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口 千年高桥镇

梦隽心语

<p class="ql-block">4月9日去吴淞砲台湾公园观江景,江对面就是浦东高桥,一时兴起即刻动身去高桥老街一游。</p> 在国际邮轮港乘728路转508路至高桥。 <p class="ql-block">位于高桥镇老街的高桥</p> <p class="ql-block">高桥东街</p><p class="ql-block">知道高桥是因为外高桥保税区。而对于高桥古镇的了解知之甚少,仅有的印象也是关于杜月笙和高桥松饼。直到去了之后才觉得高桥文化气息浓郁,并保留了不少经典明清建筑,共有75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是古镇的载体,逛古镇除了看水、看桥、看石板弄堂外,其余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各式建筑,好建筑值得去细细品赏。</p><p class="ql-block">4月9日到高桥已15点多了,原以为逛1个多小时就差不多了,结果到了古镇才发觉,如想全面了解需化4个多小时才行。因9日到古镇时许多展馆已快下班(16时下班,周一闭馆),于是4月16日再游高桥。这次是从五角场翔殷路乘453路直达高桥老街,先东街后西街开始游览。</p> <p class="ql-block">东街上的江东书院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批准的第一家书院。是融合清代、民国和当代建筑为一体的三进大院,为优秀历史建筑。书院致力“阳光灿烂续传统 ,朝气蓬勃做国学”,常年举办诗词歌会、非遗研讨会,音乐鉴赏会等文化活动。</p> 东街太极拳馆。馆内展示了高桥太极拳渊源、拳谱、兵器等。 龙身蛇形太极工艺品 <p class="ql-block">东街仰贤堂。现为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较为系统介绍了高桥的历史。下面摘录部分资料,以求对高桥有个初步了解。</p> <p class="ql-block">仰贤堂主人沈晋福,1886年出生于小浜路的老宅"兰发堂"(今已拆除建了幼儿园)。他14岁到浦西当学徒,后在上海南市创办"晋泰号"洋货店起家。1931年由亲家蔡少祺(为洋人建造别墅的营造商)在故里高桥港边建造了"仰贤堂"。从南面看,它像一座水上别墅,可从船上拾级而上,直接进院。其主楼是一厅两厢房的三层楼房。主楼东边是二层楼的书房,地下建有密室,屋顶是观景阳台。</p><p class="ql-block">仰贤堂是中西合璧海派民居的代表作:整体中式庭院布局,而屋架却用西式钢筋混凝土;大厅里既有雕刻24孝的落地长窗,又有洋式的吊灯;厢房里既有中式福扇挂落,又有西式的壁炉。</p><p class="ql-block">1933年,48岁的沈晋福积劳卧病身亡。年仅24岁的长子沈人傑接手经营晋泰号。1937年日寇占领上海,短期内沈家连遭三劫:先是晋泰号被战火焚毁;再是逃难离家期间藏在地下室的钱财被盗一空;三是28岁的长子沈人傑和女婿汪永甘遇害。从此沈家破落,留下孤儿寡母八人艰难度日。新旧社会两重天,如今沈氏后裔人丁兴旺,事业有成。子孙有的是教授、研究员级的高级科技人才,有的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的旅居海外。</p><p class="ql-block">仰贤堂现为上海市文保单位。2005年高桥镇政府出资百万对其进行修缮,2006年在此开办了"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p> 陈列馆收藏的部分文物 <p class="ql-block">陈列馆收藏的部分文物。旧时女子穿的服饰。大襟衣服,从右侧腋下开襟,纽扣是用布条缠绕成球型。象许多公子书生必定手持执扇一般,一些女子往往在右腋纽扣上系一方手绢,才显得风姿绰约楚楚动人。这种衣服在50年代农村较多见,现在只能在电视里才能看到。</p> 陈列馆收藏的部分文物 陈列馆收藏的部分文物 <p class="ql-block">陈列馆展览内容</p><p class="ql-block">高桥籍海上名人李平书、钱慧安、杜月笙等。</p> <p class="ql-block">李平书(1854-1927)</p><p class="ql-block">出生于高桥小浜路李家桥。李平书填河筑路、修铁路、办水厂、电厂、电灯公司,是老上海的市政建设先驱。同时开办医院、学校为公益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李于1905年创立"浦东同人会"。辛亥革命时,说服清军万余人转向革命,后被推为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管辖市政、民政、司法、警察等厅。1928年,葬于高桥印家桥墓地。</p> <p class="ql-block">钱慧安(1833-1911)</p><p class="ql-block">晚清画家,号清溪樵子,生于高桥花园村。曾任豫园书画善会会长。善画人物仕女,饮誉海上画坛。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等收藏。出版了《清溪画谱》等著作。程十鬓称其为"海派艺术宗师”。</p> <p class="ql-block">杜月笙(1888-1951)</p><p class="ql-block">杜月笙生于高桥杜家宅。四岁丧母,六岁丧父,十三岁进上海十六铺当学徒。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为"上海三大亨”。他被蒋介石委任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顾问、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行政院参议。还先后获董事长等职衔达六、七十个,成为海上闻人。1937年,杜组织"上海抗战后援会”,做了对抗日有利的工作。