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东营(山东作家 程建国)

远方的诗

<p class="ql-block">   “东营”,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119°10′之间。陆域总面积8243.26平方千米,海岸线长412.67千米。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p><p class="ql-block"> 东营,是一座因油而生的城市,历史久远而又年轻。唐朝的时候,唐太宗东征,在这里安营扎寨,在营地东边的村子叫东营,在营地西边的村子叫西营。很久以来,东营一直是个村庄,直到发现了胜利油田才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南部的广饶,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黄河岸边的利津,其历史可以从春秋战国上朔到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今天的利津县城一带及其西南部是凸入大海的一片古大陆。北部的垦利以及黄河河口地区的历史却仅有百年,为黄河泥沙淤积的新造陆地。这里,盐业发达,农牧业兴盛,以渠展之盐,千乘农耕支撑起诸侯政权和军事的强盛。由此,此地文化开始兴起,秦始皇曾经在这里眺望大海,魏武帝曾经在这里屯兵,唐太宗经此亲征高丽,宋太祖潜居此地除暴安良,明成祖在此昏天黑地中枪刀剑戟。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期望在此建设东方大港,毛泽东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周恩来高瞻远瞩,决策黄河回归故道,中央首长曾经多次莅临考察,慷慨赋诗。这里,是孙武的故里,吕剧的故乡,油田的基地,移民的归宿,塑造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军事文化、盐业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石油文化,为创造东营的美好未来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p> <p class="ql-block"> <b>黄河故事动人心魄</b></p><p class="ql-block">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桀骜不驯,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两岸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仰望星空,掩卷深思,透过重重的雾霭,我们也看到了人们与大河的无数次博弈。曾几何时,沧海桑田的变迁,逐水而居的黎民,演绎着人与自然的抗争与妥协。最终,大河汤汤,汇入蔚蓝浩瀚的渤海。黄龙入海,大河安澜,造就了这座年轻富饶而又活力无限的城市。体现了黄河口人“依赖黄河、改造黄河、敬畏黄河、尊重黄河、顺应黄河、保护黄河”的生态理念,最终使东营成为一座万物各得其所,生灵各得其养的绿色之城。黄河像一条苍龙,横卧在神州大地上,在历代的民间传说故事中,黄河幻化为龙的故事比比皆是。历代人民的治黄故事浩渺烟雨,数不胜数,包括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宫家决口大堵复,于祚堂投身河工,钱正英激战冰凌,决战一号坝,七千人王庄抢险,打渔张工程,南展区工程,黄河改道清水沟,杨连康徒步黄河等等,让人目不暇接,昂首神往。</p> <p class="ql-block"> <b>传奇故事脍炙人口</b></p><p class="ql-block"> 黄河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如数家珍的传奇故事伴随着岁月的流逝神乎其神,代代相传。比如说,传奇的神仙沟,老爷庙的故事,扑朔迷离的金代大钟,刘郎与龙女,广饶关帝庙祈雨,一箭地与黄河通天河,红光祭海节,神奇的八里疙瘩,李神仙传奇,铁门关戏楼一船装,铁门关的龙会飞等等。移民故事更是众说纷纭,传说不一。比如说,“民生村”的移民故事,黄河口移民种“洼地”,八大组的传说,祖先来自大槐树,家乡在枣强,鲁西移民等等。广阔无边的黄河口绿草青青,风物独特,气象万千。比如说,蒹葭苍苍芦苇,金秋红毯碱蓬,林海香雪槐林,刚柔相济柳林。