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绕清溪水绕城 白云碧嶂话难成(一)

看云绻云舒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font></b></h3> 在宋朝赵师秀眼中的微州是如此之美:“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钟灵毓秀的山水,仙境十足的琼宇,只能目视,却不可附于丹青之上,一处不食人间烟火之地,朗朗书声却伴着星星灯火徘徊在静谧之中。这幅画难成的美景被“诗”成了,而我在游后却迟迟话难成记,拖至今日,也觉词穷墨尽难成文。<br> 有一种仙境,叫“一生痴绝处”,有一种遗憾,叫“无梦到 徽州 ”,如此有情怀的汤显祖,一辈子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在 徽州 !<br> 胡适先生晚年在台湾的回忆录中开篇就写到“我是安徽徽州人…”可想而知,自己的故乡是这般山水氤氲的人间仙境,那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也不难看到胡适先生的思乡之情溢满字里行间。<br> 此次出行本没打算去徽州,无意中邂逅了它美丽的容颜。偶然间走进徽州,不问今夕何夕!<br> 如果说去千岛湖是一念走起,徽州真叫无梦而往,目睹了新安江的碧玉清姿后,难道说是溯江而上,一追到底吗?本是冲着新安江山水画廊而去,却又收获了另外的种种欣喜。<br> 世界何其美好,人生何其短暂,用你许些时间,去见见不一样的风景。而徽州,总有一种风景,会温暖你的心,偷入你的梦。<br> 千岛湖出行后,某人一心想着有事要办,开始只安排三天在外,软磨硬泡,达成四天协议,从干岛湖自驾前往歙县,到达网上订好的与徽州古城一河之隔的“练江阁”上的某家酒店。<br> 办好入住手续,不想再为网红美食折腾,向酒店服务员询问附近比较实惠的饭店,推荐了这家名叫“美丽土莱馆”的家常菜馆。<br> 菜馆位于酒店不远拐弯处,普普通通却又人气爆满,说它普普通通,它和街上其它莱馆一样并排而列,丝毫不显张扬,说它人气爆满,只有它家的顾客有的早在楼上,有的就在店外的大街上。<br> 等餐期间,店家会先上一盆蜿豆,特地问了原因,说是??剥剥……实在没听清,不好意思再问,估计怕等得心焦吧。<br> 其中毛豆腐是地方特色莱,除了咸了点,口味还真不错!<br>  不过,我还没到这种程度: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辞长作 徽州 人。<br> 回酒店赶紧安排计划, 某人边查资料边惊叫:“我的菜这么多,来得及吃吗?”<br> 然后不好意思地问道:“除了新安江山水画廊,你还有什么要求?”<br> 正好回敬他:“三天更来不及吃了吧?”做什么都心急的人!<br> 第二天醒来,朦朦胧胧间觉得天还没亮透,某人早在看手机,闭着眼睛问:“几点了?”<br> “你睡好了。“一贯答非所问。<br> ”我去古城转转,你又不喜欢人文。”<br> “喜欢自然风光不代表我排斥人文的啊。你什么意思,想把我甩了的节奏,又不是丽江,难道还想来个艳遇!”<br> 醒都醒了,来都来了,我怎么可能不去?<br> “幸亏从干岛湖撤了,今天早上看来太阳是不会出来了,现在拍照和等会拍照效果一样的,还不如逃个票。(八点后,徽州古城门票100元)”哇,又设计好了。<br> 走起。<br>六点不到,已经行走街头。不远处,就是横跨在练江上的练江大桥了,走在高大宽敞的桥面,练江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清澈的江水,翠绿的江堤。<br> 在桥上,已然可望前方的城墙。大桥对面,就是徽州古城了。<br> 不知是早呢还是其它原因,古城街头很是冷清,与并列的三大古城相比,尤显古朴。<br> 首先来到徽园,古城闹市区。<br>  拍下此片,时清晨六点零四分。<br> 因临时起意,才到此一游,所以对徽园知之甚少,此园看上去像模像样,但总觉少了些什么,“底韵”,突然冒出这词,不知可为确切?