1949年携眷属去香港,1951年病逝于香港。据其女杜美如回忆,杜留下了归葬故土高桥的遗愿。</p><p class="ql-block">有关杜月笙的资料,也许展馆不宜过多介绍,下面资料图片来自网络。</p> 杜氏祠堂,也称为杜氏藏书楼。以前媒体介绍杜月笙是高桥人,原打算参观一下这位海上闻人的故居,在镇上兜了半天没找到,向当地人打听后才知道杜的老宅是在今杨高北路2856号,现为部队驻地。 <p class="ql-block">杜氏祠堂落成招待典礼合影</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的杜月笙显赫一时。浦东杜家老祠堂原先只有两间土屋,杜月笙发迹以后于1930年收购了老祠堂周围五十多亩土地,新建杜家祠堂。委托上海有名的创新建筑厂厂主谢秉衡承建。</p><p class="ql-block">杜家祠堂于1931年5月竣工,杜月笙请来当时老城隍庙的星相霸头高铁嘴,选定6月9日举行奉主入祠典礼。规格之高,排场之大,堪称空前绝后。几万人的仪仗队由六个大队组成,国民党政要送的牌匾,排成长长的队伍,以蒋介石送的《孝思不匮》最为显眼。浩浩荡荡的队伍乘船经黄浦江到高桥,在高桥码头上搭起五丈高的五彩牌楼,汽车从事先专门辟筑的宽6尺、长5里多的杜高路上驶抵陆家堰杜家祠堂。举行典礼时,由陆海军、公安局西乐队等组成的大乐队奏乐,要塞司令部在附近鸣礼炮21响。首先由杨虎以国民政府中将参军身份代表国民政府和主席蒋介石道贺。公祭典礼由吴铁城、刘志陆、宋子文的代表以及孔祥熙、何应钦的代表致祭,杜月笙率子在旁答礼。中外来宾达1万多人。</p><p class="ql-block">协助杜月笙筹备典礼的都是海上闻人,总务主任是虞洽卿和黄金荣,剧务主任是张啸林,卫生主任是王晓籁、庞京周,招待主任是袁履登等。从10日到12日,演出连台好戏,“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全都登场,盛极一时。据厨师孙炳之子孙云祥回忆,前后烧酒水达一个月之久。大庆三天,成为轰动上海的社会事件。</p><p class="ql-block">杜家祠堂(杜氏藏书楼、杜宅),是杜氏宗祠的一部分。祠堂前原有白石牌坊,门立一对石狮。主体为三进五开间院落。院内建有戏台。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有会议室、休息室、藏书室、壁炉等,装饰考究,工艺精巧,风格中西合壁。后来家祠等其他建筑均已毁损,仅存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海派营造之乡高桥</p><p class="ql-block">高桥在宋代是渔盐之乡,在元朝是沙船之乡,到了民国成为上海有名“营造之乡”。与苏州“香山帮匠人”有异曲同工之名,明朝北京故宫设计建造者蒯祥便是香山人。</p><p class="ql-block">谢秉衡(1885-1966)代表作 :工部局大楼(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有利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树浦煤气厂(市优近代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周瑞庭、陆鸣升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王松云、钟惠山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叶宝星、杨瑞生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姜锡年、顾诚美代表作。</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高桥的营造商云集上海,建造了许多著名建筑:外滩三分之一的大楼;旧中国"四大家族"中蒋、宋、孔的别墅;中国第一家发电厂,中国第一家煤气厂,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特别是在解放前后都曾作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的工部局大楼,这些都为高桥人所造。高桥成为当时闻名海上的营造之乡。</p> <p class="ql-block">仰贤堂后面。旧时可乘船进屋。</p> <p class="ql-block">高桥西街</p><p class="ql-block">西街集中了许多展馆和故居,均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西街小广场</p> 西街徐建融艺术史学馆。<div>馆内展示了徐建融的一些书画作品、以及对他个人经历的介绍。一楼以展示为主,二楼则设置了书画创作的场地。<div>展馆借用场地是一座近代民居——高桥养和堂,原房主据传姓陆。该建筑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东西通开间10.68米,南北进深25.90米。据镇上的老人回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桥养和堂曾用作高桥当地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该建筑既是浦东新区不可移动文物又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br></div><div>当天游览时,看到一位90岁左右的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边观看边拍录像。老人说房子有些地方有改动。展馆管理人员闻听后即上前询问:老人家是否是原房主?女儿代答是的,说今天特意陪母亲从市里过来看看故居。老人似乎不愿多说。</div></div> 徐建融出生于高桥,是著名学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学家。出版的著作已达150余部。