各种鸟类也有很多的传奇故事,它也成群结队,接踵而来。比如湿地精灵般的东方白鹳、丹顶鹤、天鹅,舞姿优美的白鹭、苍鹭、蓑羽鹤,默默传情的鸿雁等等。黄河入海,百鱼兴旺,比如,鲜美的黄河刀鱼,传神的黄河鲤鱼,开凌而来的梭鱼,胖乎乎的大闸蟹,漂亮的文蛤,逢席必上的南美白对虾等。</p> <p class="ql-block"> <b>历史文化源远流长</b></p><p class="ql-block"> 东津渡“东达青莱,北连山海,舟车辐辏,烟景迷离”,一度成为河北一带通往山东半岛的便捷之地。元明时期,利津县城逐渐迁于西岸,并堆筑土城,东津渡口成为东门外热闹非凡的繁华之地,建有龙王庙、大王庙、戏楼。店铺栉比,商旅汇集,俨然一片浩瀚熙攘的大景观。清初,利津盐业兴盛,东津渡口空前繁荣,利津诗人刘学渤有诗赞曰:济流千曲赴东津,万壑朝宗汇海滨。岸阔潮平飞野鹜,帆悬风静照游鳞。青齐车毂争先渡,吴越艨艘列异珍。此地由来似都会,千村河润泽斯民。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夺大清河道复由利津人海。至民国初年,东津渡这段河道自东关向北至庄科村,然后向东南直到綦家嘴。在这段弯曲如弓的河道内,北关、庄科、大李夹河等处皆有码头停泊船只。此时,黄河水量充足,航路通畅,东津码头尚可停靠数百石之大船。顺河出海,直抵天津、大连、营口、烟台、威海等地,逆河上行通达内地诸港,是水路、陆路的交汇点和货物转运站。彼时,利津城商业兴盛,有“小济南”之称。抗日战争时期东津渡是清河军区和冀鲁边军区联系的重要通道,解放区支前物资、人员亦在此集结往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一直是渡口兼码头,是全县进出物资的集散地,可渡运马车和汽车。20世纪90年代,黄河进人枯水期,连年断流,黄河航运暂停。2001年,利津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千年东津渡成为遗址。铁门关,设立于金章宗完颜璟(1168—1208)时期。当时在济水(大清河)人海处(今牡蛎嘴一带)的左岸设置丰国镇并屯兵防守,在镇北筑土城为关防,以控海滨之险。土城内初设乐安千户所,后改为武定干户所,城内有文武所署、镇抚司、吏目厅等。驻军1120人,设千户、副千户等武职,成为山东有名的水早码头和海防关城。铁门关历来被誉为“北海之枢纽,东省之咽喉”。现今的铁门关遗址位于利津县城北35公里处的前关村。据史书记载,铁门关土城周长5里,城墙红泥黏上夯筑,城厚4丈5尺,高2丈8尺,东、西、南、北四门,用坚实木材做成,门扇布满蘑菇状铁钉,锈迹斑斑,久而久之,这座土城便有了“铁门关"的称谓。南门上有一座重檐城楼,通高3丈,通面5丈3间,回廊环绕,雕栏横档。青瓦铺顶,独橡撑台,一脊八面,四角飞翘。八樽铸铁火炮,安放在城墙垛口边缘。城前设四角晾望雄台,成物角势。远远望去,铁门关城楼迎风耸立,观海揽涛,瞰河锁浪。《武定府志》赞曰:蛎浦朝宗,济水达于千里,铁门锁浪,沧海长于百川。作为金、元、明、清四朝关防重地,铁门关最繁华的时期是明清两代,时为山东省最早海关之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盐业生产,铁门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显现了都会般的繁华景象。南来的,载满了异国他乡的奇品异珍,北往的,白花花的海盐逆河而上顺海而出,海运、巡检等各式衙门在河岸矗立,士农工商、达官贵人各色人等四方云集,茶肆酒馆、店铺商号参差并列于两条大街。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今属河南兰考)决口,夺大清河道经由利津县铁门关人海。白此后,铁门关风光不再,在洪水的肆虐下,一步步走向衰落。光绪八年(1882)至光绪20年(1904)年间,铁门关被黄河洪水水淹的明确记载就有六次之多。民国初期,铁门关衙署机构迁人利津城北街,后因盐场全部损毁而裁撤。铁门关居民被迫迁往他乡。民国初年,村民陆续返回重建时,已不足200户。人们所能看到的是一片片废墟空地,只有大戏楼顶层和个别民居半露不露的房顶。凤凰城,是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利津县开始在西岸东津建设的县城城垣。最初筑土为墙,周长7里18步。建有四座城门,分别是东门“观澜”,西门“朝京”,南门“迎薰”,北门“镇海”。乾隆二十四年(1759),利津来了位知县名叫程土范,是陕西渭南人。《利津县志》上说他“兴学重农,时有修建",还撰修县志、豁免粮税,修年城垣、庙宇等,做了不少实事。特别是修聋城垣,至今传为佳话。