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惠州西湖。</p> <p class="ql-block">现存在惠州西湖内,修建于北宋年间的惠州泗洲塔。它也是现在全国仅存的两座泗洲塔之一,另一座矗立在河南省唐河县城内。</p> <p class="ql-block">惠州西湖上的亭台。</p> <p class="ql-block">若似扬州瘦西湖上的五孔桥。</p> <p class="ql-block">泛舟惠州西湖上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 查阅历史,苏轼在整个六十五岁,特别是自公元1057年(宋嘉佑二年)参加科举进士及第第二,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澈被称老苏和小苏,名闻天下。</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代之宠儿,或者是太过于耿直,尽管当朝在才华即诗书词赋等等诸方面,无人能望其项背。据史料载:宋仁宗每读苏轼文章,总是发出“奇才奇才”地赞誉,还没来得及重用苏轼,自己却已是沉珂在身,只好留下遗愿,让继任者重用他。当英宗准备启用苏轼时,当朝宰相韩琦又以太过年轻,再考验考验不迟给搪塞过去。</p><p class="ql-block">到了神宗朝,因改革派与元佑党,即改革派与维系先祖帝业之争,苏轼成为元佑党人,纵使你有千般才华,与当朝皇帝主导的积弊改革,其前途可想而知。所以长期处于启用流放交替过程中,也就不难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而在整个外放、贬谪过程中,这位心中装着天下百姓安稳我为安的士大夫苏轼,没有忘记本心,不管是在杭州作太守任上,还是被三次遭贬流放地即黄州惠州儋州,在本身的居住和生活都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尽其所能,其为当地百姓做好事实事的行动,都是被所在地的官员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的,所以历史尽管越千年,黄州惠州儋州的老百姓,依然纪念传唱苏轼的过往,该不该现在官场上的很多自称为人民公仆的那些人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和以镜为鉴,照照自己的作为呢? </p><p class="ql-block"> 1095年,即嘉佑二年,皇家举行祭祖大典,依律大赦天下,但苏轼不在大赦之列,对此,苏轼是有思想准备的。</p><p class="ql-block"> 而最让苏轼伤心的是,那个“不合时宜,惟朝云识我”的知己,因长年颠沛和受岭南潮湿之淫浸,也撒手人寰,离先生而去。</p><p class="ql-block"> 贵人已经仙逝,那该做的事情还是要继续做下去,否则爱民近民之官僚,怎会安心?</p><p class="ql-block">使苏轼没有想到的是,以一个被贬朝官之身,来到惠州下船登岸时,堤岸上汇聚了一眼望不到头的老百姓,欢迎苏东坡的到来。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晚写就一首《十月初二到惠州》诗: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注,惠州西湖原名新丰湖)。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今有幽人客寓公”。</p><p class="ql-block">苏轼为回报惠州父老的真诚欢迎,为尽一个被贬朝官的责任,惠及惠州百姓,他尽用自己的名声与影响力,开始了惠州几近老朽之力,为民做实事做好事之旅。</p><p class="ql-block"> 1096年(绍圣三年)大年初一,博罗县发生大火,造成全城尽毁的惨状。苏轼建议放粮赈灾。并很快建立临时避难场所,阻止抢盗行为;看到兵营分散居民中间,建议集中修缮兵营,避免对黎民百姓的骚扰。当秋季丰收在望,苏轼陈情程之才,(注:程之才是苏轼母亲娘家亲侄子,也曾经是苏轼的亲姐夫。因大一岁的姐姐嫁给程之才不久即得病病逝,苏洵痛骂程之才不义,与程之才断绝来往已经四十二年)。而朝廷宰相章惇却专门任命程之才为广南东路提刑(其用意不言自明。为了解新任提刑岭南意图,苏轼曾写两封信投石问路。载其中一封以探寻千年前的那段历史。“窜逐海上,诸況可知。闻老兄来,颇有佳思。昔人以三十年为一世,今吾老兄弟,不相从四十二年矣,念此,令人凄断。”同时,苏轼又发一信,称广东大部分贫困户,吃的都是苦盐水,要改善他们的用水情况,唯从二十里外,用毛竹一竿竿连起来引出山涧,救助山上山下良田,这或许就是中国自来水之鼻祖。还有,请求在当地办一所医院,如他在杭州时所办医院一样 ,让看不起病疾的老百姓也能看得上医生。是程之才良心还是热的,还是念及老亲旧眷的昔日亲情?苏轼所提两个要求,程提刑均批示办理。</p><p class="ql-block"> 农历三月五日,程之才带着儿子十郎一起,乘舟来到惠州。苏轼是待罪之身不便迎接,就让儿子苏过来到码头,代表自己表示欢迎。七日,程之才带着贵重物品,来到嘉佑寺,一笑泯恩仇。</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受程之才之托,作《外曾祖程公逸事》一文,此文让中断了四十二年的纽带重新连接起来。</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惠州西湖岸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