳湖西与今贵州为邻。<br>刘氏长沙国始于前155年,汉景帝奉齐第十子刘发为长沙王,传七代,王莽时废。<br>公元26年,东汉刘秀复封刘兴为长沙王,公元37年终废。 轪侯爵高禄厚,家藏千金,奴婢成群,侯府内钟鸣鼎食,食不厌惊,楚歌郑舞,琴瑟和鸣,粉黛锦容,罗绮丽裳。器用、服饰制作精美,装饰华丽。凸显出墓主较高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也反映了汉初修漆、纺织等工艺成就,私家藏书丰盛。 13万多字的帛书、简牍包罗万象,涉及哲学、历史、天文、历法、地理、军事、医药等各方面。不仅反映了汉初学术思想的活跃,更见证了当时学术兴盛,兼收并叙的文化复兴成就。 轪侯家族生活在汉初文景之治时代,除储蓄金钱之外还积蓄财富,将象牙、犀角、珍珠、宝石等珍品纳入家藏。因汉文帝倡导墓中金珠宝货均用泥质木质冥器替代,作为人间财富向冥世的延续。墓中出土的300多个木俑,等级分工各有不同,是轪侯家的家吏和奴婢的替身,也从另一个角度塑造了墓主尊贵的社会形象。 汉代饮食结构多元,且随着国力的增强,其食材之广,食品之丰,食器之美,食法之精,均大胜于前。马王堆汉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的肉食、粮食、果品、酒类、饼食等。显露出汉代食物种类的丰富多样,也反映了轪侯家生活的富足。 各式盛放食物的漆器造型浑厚雅致,颜色艳丽图案生动,美食配美器,为我们呈现出汉代贵族享宴时的盛况。 对于另一个世界中的生活,轪侯家族并不仅仅满足于口腹之欲的层面,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男女梳妆用具7套。 双层九子漆奁是软侯夫人辛追生前用以存放梳妆用具和贴身物品的奁盒。中国古代男女均蓄发,并各备妆具。该漆奁出土时以绢地"信期绣"夹袱包裹。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盖顶、周边和上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其余部分涂红漆。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底板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盒,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 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乐器与博具,反映了轪侯家在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追求个人心情愉悦。这也是汉代娱乐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缩影。 衣物衣料数百件保存完好,色彩鲜艳,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他们不仅体现了汉初纺织业的卓越成就,也代表着墓主人对于美的追求。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另有一被毁48克出土),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 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素纱襌衣轻薄而透明,如何穿着呢?《诗经·郑风·丰》:"衣锦衣,裳锦裳。"多数学者认为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欲露华丽外衣纹饰,因此在色彩艳丽的锦袍外面罩上一层轻薄透明的襌衣,使锦衣纹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有着轻柔和飘逸质感的纱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风而立,徐步而行,飘然若飞,极现女性的柔美。 丝绵袍曲裾,交领,右衽。素纱里,绢地“长寿绣”面,内絮丝绵。缘边为迄今所见最早的起绒织物——绒圈锦。<div><br></div> 其面料“长寿绣”是在绢地上用朱红、金黄、土黄和绿四色丝线绣成。穗状流云间填以土黄色的云纹。单元的一端,有朱红色的一个像头状花纹和两个如意状花纹,另一端有朱红和土黄色的如意状花纹各一个。因随葬遣策自名这类刺绣图案为“长寿绣”,故名。由于色彩的变化,似朵朵卷曲的祥云舒展在仙树的枝叶间,细看又似茱萸、凤鸟等吉祥生物显现在云中,也许是战国时期楚地刺绣龙凤纹的一种抽象化演变,具有古拙的艺术风格。此类绵袍应为辛追生前所喜爱的服装,也是汉初的时尚服装。其款式与文献记载的古代“深衣”很相似。该墓出土服饰面料以植物或矿物染料染出绚丽多彩的颜色,或纺织,或印绘,或刺绣神奇浪漫的纹饰,构成了华丽的贵妇人时装体系。 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乐器与博具,反映了轪侯家在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追求个人心情愉悦。这也是汉代娱乐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缩影。 漆纚纱冠俗称乌纱帽。出土时盛放在油彩双层长方漆奁内,应是墓主人生前的官帽。三号墓的墓主人为第一代轪侯利苍之子,生前曾是一位带兵的将领。可以说这件纱冠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乌纱帽实物。 出土时盛放在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内,盝顶式长方形,木胎,奁身满布凸起的云气纹作装饰,其作法是先以白色沥粉勾出高起的线条轮廓,再用朱、绿、黄三色漆勾填出色彩灿烂的云气纹,其髹饰手法和风格与同一时期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彩绘黑地漆棺上的云气纹技法相一致,均具有立体效果,富有浓厚的装饰风格。 帛书与简牍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历史艺术等领域。其中有相当部分与长生求仙的思想有关。汉代求仙思想盛行,人们渴望长生,希望死后身体不腐,灵魂进入天界。焚香避秽,吐纳行气,屈伸导引以及饮食养生等养生方法,在贵族中蔚然成风。 辛追墓棺室放置四重漆棺,紧密套合,均用楸木(梓木)制成,按汉代礼制只有高级贵族才能享用。套棺由外至内为: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漆棺、朱地彩绘漆棺、锦饰漆棺,寓意墓主灵魂由黑暗空间到天国仙府的穿越之旅。其中两副彩绘漆棺内容奇幻,风格浪漫,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代表了汉代漆画的最高水平。锦饰漆棺,是迄今唯一的发现。 第三重棺是朱地彩绘漆棺 第四重锦饰漆棺 T型帛画是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最重要的之一。据墓中遣册记载,T型帛画名为“非衣”,是墓主人灵魂升天的媒介。帛画设计的空间与图像组合,描绘了通向天国的仪式与途径,体现了汉代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画面充满自然气息,神秘意味和浪漫色彩。 多重古代神话和人们永生愿望浑然融合,构型布局完美、图像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和谐,具有很高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帛画用3块单层细绢拼成,顶端横裹一根竹竿,上系丝带可以张举。中部和下部四角各缀有青黑色麻质涤带,为出殡时引作前导。入葬时覆盖在内棺上的“铭旌”。 帛画用笔墨和重彩绘制,从上至下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br>天上描绘金乌、蟾蜍、烛龙、飞龙和司阁等。人间描绘轪侯夫人在三个侍女的簇拥下缓缓升天,他的家人在祭祀。<br>地下描绘巨人托举大地,整幅帛画用浪漫的手法,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 《永生之梦》视频介绍<br>西汉初期,人们相信"形不朽而神不灭",神不灭方可得永生,于是有了马王堆号墓中千年不朽的辛追夫人。3D mapping 投影秀,运用从四重漆棺和 T 形帛画纹饰中提取到的元素,以辛追为主角,按照"人间——地下——天上"的顺序,配合极具楚文化风情的背景音乐,构建出辛追死后的世界。通过辛追肉身的由生向死、由死而生,呈现出生与死的循环往复,还原出辛追夫人的"永生之梦",勾勒出想象中的宇宙空间,揭示出汉代人对生命永恒的执着追求。 在历史维图中,马王堆汉墓是大一统的汉帝国建立之后,一个特定地域、特定社会阶层的墓葬群。他显示了汉代文化的普遍性和强烈的地域特征,反映汉文化的新取向。又保留了“周制”的传统影响,历史信息蕴含丰富。曾经深埋地下的马王堆汉墓,如今展现于博物馆中,生死的图像转换为审美对象,在这种转换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张力,感受这种张力的过程,便是今与古的一次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