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一为了永久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周文彬 周文钊</p><p class="ql-block"> 2000年3月30日深夜,父亲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9 岁。噩耗传来,全家悲痛欲绝,山城哀恸万分,还在晨曦中早练的老年大学的老人们,中止了锻炼,来到我父亲的灵堂前放声哭泣,外地的亲友们赶来了,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们赶来了,远在毛良坞白菊花尖的学生赶来了,熟悉和不熟悉的人都赶来了,人们为失去一位敬仰的老人而深深痛惜。</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殡的那天,春雨飘洒,古塔肃穆,前来送行的队伍达千余人,送行队伍经过常山一中校门口时,全校师生在走廊、在操场、在校门口行注目礼,向这位常山一中的老校长致以深深的哀悼。</p><p class="ql-block"> 父亲周才兴,1922年7月出生在江山市敖坪乡周家村一个贫农家庭。他六岁时随我们的祖父母到常山落脚,祖父撑船,祖母开了一爿豆腐店,聊以度日。父亲八岁那年就读于须江小学,后又到私塾读《四书》读了半年又转到判官殿内拆字先生符龙灵处就读。老师教的是信书就是教人怎样写信。后来,祖父把我父亲送到定阳中心小学去念书。开始时我父亲插班五上,读了一个学期,由于成绩好,跳了一级,第二学期读六上。我父亲小学才读了一年半就毕业了,毕业成绩全校第一。</p><p class="ql-block"> 1939年春,父亲考入衢州八中,当时校舍是从衢州城里迁到西乡石梁的。从初中到高中,父亲一直享受公费助学金。1945年7月我父亲从衢州中学毕业,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社会动荡不安。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当时的常山县伪教育局长徐日红介绍父亲到常山县中任教。父亲从1945年秋在常山县中任教一直到1988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从教,为人师表。他常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好学生,必须要从爱护学生做起,要把学校工作做好,就要靠经常做思想工作。他做思想工作与众不同,除了开会学习外,更多的是靠平时接触和言谈中去了解教师和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校之长,他平易近人,尊重教师,愿作教师的知心朋友。一次,他发现一个教师家庭不和睦,就和校工会主席主动上门做工作,未料被“嘭”的一声关门声拒之门外,第二天再次登门做工作,情形就不同了,由“雷雨转晴天”,家庭终于和好了。有一次,一个高二班的学生用脚猛踢教室门时,被我父亲看到了,当时我父亲并未用校长的“头衔”去压他,而是因势利导,耐心教育,终于使该学生流下了忏悔的眼泪。后来父亲了解到该生还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生活全靠农村的姐姐负担时,父亲深表同情,勉励他要好好学习,说今后有什么困难可直接来找我。从此以后,这位学生成了我家的常客,直到他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经常来我们家看望父亲。</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身教重于言教。他常说,教师是人格的造就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父亲一生为学校操劳,事必躬亲。每当夜阑人静时,他都要去巡视学生的宿舍,检查每盏路灯,检查每只水龙头是否关紧。他事无巨细,从学习、劳动到搞清洁卫生,下食堂是他的惯例,经常检查食堂的伙食办的怎样。父亲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倾注了深情,无论是任教期间或退休以后,塔山台阶上落叶多了,他就去扫;塔山的石阶坏了,他就去修:教师宿舍的楼梯扶手脏了,他就去擦。这也许是他与塔山相伴55个春秋的感情的真实流露吧。</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做人清廉正直,非分之财,他分文不取。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接受过别人送来的贵重礼物。就是亲朋好友或者学生送一点营养品之类的东西来,他都会寝食不安。他会以相等价值的东西予以回贈,要么索性就拒而不收。</p> <p class="ql-block"> 要说他的学生,在常山各部委办局当领导的也不下二三十人,但他从来不为私事去求人说情。而对于他晚年所钟情的老年大学的事情,他却会经常登老同事的门,或登学生的门,动员他们为老年大学做点贡献。于是,有的送来了教学用具,有的捐来了钱,有的自愿到老年大学任教。父亲自己生活十分简朴,从不乱花一分钱,但他对学校有用的,自家有的东西他也会毫不吝啬的贡献出去。在父亲担任常山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期间,学校的费用开支,他总是精打细算,能节约的尽量节约,甚至连用剩的粉笔头、纸张、墨水等,也要一一收集起来再利用。课桌椅子,教学用具坏了,他自己能修就自己修,自己修不了的就请别人来修理。</p><p class="ql-block"> 父亲退休以后,曾有几所学校想聘请他去,并答应给予丰厚的报酬,可他都拒绝了。