<br> 网补才知,这是在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按照老街前店后坊、底层店面、楼层住房等式样构筑店铺街面。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 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 九龙 九凤壁……突出“传 徽州 文化之神韵,创徽派建筑之新秀”的主题。怪不得看看不像古建,一路走马观花,也没拍全。<div>  这是其中的仁和楼, 这面在“城”内拍的。</div> 主街道上,横着一座跨了左右的小楼建筑,很是惹眼。上书“绣球楼”,仿了抛绣球的民俗——大户人家小姐选婿——而建。这个私下觉得是现代人的臆想吧,既然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择婿,这么兴师动众,当场开标,不是什么人随随便便都可以挤在下面接的吧,估计也得门当户对,哪能在大街上建个小楼随便抛抛。<br> 远景还行,幸亏有两旁的白墙黛瓦作陪衬。 所谓古戏楼,下面全是店面,大煞风景。 观景楼,一样一样的。 莲池玉带桥旁,拍照的大妈们也是相当赶早的。<br> 九龙九凤壁,中间那个是万金灵龟。 威武的狮子。 如果说徽园是新打造,那么入园后随之而来的许国大学士牌坊则是真“古董“,它是一座全部采用青色巨石仿木构造建筑的石牌坊,因其有8根粗达半米见方的巨石顶天立地,故俗称“八脚牌坊”。<br>  此牌全国第一,享有三绝:其结构由两座三间四柱三楼普通牌坊和两座单间双柱三楼普通牌坊组合而成,在华夏大地上绝无仅有;一般纪念性牌坊均是坊主逝世后建造之物,唯独许国牌坊是在其生前建造的;最为显眼的匾额题字出自 江南 才子董其昌之手,石刻技艺使其书法更显遒劲端庄力透石背。 中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br> 石坊主人许国是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为“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可见职务之显赫,才能如此兴师动众,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br> 牌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内外侧都有精美的图饰,而所有的雕饰设计都表达了许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成就。<br> 古人以物寓意吉祥的方式很有讲究的,这个必须科普下,我可不敢妄下定论。<br>  南面:雕的是“巨龙腾飞”。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许国对朝廷的忠诚。<br> 北面:为“瑞鹤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征许国的品格高尚脱俗。 东面:正对阳和门,上雕“雕鱼跃龙门”,表示许国是科班出身。<br> 西面:雕“威凤祥麟”,“凤”“麟”乃文风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才会有的,此图称颂了当时的社会。 四面都有的“大学士”、及东西上面的“上台元老”、“先学后臣”等题刻,均出自董其昌手笔。<br> 这是内侧。请注意上部的恩荣二字,那是皇上给于修建牌坊待遇,古代牌坊分三等,御赐、恩荣、圣旨。(因下文还将提到,先说明一下:御赐是指皇帝下诏,国库出银建造。恩荣是指皇帝下诏,地方出银建造。圣旨是指地方申请,皇帝批准然后由家族自己出银建造。) 内侧也有和外面一样的题字哦。 再看内侧特写:东面内侧刻有三只豹子与一只喜鹊,栩栩如生,即“三报(豹)喜(鹊)”,隐喻许国由东阁升文渊阁,又进武英殿的三次升迁。<br> 西面内侧刻有腾龙及翩翩起舞的老鹰,即“龙庭舞鹰”,以“舞鹰”谐音“武英”,暗对许国的“武英殿大学士”的地位。 南面内侧有一幅两豹及两喜鹊叠立的雕刻,意为喜上加喜,指许国晋少保,又封武英殿大学士。