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程土范上书,力陈利津土城历经风雨河患蚕蚀颓废严重,请求朝廷准予修建。朝廷拨款白银8.6万余两,历时3年,将土城墙用青砖砌护,城门角楼炮台整修一新,城墙高大巍峨,城门楼雄伟壮观,一举成为渤海西南岸诸县之首。当时大清河白西南而来,河水直冲县城东南角,为防止河水淘刷,还在城东南修筑了长40余丈的护城石驳岸,抵御洪水,护佑县城。至光绪九年(1883),石驳岸仍发挥着作用。明清时期,大清河水绕城而来,曲折透迤至东北入海,城西南士地肥沃,素有花果之乡、一度被赞为“东方之腴地”。这里有,东津四大乡贤,庄科三杰,李益锦清正廉洁,贾光大均田恤民,李文桂夺舟断渡,王会英不畏强权,纪鄂元致力河务,薄宏中甘泉馈里,綦沣悬壶济世,毕鸣歧热心公益,于祚堂献身河工,黄顺青致力教育,齐桓公一箭退海,董永的传说,秦尚书三拜桓公台,龙丘山的传说,孙武造草桥,乐安故城显城,柏寝台祈雨,关公火烧大仙楼,关帝庙的传说,老槐进京,邱二斋与聊斋,唐头营的传说,小清河的面鱼,没尾巴老李的传说等等。</p><p class="ql-block"> <b>红色文化彪炳史册</b></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72烈士,小麻湾战斗,反击日寇“21天大扫荡”,八里庄伏击战,攻克三里庄,解放利津城。“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的革命烈士李竹如,献身革命的革命妈妈郭景林,剿匪灭蝗的行署主任李人凤,抗日县长王雪亭,由子真开辟利三区,侯登山舍身炸碉堡,李永庆誓死保卫兵工厂,血洒北海银行印钞厂,中共刘集支部,精忠报国的革命故事,一只苑子的革命故事,农民夜校的灯光,砸木杠抗税斗争,一等功臣号小推车,许世友三打毛王,革命烈士刘良才,雨花台上的英雄花。特别是垦区人民反击日寇“21天大扫荡”的伟大壮举,深情赞美了垦区革命根据地人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献身精神。真实的历史故事,曲折惊险的战斗场面,热情歌颂了黄河两岸根据地人民英雄儿女的光辉形象,惊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彪炳史册。在他们中既有雄才大略、威震敌胆的传奇将军杨国夫,又有能文能武、谦逊儒雅的政治委员景晓村,不屈不挠坚持垦区革命根据斗争的行署主任李人凤。有舍身炸碉堡的爆破英雄侯登山。</p><p class="ql-block"> <b>胜利精神永放光芒</b></p><p class="ql-block"> 天苍苍,野茫茫,一望无际沙硭场。荒草、野地、盐碱滩,狂风、暴雨、大海啸。这些迎风站立,威风凛凛的风中的原物,这些风起云涌,热血沸腾的生命波涛,造就了胜利油田不屈不挠的生命符号,成为锻造胜利精神的“大熔炉”。汤汤大河奔流,莽莽岁月蜿蜒,历史在前进,时代在飞奔,国家在召唤。共和国年轻的列车在飞奔,一路前行到60年代,蓄势待发,期待崛起。石油啊,石油,国家发展的战略命脉。此刻,我们的祖国母亲,就像是一条巨龙,亟待血液的补充,血脉的蓬勃,延续中华民族的生命之重,期待国家的早日的腾飞。北冥有大鹏,展翅欲高飞,恰逢其时,时不我待。923、923,我为祖国石油谱新篇。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在了黄河入海口的盐碱滩。他们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壮志凌云,他们铁人精神武装,苦干精神铸魂,理想奋斗激励,战天斗地召唤。石油是黑色的,钢铁是黑色的,打石油的井架子,抽石油的提油机都是黑色的,他们都叫“铁”,这些骨骼坚硬,为油拼命的人,就是钢铁锻造的“胜利人”。</p> <p class="ql-block">  黄河口的故事就是日夜流淌的黄河故事,黄河故事包罗万象,气象万千,荡气回肠,叹为观止。移民、治黄、战乱、抗战、农垦、传说、民俗、风物等等。读黄河口故事,就像是沉浸在往事悠悠的历史长河里,领略大河的风采,亲吻大地的血脉,不知不觉中,人们就会顿觉腾云驾雾,揽月九天,仰望先贤,追忆洪荒。恰似重回号角连天,遮天蔽日,风霜雨雪的沧桑岁月而不能自拔。霎时间,烟波浩渺里,那些粉墨登场,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些恍若流水,白驹过隙的时光就像是奔驰的列车一晃而过,化作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跳跃而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