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黄土高原

好心情

<p class="ql-block">沟壑纵横</p> <p class="ql-block">沟壑里的田块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行走在黄土高原</b></p><p class="ql-block">从郑州坐大巴到山西晋城,往外看,进入眼帘的是高高低低连绵不断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特色是什么?你见到的是条条绺绺黄色的土壤,黄土以外的是低矮的灌木丛。一条一条很深的沟壑,你会产生由平原地区带来的错觉,会觉得沟下就是青粼粼的河水,可是没有。底下见到的可能是一条乱石沟,或是一条小路,或就是杂草丛棘。那条条绺绺的黄色可能是杂树向上长不到的高度而露出的黄土的底色,也可能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坡土路。</p><p class="ql-block">有时,从黄的底色中露出一些住家的痕迹,那是窑洞,倚黄土壁而建的窑洞。有门,门前有道布帘子,有窗,见不着人。黄昏后,这些可能的住所也见不着光亮,见不着人迹。在有田地的地方,也见不着人迹,大概是还没到农时。</p> <p class="ql-block">关外的山,山上无大树</p> <p class="ql-block">土坡间时有层层梯田,梯田呈弧形,弧线似乎是巨大的圆周的一小段,田块并不宽,田里的绿色该是麦子。有些很小的田块,只是山上某一处见缝插针的人工雕琢出来的一块,十来个平方,长着绿色。见着这些大大小小的山田,我始终担心着这些庄稼的水是怎么浇上去的。如此缺水的麦子,能高产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西,面朝南,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p> <p class="ql-block">对山西的印象,只是一首歌,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的一首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身旁……”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呢?有山有水,人杰地灵。以往的人杰地灵之地,如今见到的荒凉冷漠,似乎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为什么?有人说,山西本不缺水,且煤多。煤多多好啊,政策宽松,人们一哄而上,挖出来就是钱。有钱的成了煤老板,煤老板们拿着麻袋装着人民币,去北京买房,煤老板们成了北京人。可挖煤挖断了水脉,河水断了流,河床成了杂草碎石的干沟沟,煤老板们成了北京人,河流断水,于他们何干?没有成为煤老板的山西人,还得待在原地,享受着煤炭带给他们的幸与不幸。人啊,这时才觉得,青山绿水才是金山银山,科学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可何时才能让断水再流?</p> <p class="ql-block">从晋西南到晋北,到晋中再到晋南,绕了一圈,餐桌上的主食是米饭,面条,馍头之类,有时有玉米面馒头,暄软,细腻,可能是玉米面加了小麦面粉,早晚以小米汤为主。一盆小米汤上桌,我们以为是小米粥,但不是,以水为主,黄小米沉在盆底,吃在嘴里,不觉得有粘性。中午有小米蛋花汤,好像稠了一些,也许是加了粉芡。我听汪朗(他北京插队到忻县现在叫忻州)说过,那时他们每人每年的细粮只有25斤小麦,加工成白面是20斤,其余全是高梁、玉米、土豆等杂粮。因此他对我写的一篇文章很有意见。我在文章中曾说,麦场时,米吃光了,我们和农民一样,每顿都是以面食为主,吃摊面饼,摊好的面饼煮了吃,面条,自己擀的粗面条,没有酱油等作料,吃得倒胃口,于是生产队长给我们配发稻子,让我们继续吃米粥米饭。他说他看到这段文字,很有点气,说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见到我一次,都要择机提起,我笑说他是耿耿于怀。同是插队知青,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经历当然也是不一样的。是的,一个在北京长大,插队到一个成年见不着大米白面的乡村,当然不能理解为什么吃不下白面的事情。如今的城市里,物流方便,货物充裕,大米白面想吃就吃,农村有这样的条件吗?</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牌楼</p> <p class="ql-block">公路旁常看到一座五颜六色的门楼,门楼上写着某某村,一条路通往村里。这是山西的一个特色,处处显示出一种古文化。不知远离公路的村口,是否也有着这样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山西也不尽然是黄土高原,也有山地,平原,丘陵,河流。窑洞,却一定是挖在黄土坡上的。我们参观的王家大院,在晋中南一点。这是一座充斥着官气与文气的大院,经营于明清两朝,出过二品至五品的官员一百多人,如今的王家大院以其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扬名。在它北面数百里的乔家大院,经营于清代,那是个出商人的家族。两家大院均建于高原上相对平缓的地区,几十个小院落上千间的房屋连成一片,成了一个巨大的整体。两院落的老主人们,没有想到,几百年后的院落,成为了供人观赏的旅游景点。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门口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一门前被挂反了的抱联</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内某一院门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旧时大户人家宅院的格局似乎都差不多,小院落都是四合院的样式,中间正厅,两边厢房,加上门房(或门楼),称之为四合院。两家大院,每院正房门前的厅柱上都有对联。或直接刻写在柱子上再刷金,或用抱联挂上去。对联内容表示出屋主人的思想情感与某种理念,时间久远,对联和屋子的木结构一样,呈现出一种很老旧的气派。王家大院有副对联:</p><p class="ql-block">从无字句处读书明理明心</p><p class="ql-block">与有肝胆人共事立身立业</p><p class="ql-block">这是副抱联,看着有点不对劲,再思索,才觉得上下联被挂反了。