他常对别人说:我退休有工资,和老伴加起来不少于千元,钱够用就行了。但老年大学需要我父亲去工作时,他却很乐意。我父亲在老年大学任职8年,从不拿一分钱的补贴。老干部局的同志,几次把补贴费送到我们家里,每次都被我父亲婉言拒绝。他还告诉老干部局的同志以后不要再送钱来了,要把钱用在老年大学的教学上。</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为人谦虚谨慎。50多年来,党和人民给了我父亲很多的荣誉。在常山,他是一个有名望的人,他生前长期担任常一中的校长,担任过常山县第一届至第四届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担任过常山县第一、第二届县总工会副主席,县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常山县第一届至第六届人民委员会委员,还担任过常山县第七届人大副主任。退休后,参与筹建常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并担任常务副主任及常山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等职。但他从没因为有这许多的“头衔”而高高在上。在儿女的眼里,他永远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一位仁慈的、充满爱心的父亲。凡是和他共事过的人都说他为人诚实,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是一位非常好相处的人。</p> <p class="ql-block"> 他遇事总是以商量的口吻与人探讨,让你心悦诚服;他做事总是那样的考虑周全,让你放心;他批评人总是那样的和风细雨,使你容易接受。父亲对待长者总是那么的尊重和关心,父亲去世前的几天,他听说老领导郭雨辰因病住院,就专程去医院看望他。</p><p class="ql-block"> 父亲为人谨慎。他说过,解放前他在常中任教时,当时社会上的宗派势力很猖獗,斗争也很激烈。那时常山中学的校长叫李春芳,他是定阳派的人,而社会上的一些青年学生和县中、简师的教师,他们的家长有的是定阳派,有的是正谊派的人。因父亲不赞成地方派系,1945年秋,我父亲结婚时,县中和简师的许多老师来喝喜酒,而我父亲却没有邀请校长李春芳。李就怀疑我父亲不是他的人,再加上我父亲平时不会奉承拍马,结果到了学期结束,多数教师都收到李春芳的聘书了,而我父亲却没有收到,这下父亲就担心可能要被解聘了。可在放寒假时,东窗事发,李春芳被人告发贪污而被撤职,我父亲才保住了教师这个饭碗。父亲曾经说过,我为什么能立足于常中,直到解放,原因有三:一是在求学时就反对地方派系斗争,参加工作后仍主张不介入地方派系。二是在当时的青年学生中得到他们的一定信任。三是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所以学生对我有一定好评。</p><p class="ql-block"> 1971年,遭受迫害的父亲从“牛棚”里被解放出来,开始担任常中两个班的数学课。到1973年又担任校革委会副主任兼教革组长。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当时学校的两位书记发生矛盾,一位书记要拉我父亲打击另一位书记。我父亲很明智,除了工作上的联系外,不干预党内的事,不搞亲一派疏一派。因此那位拉他的书记对我父亲有看法,与别人说,常中难搞,还是老的一派。在这点上,父亲认为,他没有做错,他不介入私人关系,个人恩怨的漩涡之中。实践证明,父亲那样做是对的。</p><p class="ql-block"> 从1945年秋到1988年退休,我父亲一直在常山中学教书,这期间他当了 39 年的常中校长。他在担任常山一中校长期间,为广大教职员工办了许多实事,深受师生们的爱戴。</p> <p class="ql-block"> 1980年,他被评为“常山县劳动模范”。1982年,被评为“浙江省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并多次被评为“常山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他还担任过衢州市教育协会常务理事。</p><p class="ql-block"> 父亲办学的一贯主张,就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他常说:一所普通中学只有培养出大批既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又有过硬本领的人,才算完成双重任务。解放初的三年,国家经济处于整顿恢复时期,学校经济比较困难,他带领学生开展勤工俭学到常山林场开荒。每亩山地可得40元报酬。学生自己种田,度过了那段艰难时期。1958年大跃进开始,群众性的大办钢铁运动,杨家花园几十座炼铁高炉,机关干部,农民群众,日夜奋战,我父亲也响应党的号召,带领全校师生到球川里山岭去挑铁矿石,到钳口乡元青口去挑木炭。回顾这段历史,父亲无不感慨的说:那时教学服从于大办钢铁,炼铁指挥部随时电话来,随时出发,打乱了教学秩序。当初的口号时“炼红了胆炼红了心”。现在回忆当时这个运动,声势确实很大。有的人把烧饭的锅砸破拿去再炼,山上树木可以随便砍去烧炭,番薯烂在地里无人挖,大家吃“大锅饭”。一段时间,学生在校吃饭也不要交钱,大刮其“共产风”,这个损失确实不少。如果说“大办钢铁”有什么收获,那只能说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了。