在作史论研究的同时,他还兼长书画创作,造诣同样极高。 徐建融部分著作 徐建融部分著作 座落西街的微型消防站 万里长江口,千年高桥镇之高桥 <p class="ql-block">长兴馆(长兴菜馆)</p> <p class="ql-block">高桥食品厂,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桥松饼”等食品。门市部在长兴菜馆对面街口靠里一点。</p> <p class="ql-block">看外形、馅料与苏式月饼相似的高桥松饼,其实与苏式月饼不一样。首先,苏式月饼外皮含油多,放一天后油会渗到纸盒上,高桥松饼放一星期纸盒上几乎无油,口感也松松软软。其次尽管馅料也是五仁、百果、豆沙等,但没有苏式月饼那么甜得象糖精,淡淡的甜。平均2~3元一个。</p> <p class="ql-block">老街街景(西街)</p> 西街三峡石艺馆。馆内展示了千余枚来自小三峡的带有天然图文的卵石,按人物、动物、景物等分类展示。 <p class="ql-block">双手作揖的古人</p> <p class="ql-block">二楼馆藏精品,暂停对外开放。经与保安商量后,保安通情达理,由他陪着上楼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高桥绒绣馆。绒绣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 展馆原为高桥黄氏民宅,建于20世纪初,1921年全部建成,是一座仿徽式砖木结构的民居。为浦东不可移动文物。 绒绣工艺师 展出的绒绣作品孙中山,目光深邃。 <p class="ql-block">展出的绒绣作品大文豪鲁迅,冷眼看世界。</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部分绒绣作品。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部分绒绣作品。眼神刚毅的俄罗斯总统普京。</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部分绒绣作品。目视远方的美国总统奥巴马。</p> 展出的部分绒绣作品。毛发栩栩如生。 展出的部分绒绣作品。画面细节十分细腻。 <p class="ql-block">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p> 高桥人家陈列馆。借用凌氏民宅展出旧时一户四世同堂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 <p class="ql-block">客厅。客厅是就餐、会客的重要场所。落地格子长窗、雕花栏杆均为精雕细琢,格外化功夫。</p> <p class="ql-block">客厅。旧时大户人家的客厅、书房都有一个名称,如三德堂、仰贤堂,或什么斋等。</p> 天井 <p class="ql-block">既是床又是工艺品,美仑美奂,明清家具瑰宝,当床使用真有点可惜。</p> <p class="ql-block">钱慧安纪念馆、叶辛高桥书房。招牌由著名书法家韩天衡题名。</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座落西街173弄1~3号,实际位置在西街背后的河浜边上。</p> <p class="ql-block">钱慧安作品。钱慧安(1833-1911)晚清画家,生于高桥花园村。程十鬓称其为"海派艺术宗师”。</p> <p class="ql-block">钱慧安作品《惟酒无量》,一群人在劝酒嬉闹,个个眉飞色舞。</p> <p class="ql-block">作家叶辛书房</p> <p class="ql-block">2016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刋登习近平自述文章,谈及叶辛及创作之事。</p> <p class="ql-block">叶辛代表作《蹉跎岁月》</p> <p class="ql-block">清溪府,原钟惠山民宅,现由一家饮食公司经营披萨、牛排。宅院前后共有三造,二个天井。两侧厢房前后贯通,十分气派别致。</p> <p class="ql-block">二楼厢房餐厅包间</p> <p class="ql-block">天井的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高桥老街上一些优秀民宅,继承了民清建筑的精髄,许多建筑中完整保留了天井。可以说天井是整个建筑中的精华部分,面积不大确非常精致。被誉为“一丈花园“,小巧玲珑。特别是石库门上的砖雕,飞檐跷角,堪称建筑艺术杰作,十分耐看。</p><p class="ql-block">图为东街徐建融艺术史馆内的天井</p> <p class="ql-block">东街徐建融艺术史馆内的天井</p> <p class="ql-block">东街江东书院的天井门楼</p> <p class="ql-block">东街钟氏民宅(清溪府)内的天井小花园</p> <p class="ql-block">东街钟氏民宅(清溪府)天井</p> <p class="ql-block">东街钟氏民宅(清溪府)天井门楼</p> <p class="ql-block">弄堂。在许多古镇绝对少不了这种弄堂,一般不会为游人所关注。其实细看这些狭窄的弄堂别有一种韵味。这些小弄堂最主要的功能不是通行,而是防火。因许多古镇房屋连在一起,为防止火势蔓延,每隔一段距离需留出一段空缺,形成弄堂,而且弄堂尽头往往连着河浜,便于取水。</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弄堂是上海和江浙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它是由两侧连排的老房子所构成的。在许多古镇都能见到这种形似“一线天“的小弄堂。高耸的观音兜、斑驳的墙壁、光滑的石板,营造了形形色色、风情独具的弄堂文化。弄堂的魅力、弄堂的美感,是许多古镇另外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