<br> 北面内侧有“鹿鸣图”,借《诗经·鹿鸣》篇意,表示许国身为礼部尚书,常会嘉宾学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 总之,成双结队的彩凤珍禽,翱翔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梁坊两端浅镌如意头,缠枝、锦地开光。中部菱形框内为深浮雕,即上文所述的内外八幅浮雕,直柱中段为散点团花式锦纹,上段为云纹,缀以姿态各异的翔鹤。<br> 台基处十二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br>  有的大狮还抱弄小狮,生动活泼。 台基左右侧皆镌各式獬豸(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异兽,能辨别是非,见人争斗就用角顶非正义的一方)图案。<br> 拜托,你要守着可以,怎么睡成这样,招呼一声才朦胧开眼。<br> 进街,又见砖雕。 从许国坊南面的这条街过去就是打箍井街,是 徽州 古城保存下来的的明清古街,虽然街巷两边的屋子很多已不是明清老房子,但街巷脉络还保持当时格局。<br> 著名的曹氏二宅,大清早关着大门。<br> 这幢宅内,设有徽班纪念馆。<br> 曹氏二宅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镛家族后裔的住宅,是清末民初 徽州 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在曹氏二宅,不仅可以了解徽班的历史与成就,还可以欣赏 徽州 古民居徽派建筑的三绝:木雕、石雕与砖雕。<br>  没能进入,我倒无所谓,不知爱人文的人有多少失落? 街以井名,古井尚存,石质井圈的脖颈处果真凿了一道箍,所以叫打箍井。 不远处发现一处“省保”方士载宅,建于明代,也是关门。<br>  资料奉上:“方士载宅,位于徽城打箍井街15号,建于明代,宅坐东朝西,原为许国相府(俗称阁老府)建筑群的一部分,一进二层,面阔13.94米,进深8.65米,占地面积120.6平方米。前有天井,后有廊院,中为厅,左右为厢房。山面穿斗式梁架,双步梁端作堆云状,两朵小云托上部大云,三步梁上立脊瓜柱承托脊檩。檩下有雕花垫木,两侧置雕花叉手。 安徽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徽”字代表了这个地方的所有。<br> 街道小巷里的黑白两色,永远那么耐看。 四宝堂。说明上此为汪宅 ,同样闭门。 虽然过了春天,屋顶上垂下的丝丝藤蔓,点缀着的几朵艳丽的凌霄花,惊艳了整条古巷,使人心中泛起春的涟猗。 静到古巷那头,缺了丁香姑娘。<br> 连狗狗都这么“优雅”自得。<br> 十字街,顾名思义,四周皆通街,东往新南街,南往老虎灶小吃店,西往西门瓮城,北往中和街。有句歙县俗话说:“深山僻坞读书,不如十字街头听说鳖。”<br>  这样的十字街颇有一种大隐于市的感觉,又依稀有世外桃源的影子。 沿街而行,最不和谐的就是随街而停的电瓶车了,和斑驳的古墙实在不搭。<br> 如果你是跟团游览,在徽州古城匆匆一览而过,很有可能会错过中山巷。就在新南街与中和街交口处。<br>  别看巷子不大,里面几乎全是深宅大院,房东也几乎都是名门望族。古往今来,据说许多来徽州的客人,都要来这里拾级登山,期盼生活和事业都能步步登高。 抬头仔细观看巷口牌坊上的文字,就足见这条巷的丰富内涵了 。<br>  这就是著名的 “吴氏世科坊”,旌表徽城吴氏自明永乐至 清乾隆年间15名蟾宫折桂者。 正反两面镌刻的是城内吴氏一族自明永乐至清乾隆年间15名得中进士、举人者姓名,字迹显然已模糊不清。<br> 两侧基座上共雕四只狮子,寓“事事如意”。嘴里皆衔了绳子,通常理解为告诫家人及后辈噤口慎言,免招牢狱之灾。<br>牌坊立于雍正年间,恰是雍正开创了“密奏”制,在此政治环境中,吴氏先人的小心谨慎不难理解。 此巷为阶梯型古巷,古朴典雅,曲径通幽。<div>  牌坊侧后有户人家,门口挂着的文保牌让人吃惊不小——“叶挺囚禁处”!<br></div> 往里张望,现有住家,不好打扰了。 巷子很静,偶遇行人,也多见怪不怪,不声不响。