</p><p class="ql-block">该是:</p><p class="ql-block">与有肝胆人共事立身立业</p><p class="ql-block">从无字句处读书明理明心</p><p class="ql-block">呜呼,好一个王家大院,有着浓厚的儒家文化,却挂反了一副对联。也许,是现在管理的人挂反了吧。</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有副对联是:</p><p class="ql-block">读书不求成名究竟人高品雅</p><p class="ql-block">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p><p class="ql-block">读书而看淡功名,修性而不图回报,心胸何等开阔。</p><p class="ql-block">两家大院除了物质上的富有,精神上的境界也是高尚的,难怪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惊诧于文革期间,两座大院没有被毁被破坏,这是要感谢那个年代当时当地的领导的。</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房屋内部是拱形的</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屋内四角展方</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屋顶们</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内,某一门厅的克已复礼匾</p><p class="ql-block">“克已复礼”文革时期被批判了好一阵子</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每间房屋都是拱顶的窑洞形式,这样的圆拱顶就挤占了屋内的空间,内外都用青砖垒成,门窗倒配了玻璃(该不是原配的吧),光线仍是十分幽暗。我想当年的人们住在里面,心情也舒朗不到哪里。而乔家大院的房屋里面却是四角展方,白墙白顶,明净铮亮(是原来的还是新装修的)。住在这里,该比王家大院要舒畅吧。</p> <p class="ql-block">从王家大院上看到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从王家大院后面高处的外墙(相当于城堡的围墙)向外向下看,便有黄土高坡,高坡的一侧,有成规模的窑洞,窑洞外面砖墙到顶,顶上有花花墙,窑洞口向里二尺有木门木窗(或铝合金材质),门开在一侧,有帘子,门旁一短台,上面是玻璃窗,整个房屋嵌在黄土内,洞口外连着小院,院内有盆花盆草,有鸡在院内蹓达,是有人住的,不知这窑洞与大院可有什么关系,建于何时,也许就是新建的,看门面,蛮讲究。住在这里面,定是冬暖夏凉的了。这样的窑洞,当然要比我从大巴车上向外看到的窑洞要好到不知哪里去了。所以,我想看看高原深处农家的窑洞是什么样子的。</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木塔</p> <p class="ql-block">木塔第一层里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木塔底层的木柱,周长约150厘米,朝外的面粗糙,朝内的光滑</p> <p class="ql-block">去云冈石窟途中临时动议,去看一看距今九百多年的世界第一的全木塔——应县木塔。来到塔下,一座灰不溜秋的木塔尽收眼底。说它灰不溜秋,是因为它的油漆外表早已斑驳陆离,原色木身暴露在外,不像现在见到的许多崭新的塔体。我绕塔身一圈,塔有八面,每面三根共24根木柱,用手量了,柱身周长7.5拃,约有150厘米,近千年的日晒夜露,木柱体内光外糙。第一层内,供着释迦牟尼像,佛像上下唇留有小胡须,大耳环,五官端正丰满,安宁祥和,双目黑白有致,炯炯有神,塔为辽代所建,佛像成了一个契丹男子的形象。历史很有意思,千年间国与国的争斗,化为了民族间的相争,最后融合了一个大中华。时间紧迫,连进带出,三十分钟,不蒂是走马观花。</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门外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寺门旁的小壁画,这壁画应该是现代的</p> <p class="ql-block">寺门旁的小壁画</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的韦驮像</p> <p class="ql-block">自在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观音与韦驮</p> <p class="ql-block">因下雪,高速公路上不去,五台山去不了,临时增加了镇国寺、双林寺两个景点。两寺院均在古城平遥,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世界文化遗产。双林寺内彩绘菩萨像的艺术价值极高。千佛殿内的自在观音像真是自在,左腿垂挂,右腿曲蹲,左臂撑于左侧,右臂搁于右膝,右手自然垂下,双目微睁,似看非看,面颊丰润,身躯的造型,一改端坐或侧卧之态,彩色衣纹线条流畅,气韵生动,彩色衣带仿佛随风轻飏,整个一副轻松自在样。观音菩萨还可以这样坐着?菩萨是觉悟了的修行者,与人亲善,怎么就不能像百姓那样去坐去站呢?当年这座寺院的建造者真是具有开放意识。自在观音旁的韦驮像,被称为天下第一韦驮。我们见到的韦驮都是在弥勒佛像的背后,手持降魔杵。这尊站立的韦驮像,右手空握,左手微屈,手掌已不见,手腕处两根内胎里的细铁条外露,原来的左手是不是抚着降魔杵,也未可知。扭动的身躯栩栩如生,像极了戏台上的精彩亮相,微微向右偏转的身体,出神入化的眼神,刚劲隽美的动态,漂亮极了,被誉为天下第一韦驮。我忽然觉得,这不是东方的残缺美男神“维纳斯”吗?在寺内,我们还见到了一男一女两个美院学生,在画菩萨像,女生铅笔素描,初显神韵,细部不足,男生彩笔写生,已有大框架,正在出细。</p><p class="ql-block">据景点的导游讲,文革时期,当地农民把粮食堆在殿内,说寺庙做了粮仓,双林寺才得以保存。此举,善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山西之旅,没有吃到山西美食,街头看到广告上写的“刀削面”,我们老家常见到,也吃过,“饹饸”,“莜面栲栳栳”也不知是什么样子,进店一看,嘿,饹饸不就是一种面条吗?“莜面栲栳栳”是什么样子,没看到,没尝到地道的山西老陈醋,倒是在土特产展销店里,买了好几袋当地大枣。回家才知道大枣却是来自新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