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府的“白玉碗”

孙琨

<p class="ql-block"> 一座城市的扩建总是有着原因的。明代太原城的扩建就源于明朝开国名将、永平侯谢成给朝廷的奏折,新建的晋王府必须包含在太原城墙之内,理由就是这么简单。而乞丐、和尚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也马上批准了这个建议,开国皇帝就是这么任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谢成在将太原城池建的符合“九边重镇”的标准时,更是以老丈人的角度,将晋王府建成了“宏丽冠诸藩”的皇宫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明代朱元璋的皇宫已然不存,北京故宫的建造在晋王府之后。每当看到描述晋王府的宏大时,总会想起故宫,明成祖朱棣不知道是否到过太原,晋王府的“宏丽”他不会不知道,仅仅比晋王小两岁的燕王,一旦坐上皇位,被这位哥哥压抑多年的情绪要寻找一个突破口,故宫的建造就是一个不错的宣泄。</p> <p class="ql-block">  任性的帝王遇到了“马背上的民族”,一把“不知火从何起”的“烈焰”,“飞灰蔽野,烟烬逾月始息。”大火燃烧了一个多月方才完全熄灭,历经二百七十年沧桑岁月的晋王府化为一片废墟。</p> <p class="ql-block">  谢成选择晋王府的建造之地,经历了一番波折。最终成为废墟后,估计是土地产权不明晰,抑或是因为“烈焰烛天”后的“余悸”和禁忌,几十年光阴,废墟杂草丛生,破败不堪。</p><p class="ql-block"> 赢得天下的金戈铁马,百无禁忌。几十年后,八旗子弟把这里作为了营房。</p> <p class="ql-block">  满清王朝灭亡,又是一轮循环,八旗子弟的营房渐成废墟。新朝代的精英们看中了谢成当初选中的这块风水宝地,阎锡山、徐永昌、杨爱源、王靖国、贾景德、续范亭等等这些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纷纷在附近建宅安家。</p><p class="ql-block"> 在清末和民国初年的山西财经商贸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一千年没有贾继英”。这位金融界的“王者”则直接利用宫城遗址建起了“退思斋庭园”</p> <p class="ql-block">  建国后的城市建设,“精营街”被宽阔的“五一路”取代。“南肖墙”“北肖墙”“东肖墙”“西肖墙”等街名成为晋王府位置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晋王府已经从太原人的生活中逐渐消失,唯有那些晋王府遗留的地名还在时刻提醒人们,这里曾是一个朝代皇权的象征,是一个承载了几百年历史记载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工作关系,奔波于市内大街小巷。当经过晋王府的遗址命名的街道时,就会联想起当年的晋王府,联想起那场“飞灰蔽野,烟烬逾月始息”的大火。</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传奇文学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抑或是笔记小说影响了思维,在当年晋王府的位置上测量管线位置,查看工程进度,给各家各户接入热源时,经常会有一个念头,一座比皇宫规模略小的王府,一场大火化为灰烬。怎么没有听说有王府的奇珍异宝流落民间。</p> <p class="ql-block">  那些民国年间的“大人物”为何选中了这里,是不是有寻找藏宝的想法。贾继英作为大清银行的筹办者,为什么非要在宫城遗址上建造家园。</p> <p class="ql-block">  三年疫情,唯有翻书,</p><p class="ql-block"> 《顺治·太原府志》记载“逆闯破省入内,首索金帛,驱宫女,己而掠王北去。珍物图书玩好凡历世所蓄,荡然四出,稍为奸民所得,而毁裂焚弃已十至六七。”</p><p class="ql-block"> 《乾隆·太原府志·卷五十》记载:“后陈永福据之,左右亦多攘窃,有以宝贤堂古石刻断砌马槽者,甚可叹也。”</p><p class="ql-block"> 原来,明末的农民起义军在攻破太原城后,已经对晋王府有过“索金帛,驱宫女,己而掠王北去。珍物图书玩好凡历世所蓄,荡然四出。”李自成留下陈永福据守太原城,这位明朝降将对晋王府“亦多攘窃”。</p><p class="ql-block"> 农民起义军的形象一下子塌陷了。“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不纳粮的前提是对晋王府的洗劫清算。农民起义军的想法简单,简单的想法支配的手段更加简洁。一切以可以变现为前提。</p> <p class="ql-block">  这种想法支配下的晋王府,不论有无“天火”,都不会有遗落民间的王府宝物出现。</p><p class="ql-block"> 低智商的才会有我这种想法,幸运的是我只是想想而已。</p><p class="ql-block"> 《乾隆·太原府志》一段文字引起了兴趣。</p><p class="ql-block"> “予自大同转客太原,留布政司王公官廨。