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区的南端,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是中国十大名塔之一,为中国古代早期八角楼阁式塔的杰出代表,也是西湖景观中最具建筑遗产价值的文化遗存。 【1】历史与传说<br>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其名称之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或谓取诸佛教典籍《本业璎珞经》中之“六和敬”,曰:“身和同住,口和无争,竟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或谓取诸道教之“六合”,即天、地及东南西北四方。或谓源自《晋书·五行志》:“六气和则沴疾不生,盖寓修德祈年之意。”其实,无论哪种说法,都寄托了人们对六和塔消灾祈福功能的冀望。<br> 六和塔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六和塔所在地原来是五代吴越国王的南果园,是钱弘俶舍园所造,同时还建造了塔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六和塔毁于兵燹,几乎片瓦无存,塔院也被破坏殆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太平天国后的六和塔(晚清1891,格罗夫斯拍摄)</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旧照(晚清,甘博拍摄)</i></h5>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高宗赵构因见钱塘江潮捣堤坏屋,侵毁良田,为患甚烈,便决计重建六和塔。这时,僧人智昙挺身而出,愿“以身任其劳,不以丝毫出于官”。他不但将自己的财物倾囊奉献,还历经艰辛,四方募化筹集资金,当地官吏富户和众多善男信女为智昙的精诚所感动,纷纷尽力支持,百姓“虽远在他路,亦荷担而来”,出资出力。如此前后历时十余年,至隆兴元年(1163)仲春,新塔五层告成,岁末全部完工。六和塔屡建屡毁,但南宋时所建塔芯一直保存至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旧照(晚清)</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旧照(民国,喜龙仁拍摄)</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旧照(民国)</i></h5> 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5),六和塔曾因年久破败而作修缮。明嘉靖十二年(1533),倭寇入侵杭州,腾腾烽烟劫火中,寺与塔均遭破坏。明万历年间(1573~1620),佛门净土宗著名高僧袾宏(莲池大师)主持大规模重修六和塔,塔的顶层和塔刹加以重建,还调换了塔身部分中心木柱下面的磉石构件。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世宗允胤认为这座古塔关系到国计民生,下诏特拨国库帑金,命浙江巡抚李卫再作大规模修整,前后历时两年才竣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旧照(民国,甘博拍摄)</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旧照(民国,甘博拍摄)</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旧照(民国,格雷戈里拍摄摄)</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旧照(民国,喜龙仁拍摄)</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旧照(民国,甘博拍摄)</i></h5>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六和塔又因天灾人祸而日渐破损,外部木结构部位甚至败落无存,颓败朽衰持续了五十年。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杭州人朱智(敏生),在捐资修筑钱塘江堤坝的同时,更以余财重修六和塔。他组织大量人力,在尚存的砖结构塔身外部添筑了“七明六暗”共十三层木构外檐廊。据史料记载,朱智重修六和塔,工程极为浩大而艰巨,仅仅搭扎施工必需的脚手架一项,就花了三年时间。经过这次修缮,六和塔的状貌基本定型,一直保存至今。 