<br>  驻足欣赏高耸的砖雕门罩时,大门“吱哑”一声,正遇住家出门,脚步轻轻。 家家门面上几乎都有大红春联,喜气且显示着传统文化。<br>  台阶外的青笞写上了岁月的沧桑。 再往上走,巷边忽而闪出一处与众不同的宅院,两道拱门架在拾级而上的石阶路上,一正一侧,一下一上,别有洞天。<br>  斑驳的墙面,满是台藓的石阶,高高的马头墙,恍若隔世! 静静的雕花老楼,润着水的青石板。<br>  可惜被毫无规则的电线肆意地穿越。 一路随意向上直行,经过长青中学。 在山顶见证了真实的县城,现代与传统并存,水泥与砖瓦同在。 高楼大厦与低屋瓦房和谐并列。 远山如黛,层层叠翠,连绵不绝,清晨的山城如此安静,让人难以置信。 下山的石级似乎人迹罕至,心下不禁一动:这道土岗,莫不是古歙县的城墙?<br> 某人兴奋得直嚷:“这里一般人(游客)肯定不会到的。”<br> 又在居功,以为找到了观城绝佳处:“那你是两般人哦!”偏偏刺刺他!<br> “两般也太少了吧!”<br>  “好啊,N般,随你选几!”<br> 绕了个圈回来,再次拾级而上,欣赏下绝不简单的世科坊! 有人说,如果你喜欢徽州,恰巧你是个女孩子,那一定要穿上旗袍,留下最美的瞬间,斗山街的气质和穿旗袍的温婉女子最配了!<br>  尽管我已不是女孩,此时此刻我也真的想穿一袭旗袍,袅袅婷婷地在这慢悠您地走…… 斗山街,系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因侧靠斗山得名。全长500米左右,多为清代徽商、仕宦的深宅大院。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座北朝南,临街都是侧面山墙,墙上马头高低错落,加上门罩和石板路面,具有徽派街巷独特的幽雅风貌。   没有店铺,没有餐馆,更没有小商贩的骚扰,窄窄的巷子两侧都是高墙大院。用今天的话说,这在古徽州是真正的“富人区”。<br>  连行走的狗狗也那么儒雅。 中间的石板显然为了便于行走而铺,两边仍是原有的碎石吧? 确认一下,是牛气直足的斗山街吗?怎么了无行人!<div>  确实没错,不过这段不尽人意,新旧夹杂,不伦不类。<br></div> 度娘称,巷内著名的建筑有:叶氏贞节门,建于明初,表彰一位尊老爱幼的女性;杨家大院,建于清中期,为官宦宅第;许家厅,建于清初,属私塾建筑;黄氏孝烈门坊,建于清初,表彰一位为未婚夫殉节的姑娘;汪中怡宅,建于清末,五开间,有精制的隔屏、窗栏;潘婉香宅,建于民国初年,三进串联,布局上形象地体现了“三世同堂”的观念;王世杰宅,建于民国前期,有小院、敞廊、花榭,呈现书香门第气派;蛤蟆井,建于唐代,是在岩石中凿出的深井,水质异常清冽。<br>一切随缘,有的相遇没入,有的错过漏过。<br>  叶氏贞节牌坊就在附近,可我不想一见。在徽州这个程朱理学的故乡,女性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更深,这些所谓徽州女人节孝事迹的“历史丰碑”,无不凝聚着女人的血与泪。贞节女人是幸是悲,不容置疑,一向不看不拍不扰。 斗山街上,除了明清古建筑外,也随处可见历史冲突的遗迹,白色斑驳的墙上,红色的标语已被洗刷得模糊,但依旧可辨,从端正的仿宋字体中读出几十年前的狂躁历史瞬间。 小巷深深深几许?不见行人走东西。<br> 身在巷子,看到的只有两边鳞次栉比的马头墙,虽是深宅大院,但门开得很小,并不张扬,只是门楼上精美的石雕透出主人身份的不凡。 在这一个个不起眼的门里,藏着一座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豪宅”:杨家大院,祖上在明朝官至礼部尚书,是斗山街最大的一所宅院,也是 徽州 现存古代官宅的代表。<div>  这里承载了《徽商书院》(杨家大院)过往历史的记录,让游览的人们了解了书院和大院的兴衰。不过,我们来得太早,大院来不及开门。</div> 那高高的马头墙,精美的砖雕,锈迹斑斑的门锁扣,泛着悠悠青光的石板路,无不在诉说着一段段陈年往事……<br> 岁月悠悠,古街墙头不时可见被刻上的历史烙印。<br> 历史就像时间,漠然的在宇宙的长河中流淌。历史有平和,也有冲突,那些万岁的字眼和暗红的残影,像一块砖,一抹白灰,嵌入这片古老的山墙。