公藏白玉碗一,崇五寸,深四寸六分,径七寸,举以映膏烛,皎若冰雪,有黄点如粟,凡十馀缀焉,获之晋恭王府者也。</p><p class="ql-block"> 这是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的一篇。</p><p class="ql-block"> 朱彝尊是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 。与王士祯被称南北两大宗(南朱北王)。在山西曾客居山西布政使王显祚幕两年。</p><p class="ql-block"> 朱彝尊的记叙让人们知道了晋王府当年的豪华,当年的藏宝,当年的奇珍有多么令人惊叹,令人不敢想象。</p> <p class="ql-block">  这块神奇的风水宝地,一件珍宝就让当时的大学者惊叹不已,这些给晋王府增添了多少灵气,反之,晋王府的灵气又孕育了多少奇珍异宝,名人雅士。</p><p class="ql-block"> 可惜,在晋王府遗留的地名中,没有以这些足以显示晋王府灵魂的命名</p> <p class="ql-block">  以晋王府遗址命名的地名,“南华门”因其曾经是晋王府的正门,位于中轴线上坐北朝南,与府内主体建筑的朝向一致,是当时显示晋王府的豪华和气派的代表,是晋王府通向外城的必经之路。习惯使然,“南华门街”在众多的地名中隐隐约约有了代表晋王府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一个风水宝地是不甘寂寞的。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省城著名文化活动策划人阎焕章,以南华门的古稀老人为主体,以现代化的社交方式为媒介,创建了“南华门发小群”。</p> <p class="ql-block"> 风水宝地,文学圣地,历史名人,文化大家……,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场景,让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小的艺术熏陶,青春的艺术梦想,全部在这个文化群中复活、壮大,并开始一步步实现。由此诞生了纯粹的民间艺术团体----晋王府艺术团。</p> <p class="ql-block">  拿手术刀的手指弹起了琵琶,睿智的下巴夹住了小提琴,指点江山的教鞭换成了琴弓,管理企业的气息注入进了吹奏乐器,悠扬的歌声代替了清脆的演讲,曼妙的舞步再现了青春时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超豪华的文学晋军中坚组成了顾问组,资深的媒体人执笔文字撰稿,一位位老艺术家加入这个团队,无论是舞台上的表演者,还是舞台下的演职人员,白发苍苍成了他们共同的标识,追求完美则是他们一生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晋王府这块风水宝地的灵气,或许是对满清王朝的那次“天火”的回应,晋王府艺术团排练的第一个节目,选取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以《红楼梦》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运用独唱、合唱、舞蹈、器乐合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奉献给社会一台完美的《红楼韵》。</p>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3日,晋王府艺术团精心策划演出的“红楼韵”在太原青年宫演艺中心首演并取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  疫情的反复,使“红楼韵”在激起巨大反响后,进入了沉寂。但在省城的影响犹如涟漪依然在一圈圈慢慢的扩散、扩展。</p> <p class="ql-block">  应有关部门邀请,晋王府艺术团计划在5月5日将“红楼韵”再次呈现给社会,呈现给省城的父老乡亲。</p> <p class="ql-block">  当我拿到了5月5日的《红楼韵》节目单时,看着精美的足可以作为收藏品的节目单,看着上面“晋王府艺术团”的文字,我不由得想起了晋王府的那个“白玉碗”,总感觉那件唯一史书留记的晋王府遗物,最后是到了这位策划人阎焕章手中,否则怎么会有这一系列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如此高雅的演出,将中国乐器与西洋弦乐完美结合的演出,这是一场视觉盛宴。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就仿佛300年前那个“白玉碗”给于朱彝尊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资深媒体人,省城著名文化活动策划人,晋王府艺术团团长,《红楼韵》总监、导演阎焕章先生,手捧如同“白玉碗”的《红楼韵》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世人,奉献给太原这片神奇的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