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雷达连情怀(24)

版纳野象谷郭松岭

<p class="ql-block"> 火红的年代 无私的老兵</p><p class="ql-block"> (操场扩建记实)</p><p class="ql-block"> 1976年下半年到1977年上半年,连队为了扩展体育活动和队列训练场地,决定整修、扩建、硬化操场。</p><p class="ql-block"> 原操场面积较小,连队早晨出操跑步范围受限,全连队列训练无法整体摆开。想当年文体活动单调,除了星期六晚上学唱歌外,要了解国际国内形势,能及时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仅靠一台部队配发的多波段收音机扩音,早间半小时直播《新闻简要》。由于交通不便,发到各班排的《空军报》、《国防报》(昆明军区战士版),总是延后一星期送到连队,只能看点历史“新闻”。如要看《解放军报》、《云南日报》、《解放军画报》、《参考消息》等,就要到连部排队浏览阅读。所以打篮球就成为战友们集体活动的重要项目,节假日连队经常组织篮球对抗赛活跃官兵生活。但打篮球时,蓝球经常“蹦”到山下原始森林里,找半天才能捡回来,等捡回来时天色已晚,很扫兴。虽然老战友们想办法到山涧砍竹子编制竹竿儿篱笆墙,的确好了很多,但有时还是难免挡不住篮球 “弹蹦”,同志们感叹:“喜欢打篮球,就是捡篮球难啊!”。再者,夯土操场就怕下大雨,从山上冲下来的大雨和泥土把操场冲的坑洼不平,拍球很难控制,打一场球下来,满身尘土,有个别战友为了少洗衣服,打球时干脆只穿一条八一裤衩,光背上写粉笔号码,便于裁判执法,裸身奔跑在球场上。所以,连队决定自力更生扩大操场面积,投资(仅仅是购买水泥)修筑墙坝、排水沟、硬化操场、增设观看座台和围墙。</p><p class="ql-block"> 连队全体人员在连长徐世近(湖北武汉)、指导员杨振喜(68年陕西)和接任指导员王金书(68年陕西)的带领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利用锄头、铁锹、撮箕等原始工具,每天挖山运土不止。为了加快进度,有时吃过晚饭,在老兵班排长的带领下,自觉加班加点挖土,老兵们勇于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行,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77年下半年终于拓展了球场面积。</p><p class="ql-block"> 为施工备料,连队抽调人员到大塌方处打炮眼、炸石头,锻凿大块石。驾驶员郭吉泰(73年山东)和王富安(75年陕西)不辞辛苦加班加点检修车辆,确保车辆运输安全,将大石块一车车运回连队。在四川老师傅的指导和操作下,水泥沙灰勾缝灌浆红石头稳固墙体,彻底解决了大雨山水冲击操场。下山到河道拉石子和沙子,同志们顶着炙热的太阳下到河滩装车,由于天气闷热,同志们干脆脱掉上衣摔开膀子干,脊背胳臂被太阳晒的红彤彤的,不知不觉有点灼热感,第二天脊背胳膊上就像知了(也叫蝉,有的地方也叫爬叉)蜕皮,揭起一层白色的“薄膜”肉皮。</p><p class="ql-block"> 在铺水泥操场时,老兵肖照远(71年广东),杜永昌(73年上海)手拿自制泥抹(抹平地面或墙体的工具),负责地面混凝土水平平整。同志们有的挑水,有的搅拌沙浆,有的运送沙灰,大约20天时间就把山体防护墙、操场地坪、观看台整修完毕。同志们龙腾虎跃在操场上,脸庞露出愉快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代代官兵秉承“自己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驻守在高山原始森林,战天斗地,严守蓝天,无私奉献,美化建设连队。至今,操场、观看台仍然是战友们留影纪念的一道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勐腊普发山兵 郭松岭 </p><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30日 庆“五·一”</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1日发美篇</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及四连战友群编辑</p><p class="ql-block">手工绘画原操场“示意图”</p><p class="ql-block">后记:原操场是夯土地面,边上是地震棚。原饭堂在公路下面,1977年下半年官兵们将地震棚拆除,又挖山体扩大面积,修建了天井式砖木结构后勤综后保障房。炊事班住室、司务长室、司务员室、仓库、火房、饭堂为一体,操场硬化面积进一步扩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