斗山街就像一个出离世外的旁观者,从1000年,500年,100年,50年,步伐坚毅,走到现在,历史在身上层层积淀,深邃进一砖一缝,一檐一瓦。 长长的古巷让人有种深不可测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座迷宫让人充满了好奇,要想了解这里的古往今来,只有走向巷子的深处。 继续悠悠前行,墙上依然残留着红色标语,不过这句现在倒也适用。<br>  此处徒然遇一列游客,导游还在此介绍,这类红色标语本来想清除,后来赖得清除,现在不想清除…… 正奇怪那些大院都未开门,怎会有团队?一会他们却又突然消失,就如他们突然出现。<br>  这是什么?好奇拍下。 黄氏孝烈门坊同上文的叶氏贞节牌坊一样不去了。<br> 走 在这样的巷子里,心情与巷子一样宁静,哪座古城,静到只有自己的脚步声,此时此刻,细心体会古巷的魅力,从缕缕漂浮的空气中感知这里久远的故事。<br> 古镇街头并没美丽的自然风光,可确有人类历史发展的文脉,行走在不知留下多少岁月足迹的青石板路上,你时时都会感受到历史赋予人类的文明和沧桑。 这里的居民还在使用井水洗衣,久违了的风景:一群妇女热热闹闹地一边洗衣,一边话说家长里短。<br> “请问,这可是老井?”<br> “是啊,一直在用。”至于,“老”到何种程度,问者答者都心中无数。<br>  这是个大方井。<br> 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br>  一条条古巷犹如一幅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述说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 大北街为府城商业区,店面还没开门,建筑新旧杂陈。<br> 该街朱家巷口有“豸绣重光”坊,蕴含明末朝廷斗争故实。<br> 度娘称此坊:位于歙县城内大北街。建于明崇帧年间。双柱一间三楼,型制简朴。东西额仿分别镌楷书“豸绣重光”、“龙章再锡“四字,其下均镌“赠文林即 山西 道监察御史江应晓,庚戌进士 山西 道监察御史江秉谦”。江应晓、江秉谦均为 歙县 人,崇祀乡贤祠。<br>  历史由来:江应晓、江秉谦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曾遭奸臣诬陷,“豸绣”为明朝御史补服,“重光”谓重新得到朝廷的信赖。 这个牌坊上写的是敕命,属等级最低的牌坊。(明、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br> 行走至此,忽然街边坐着的一位居民费劲向我们打着手势,拦着我们向街边一侧往上看,原来这里是著名的“含贞蕴粹坊”,因下部被砌入居民家中,四周被房屋包围,如果不在街的另一边抬头看,根本不会发现。<br> 不过,前面已说,这类含悲剧的牌坊不想拍的,又不能拂了人家的好意。此人看上去已过半百,尤其是他的脖胫上有个深深的洞痕,估计是手术留下的疤痕,这样的情况下还特地走到我们面前,使劲想说却又发不出声,凭唇语加比划:这是皇帝赐的!这举动确让我们深为感动,难道他是孙家后人?<br> 折中一下,只拍个上面的题书,再次和指示者道谢,告别而去。<br> 含贞蕴粹坊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字牌上书“含贞蕴粹”,为“旌表吴廷遴妻孙氏贞节”而立。下梁及四柱在民居中,柱脚为刻鼓石。<br>  孙氏25岁丧夫,扶育遗子和幼侄成家立业,甘苦备至,受到世人称赞,故“恩荣”立了这座石坊。 这幢楼也很有特色哦,开了两个街口。这也算是古城地标之一吧——中和街钟楼。<br> 再看一眼窄窄的巷子,回出。<br> 来到进口附近的徽州府衙。<br> 现府衙已非古府衙,是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址进行修复的。<br>阳和楼又名东谯楼,原名钟楼,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是直通老街居民区的大门。<br>  看,里面就是上文详述的许国大石坊。 