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备课中的“取”与“舍”

李元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备课中的“取”与“舍”</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文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有人说,读书是一段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备课同样如此,一开始四处收罗,博观博取,把课填得满满的、厚厚的,然后再修枝剪叶,去芜存菁,给自己和学生留出思考、创造、交流的空间。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取谁舍谁?如何取舍?这是“取舍”间的艺术。<br> 最近,在进行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的整体设计时,我结合单元“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语文要素,设计了“图文共赏:我们的动物朋友”这一单元大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单元课文中完成“读美文、摘美段”“品名画、配文字”“画动物、写动物”等任务。<br> 下面,借《猫》这节课例分享备课中“取舍”的心得。<br> <b> 舍“旁逸斜出”取“目标之需”。</b>有一个环节,设计时我比较满意,试讲后不少教师也夸赞有加。在学生品完“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句中“吧”“啊”“呢”等语气词的表意功能后,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补白:<br> 朝阳初上,老舍先生侍弄院里的花草,花影中看不见猫,心想:这小家伙,今天怎不抱着花枝打秋千了?<br> 夜深人静,老舍先生在灯下伏案写作,身旁好像少了什么,心想:_____________。<br> 晨光熹微,老舍先生早起运动了,清风吹来满院的花香,仍不见猫的踪影,心想:________________。<br> 意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老舍先生这“一天一夜”对猫的爱怜和担心。但有教师提出,此环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语气词的作用,指向的是表达。而情境补白更多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学生对老舍先生爱猫之情的理解不是难点。或许,这是教师设计的“亮点”,有语文味,但也有可能是环节的败笔。<br> 于是,我舍弃了这个情境补白,顺着环节目标与学生继续品味老舍先生的精妙用词。<br> <b>变“先扶后放”为“先放后扶”。</b>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于先扶后放,中年级语文学习更是“指导一段,迁移全篇”。一开始的设计,我是指导第二自然段,领着学生体会老舍先生是如何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然后再让学生自学其他内容,运用迁移。这好像问题不大,并且试讲效果也很好,但我发现“学得太顺了”!我何不让学生尽情地“跳一跳”去摘桃子,摘多摘少,我再给他们补?于是,我“痛下杀手”,把环节倒过来,先放后扶:让学生满篇寻找老舍先生表达对猫喜爱之情的方法,借助表格或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汇报交流环节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我作为教师在互动中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概括、归纳表达方法。<br> <b> 固“文学审美”补“艺术审美”</b>。通过品读和比较阅读,体会老舍、夏丏尊、周而复等作家表达对动物喜爱之情的方法后,我设计了一个“欣赏画中之猫,尝试练习表达”环节。这好似在“肥别家的田,荒自己的地”,但实属这一单元特别之处的特别之选。这一单元课文的插图全部选的是名家名画,有吴冠中的天鹅、米春茂的猫、丰子恺的白鹅。我们常说课文插图也是教学资源,这么充满艺术之美的插图聚集在一个单元,不能熟视无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特别强调:在“文学阅读”的基础上,特别突出“创意表达”,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创编。于是,我将课文插图作者米春茂请进“丹柿小院”,与学生一起赏画家笔下的猫,给画配文,既进行了言语实践,也感受了艺术之美,在学习语言运用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br> 取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取舍之间,莫乱方寸。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我们既要关注内容的关联与整合,又要处理好取舍中任务与学习的关系。基于任务群的单元整体设计,虽然任务在前,但不能只奔着任务去学习,如果过于简单和功利,容易“窄化”课文的理解、“浅化”学习的功能、“淡化”语文的美感。</div><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26日</h5>

学生

老舍

单元

表达

课文

环节

设计

备课

语文

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