</p><p class="ql-block"> 曾有一段时期,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砍掉劳动课,轻视体育活动,加上社会上对学校升学率的压力,可父亲始终坚持他的办学主张,牢记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对待差班差生的问题上,父亲一贯坚持不“泻肚子”,不推出门。而是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提高学生成绩。对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经常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并列出名单,有针对性的找他们谈心,父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初二年级有一位学生成绩较差也比较顽皮,父亲却发现他在一次“六一儿童节”联欢晚会上却是一个出色的指挥。</p> <p class="ql-block"> 为此,父亲深有感触的对教师说,像这类学生特别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将来也是个人才。</p><p class="ql-block"> 1978年11 月,我父亲又重新被任命为常山一中的校长。1979年9月,我父亲被组织上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从此,我父亲又一次焕发了青春活力,并将他的余热全部贡献给了常山的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 1984年,中央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父亲因年龄关系,人大常委会未做安排。我父亲在自传里曾这样写道:我想政治生涯由于年龄的关系也到此结束了。随之学校也进行了调整,县委任命我父亲为常山一中名誉校长。在任命前,新老县委书记俞济初、鲍天才找我父亲谈话。父亲领会组织上的意图,了解党的政策,知道老的不下去,新的上不来的简单道理,他愉快地退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父亲从政界和学界告退,但并没有清闲下来。他一辈子做的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他会同县里部分离退休的老同志,创建了常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把老同志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余热和专长,为常山的两个文明建设再作贡献。县关工委于1988年5月建立后,父亲担任了常务副主任,从此他日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操劳,经常抱病上山下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92年下半年,常山县老年大学开始创办,常山县委又任命我父亲为常务副校长,主持老年大学的日常工作。已是白发苍苍的父亲为了使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毅然挑起了老年大学这副重担。</p><p class="ql-block"> 老年大学开办初期生源较少,有的老同志说:我小学都未毕业,哪有资格上大学。还有的说:我要锻炼身体,家里还要买菜和送孙儿上学,没有时间,何况年纪这么大了,还读什么书。针对这些情况,父亲走家串户,向老干部们介绍办学的方针和意义,说服老同志们的子女鼓励和支持老人上学。他呼吁社会各界为老年大学开绿灯。同时,为了保证每个学员正常参加学习,不耽误上课时间,他亲自去参加晨练,买菜,接送孙儿孙女上学。</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两个多月的“实习”,他总结出老年大学上午8:40至10:30上课的合理作息时间。结果第一学期开学,老同志学员对这一课时安排十分满意。</p><p class="ql-block"> 常山老年大学设有10门学科,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次次的登门求贤,终于聘请到了县里最优秀的教师。开学之初,父亲反复叮嘱老师:老年大学的学员不是一般的学生,他们是人民的功臣。你们要在尊重老同志的前提下,传授各种知识。同时,他又要求学员,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p><p class="ql-block"> 老年大学的经费比较紧张,学员见我父亲办学又这么艰苦,他们都疑惑不解:为何不向上级部门打报告,拨点经费呢?父亲却笑笑说:我们都是苦过来的人,自己能办的事自己办,尽量不要向组织上伸手。有一次学校要搬家,父亲考虑到学员们年老体弱,准备雇人搬,学员们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大家扛的扛,抬的抬,很快就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 常山县老年大学创办8年来,在父亲的精心筹划下,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班级数由原来的两个发展到现在的15个,累计招收学员1450人,已毕业的学员700余名。一些老同志学员经常这样对父亲说:周校长,我们青少年时期,您是我们的校长,老年时您还是我们的校长,您当了我们一辈子的校长啊。</p> <p class="ql-block">(此篇作于2000年5月1日。曾于2001年发表在衢州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