象征森严的府衙,也是大门紧闭,只见工作人员开门进入后,又随手关了门。<br> 仪门面阔三间,为旧时官府衙门的礼仪之门,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门上照明灯上有“ 徽州 府署”四个大字。<br>  仪门两侧有楹联:“歌古调,试濯尘缨,白水浅深江见底;活疲氓,愿求丹药,黄山缥缈吏如仙。”<br> 仪门,取孔子三十二代孙孔颖达《周易正义》中“有仪可象”之句而得名,是坐轿、骑马的起止点。平常,仪门中间大门不开,从侧门进出。只有新官到任、喜庆大典、宣读诏书、公开审理案件,或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会打开仪门的大门。<br> 东谯楼和南谯楼原为矗立在歙县古城双套城门内旧徽州府府衙的一部分,最早建于宋宣和年间,之后,谯楼屡坏屡修。<br> 长长的走道诠释了一个词:威武。<br> 南谯楼当然正对徽州府衙。<br> 南谯楼的另一面。<br>  南谯楼下部为高台门厥,上部为悬山顶二层木构楼阁建筑。这个重檐比较特别的是上面是悬山顶,下面是歇山顶。据地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建筑最初为隋末吴王(汪华)府子城的正门门楼,北宋宣和年间建为谯楼。宋、明二代多次重建。介绍说其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歙县博物馆便在其中,此时还未开门。 南谯楼,俗称“二十四根柱”,放大看一下,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也就是说它的城门是用了13对柱子顶起的,我忘了数一数。    承宣坊为四柱三门三楼式牌楼,门柱为石结构,上部则是木结构,一面是“东南邹鲁”。<br>  右边便是瓮城闸门,只是当时并不知晓。 另面“水流宣化”。 一壁城墙古还今? 登上仁和楼,眺望远处,一面青山隐隐。 一面白墙黛瓦。 仁和楼上也是关门大吉,难道时辰还早?古城竟是如此悠闲!<br> 对联都拍个全,光线虽比刚进城时亮了不少,但阳光看上去确实不会出来了,闷热的天气。<div>  写到这里,才发现非会员只能限发一百张照片,只能忍痛删了些,唉……</div> 清无他人的长廊,长廊一侧还有个大钟。 下楼到“城”外,楼外一侧门额题了“ 徽州 ”。<br>  八点不到,城门下已有“守株待票“的工作人员了。<br> 城门外雕着一长串的歙县名人,从毕昇到刘和珍…… 这段似乎比城内更古朴。 回走在练江大桥,古城依旧笼罩在山色朦胧中,不想醒来。 “山绕清溪水绕城”中的“水”指的应是练江吧。<br>  站在练江大桥向下望去,此季水位低下,如果说岸边还是倒影清淅,那么江中已经河底显现,一滩一滩的烂泥真有点像天上的白云呢!<br> 练江长仅6.5公里的江面,负载了9座古桥。其中著名的要算建于明朝的太平桥、万年桥和紫阳 桥了,三座桥如长虹卧波一样,横跨在练江之上,合称古歙三桥。<br> 在这往西北看去,便是万年桥。<br> 此时,万年桥看上去也是朦朦胧胧的。<br> 歙县的万年桥,位于扬之、布射、富资 三水 汇合处,在从前的日子,它是通往太平,抵达省府安庆的交通要道,如今仍是往来于歙县北乡的必由之路。<br>  因未近观,上些资料,《 歙县 志》载:“万年桥位于徽城北门外扬之水上,明万历元年(1573)建。纵列式发券,9孔,长155米,高10米,宽6.6米,为 古县 城通北乡要津。桥墩为厚墩,并砌有缓冲护墩的分水尖。桥东端原有一石牌坊,上有‘北钥 云龙 ’、‘道岸津梁’等题额,毁于清乾隆年间。桥初建时,汪道昆曾赋诗一首,有句云:‘使君遗泽五溪东,驱石桥成利涉同。地据金汤三辅郡,天回砥柱万年功。’桥名出此。”现在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大桥全部采用大青石建成,石质优良,工艺考究,至今保存完好。 回酒店吃早餐,不承想到酒店早餐非常丰富,而设在“练江阁”四楼的餐厅,环境相当优雅,露台上摆着各色盆景,透过窗户,城市风景尽在眼中。可惜上不了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