六和塔的建造缘由比较特殊,它并非因为单纯的佛教意义而建,据《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二记载:“智觉禅师延寿始于钱氏南果园开山建塔,因地造寺,以镇江潮。塔高九级,五十余丈,内藏佛舍利。”由此可见,六和塔最初是用来镇伏汹涌的钱塘江潮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宝塔镇河妖”。 据说,六和塔建成之后,江潮果然不再荡溢迸流,而是乖乖地沿着原先的江道平稳地流动,作孽日久的钱塘江潮从此被镇伏,沿岸百姓再无惊溺之忧。 此外,六和塔还兼具灯塔照引航向之功用。那时候的钱塘江上,风波险恶而航船众多,时常有事故发生。巨塔高高耸峙之后,每当夜幕降临,江上往来船只,都凭塔顶明灯高照辨识行船方位、方向,航行得到了安全保障。 关于六和塔的来历,民间则一直流传着“六和镇江”的故事,说的是古时钱塘江里住着一位性情暴躁的龙王,经常无缘无故兴风作浪,打翻渔船,淹没农田,附近人民怨声载道。见此情景,有个渔民的儿子六和挺身而出,发誓要学精卫填海,用石头填满钱塘江,不让龙王再危害人间。六和扔了七七四十九天石头,终于降伏了龙王。后人为了纪念六和的壮举,就在月轮山上修建了一座宝塔,并以六和的名字作为塔名。传说当然不可信,但它反映出的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 六和塔高约60米,占地约890平方米,塔基外表用条石砌筑,每边长约13米。塔身为砖砌,外檐为木结构,平面呈八角形。外檐共十三层,其中七层与塔身相连,另外六层为暗层,它们夹于其他七层之间,因此只有七层可达。 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历南巡到杭州,两次专游六和塔,还赋写诗章数篇。对钱塘江、月轮山一带的山河风光,这位以风雅自命的当朝皇上大加赞赏,发出了“壮观至是真空前,那更息心安四禅”的感叹。 兴之所至,乾隆皇帝还重新撰写出一篇塔记,并在塔前牌坊上题写了“净宇江天”四字。原额已佚,现额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1896~1994)书。“净宇江天”四字既有登高望远时眼见“居宇净丽、江天一色”之意,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开阔与通达。 每到春季,牌坊上的紫藤会开出如同瀑布般的花朵,为古老的六和塔带来崭新的生机。 六和塔入口上方,有匾“六和塔”,乾隆皇帝题写。 【2】回廊<br> 六和塔自外及里,分外檐、外墙、回廊、内墙和中心小室,内墙和外墙形成了内外两环。内环是塔心室,外环是厚壁,两环之间为回廊。回廊内设旋转木楼梯,可达塔的顶层。<br> 回廊狭窄,石板铺地。回廊设有木梯。木梯有些旧,走的人多了,地面木头已磨损,凹凸不平。左下右上,形成明显的左右两列磨损痕迹。 六和塔内保留着不少文物。在塔底层回廊东南侧,立有杭州仅存的一款南宋尚书省牒碑。该碑为南宋乾道元年(1165)原物。碑高2.53米,宽1.04米,厚0.25米,下置碑座,碑额隶书“敕赐开化之寺”。碑文上下共分四栏,分别为智昙请赐寺额的陈情、主事官员押印、隆兴二年(1164)与乾道元年(1165)尚书省劄两道及临安府帖,主要记述了六和塔、开化寺重建的原因、时间及建成后功效等,并对智昙尽力自行筹资建塔的行为加以褒奖。该碑对研究南宋行政文书制度、宗教政策及杭州历史提供了参考、佐证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反光厉害,不好拍。 底层北面甬道内壶门壁龛上有明线刻真武像碑。碑高1.54米,宽0.75米。碑中刻画之真武像,笔力遒劲,线条婉转,形象生动,为同类刻像中之精品。真武,又称玄天大帝,即民间和道教遵奉的玄武神。像中真武位于碑之右下方,头秃,手执降魔剑,足踏龟蛇,貌甚威武,气势凌人,其左还有一执旗小神,手中之旗迎风招展,周围云彩环绕。碑右下附有题跋:“万历丙戌季春望日,钱塘都钟因见六和塔圣像被人磨坏,发心重修,并洗筑‘喷月泉’供奉。”碑左题字为“陈应龙囗囗勒”。 塔底层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内墙壁龛上嵌有南宋《金刚经》刻石4块,由宋代贾昌朝、富弼等32位名土达官分别书写。年代已久,字迹有些不清。据说原来底层内墙还有《佛说观音经》、《四十二章经》等,现已不知去向。 回廊顶部绘有华丽的彩绘。 【3】壁画<br> 甬道壶门上方以及壁龛中,有的墙面粉刷剥落,露出了墙体的本色。原来的粉墙上,有精美的壁画!<br> 端坐于莲座上的佛像,身后有背光,上部有宝盖,周边有鲜花祥云,一派佛国祥和景象。 从已显露的几处壁画来看,壁画涉及佛教、道教和民间文化等各种题材。这些壁画绘于什么年代?外面为什么会刷上粉刷,为什么要隐藏起来呢? 看来,六和塔还隐藏着很多大家所不知的秘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