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老童说健康

<p class="ql-block">  2月份的时候,我通过千聊APP咏哥读书会,第一次听新咏老师解读了《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反复听了几次,说实话,我没有真正听明白,但我还是写下了对此书有颇多保留意见的听后感。</p><p class="ql-block"> 这个月,朋友赠送了我一本《被讨厌的勇气》原著。书拿到手后,我反复读了几遍,心中不禁欣喜起来。因为,我感觉到,这次我似乎看懂了,至少是摸到门槛了。之所以这么说,不是我故作谦虚,而是如文中所说,要真正掌握阿德勒心理学,至少需要花费现有年龄的50%的时间。我现在40多岁,按照这样计算,我得到70岁的时候,才能掌握这门学问,而且需要去持续学习才能达成这样的目标。尽管如此,我也愿意继续学习,正如论语中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p><p class="ql-block"> 这次阅读原著,我之所以能感到欣喜,是我感觉到了我找到了通往幸福人生的三把钥匙。</p><p class="ql-block"> 阿德勒心理学不仅仅是心理学,更是哲学。理解、掌握并运用这一哲学思想,让我们可以更容易看清困扰我们前进问题的本质,更加简单地厘清让我们烦恼不已的人际关系。这一哲学思想不仅提出了关于人生难题的全新认知,更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论。</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将从阿德勒哲学核心内容,包括目的论、自卑与自卑情结、课题分离、共同体感觉四个维度来分享我的新认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关于目的论。</p><p class="ql-block"> 阿德勒认为人之所以不去改变从而获得更加幸福的人生,是因为他的目的就不想改变,因为不改变虽然痛苦,但改变的过程更加痛苦,所以人们就会选择不改变。也就是说,人们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听书的时候,我对目的论是抱有保留态度的,因为阿德勒目的论是跟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是完全对立的 。当年阿德勒因为坚持目的论而和弗洛伊德决裂,肯定是因为两种观点水火不容 ,而我却认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自作聪明地想做“和事老”。</p><p class="ql-block"> 这次读完原著,我明白了,只有勇敢地接受并运用目的论,才会真正去改变,而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朱元璋的童年食不果腹,家中多个亲人被饿死,他自己做过放牛娃,做过和尚,但他终究没有被这灰色的童年所打倒,用“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大无畏的勇气,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刘强东考上人大的时候,靠着全村的人这个捐五毛,那个送个鸡蛋而凑上了大学的学费,他也没有被童年的苦难所伤害,最终成为京东的创始人。这种遭受童年苦难而实现人生逆袭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古今中外,不胜枚举。所以,原因论是站不住脚的。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也曾说过“受苦比解决问题来的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这句话也印证了阿德勒目的论的正确性,因为改变是痛苦的,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受苦。</p><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也经常听到一句话:失败的原因千万种,成功的原因只有一种。大家都懂,若要取得成功那就必须持续地努力,并找到正确努力的方法,最终必然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自此,在关于改变、进步、提升、成长的问题上,我抛弃了原因论,完全采用目的论。因为这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把钥匙。最终能否实现这种改变,那就要看我们自己是否具有改变的勇气,没有勇气,再好的蓝图也无法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 关于自卑感与自卑情结</p><p class="ql-block"> 自卑感这个词是阿德勒第一个提出的,这是阿德勒在心理学上的又一巨大贡献。为了让没有读过或者听过的人也了解相关知识,我对书中相关论述进行了以下概括:</p><p class="ql-block"> 自卑感与自卑情结是有区别的。</p><p class="ql-block"> 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情结却因人而异。</p><p class="ql-block"> 自卑感是主观臆造出来的,因为是主观的,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p><p class="ql-block"> 自卑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而自卑情结是指拿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是一种外部因果律。</p><p class="ql-block"> 有勇气的人通过努力与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没有勇气的人不愿意去努力和成长,从而陷入自卑情结。</p><p class="ql-block"> 阿德勒关于自卑感与自卑情结的论述,无论第一次听书还是再次阅读原著,都让我对两者有了全新的认知,从而让我今后更加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自卑感,尽可能地去抛弃自卑情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关于课题分离</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听书的时候,我对课题分离的理论是最难以接受的。这次亲自阅读原著,我却发现课题分离太伟大了,我甚至认为这是我们通向幸福人生之路的第二把钥匙。</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在不懈地追求幸福的人生,但我们总是被各种烦恼所困扰。阿德勒认为,人所有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而非个人烦恼。个人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有他人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那如何才能消除烦恼呢?阿德勒提出了课题分离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首先,人际关系发生冲突时,我们要分清这是谁的课题?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课题。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要时刻记住:你是你,我是我。</p><p class="ql-block"> 第二,分清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p><p class="ql-block"> 第三,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并不意味着烦恼就可以自然消除。</p><p class="ql-block"> 面对人际关系的烦恼,我们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p><p class="ql-block"> 书中引用了著名的尼布尔祈祷文里的一段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请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无法改变的要平静接纳,不必烦恼,因为无法改变;对于可以改变的用自己的勇气去面对,去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的缠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共同体感觉</p><p class="ql-block"> 上文讲到分离课题只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而共同体感觉才是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我把共同体感觉视为我们通往人生幸福大道的终极密钥。</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p><p class="ql-block"> “我和你”是共同体感觉的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我和你都能从中找到归属感,而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得。</p><p class="ql-block"> 除了“我和你”,我们还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也就是更大的共同体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属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勇气”一词贯穿全书。无论是对目的论的承认,还是对自我的接纳;无论是进行课题分离还是寻找更大的共同体,都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勇气,为了追求幸福与自由的生活,我们更需要被讨厌的勇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手握“目的论”、“课题分离”、“共同体感”这三把金钥匙,以大无畏的“被讨厌的勇气”,开创我们美好幸福的人生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