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沐”书香,分享“悦”读

黑河二中2022级8班

<p class="ql-block">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八班第二小组带领同学们一起翻开手中的书……</p> 纪禹竹📖阅读分享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出生于日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台湾省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时期,他东渡日本经商;1925年生下女儿林海音不久又从日本回到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林海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林海音协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在10年时间里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2001年12月1日因病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p><p class="ql-block">故事内容</p><p class="ql-block">《城南旧事》是部系列小说集,包括了五个短篇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和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它们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各有自己的主要人物,相互独立,但又全以小主人公英子的叙事观点写成。这些故事以"我"--一个孩子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和叙述者贯穿始终,小主人公英子居住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温暖和乐的家中,开展的一系列故事。</p><p class="ql-block">个人感受</p><p class="ql-block">这五个故事,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无奈,有心酸,有可悲,向世人揭露了大千世界与人生百态,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心中已经有了预感,他路过院子,看到爸爸种的夹竹桃垂落了,心里默念着: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p> 吕贺谦📖阅读分享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故事内容</p><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p><p class="ql-block">​《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p><p class="ql-block">个人感受</p><p class="ql-block">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感受到作者想要表现出对民族存亡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p> 曹胜轩📖阅读分享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p><p class="ql-block">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p><p class="ql-block">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p><p class="ql-block">故事内容</p><p class="ql-block">《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第一节:赞颂母爱,第二节:歌咏大海,第三节:阐发思想。</p><p class="ql-block">《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p><p class="ql-block">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p><p class="ql-block">个人感受</p><p class="ql-block">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第一节:自然的描绘和赞颂第二节:零碎点滴的人生启示与感悟第三节:劝诫和鼓励。</p> 高浩然📖阅读分享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故事内容</p><p class="ql-block">故事以1812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p><p class="ql-block">个人感受</p><p class="ql-block">战争与和平给我的感觉是用人间的爱去改变,我们能够由爱转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战争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p><p class="ql-block"><br></p> 崔诗语📖阅读分享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4月21日~1855年3月31日),英国女作家。她与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p><p class="ql-block">夏洛蒂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做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于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p><p class="ql-block">故事内容</p><p class="ql-block">《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我有幸读了它。</p><p class="ql-block">这本书主要写了女主人公简·爱从小是个孤儿,被寄养在母家里, 自幼就受到虐待和歧视。因此她从小就富有反抗精神,性格坚强又佩强。后来,她来到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她的自尊、自爱和自信赢得了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的敬重与喜爱。他们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磨难,最终走到了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个人感受</p><p class="ql-block">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着永垂不朽、但能像《简爱》这样深入人心的却不多、它以一种让人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众多的读者、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同时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细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同的待遇、里德夫人的嫌弃、约翰的辱骂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自尊的践踏、但简爱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怨恨、内心充满阴霾、相反的、她的内心因此而变得更加强大、这早就了她应对困难坚强不屈的品格、文章中的伊丽莎自私任性、却受到尊敬、乔治亚娜好使性子、心肠狠毒、却能得到所有人的纵容、约翰什么坏事都做、纵然与他的了亲做对、也不会使她迁怒、而简爱无论做什么都全力以赴、不敢有一点闪失、却还是被人骂、得不到他们的喜爱、这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无情与冷漠简爱并不因为自己的身份卑微而感到自卑、并认为自己与罗切斯特是平等的、她纯洁、高尚的心灵使罗切斯特深深地爱上了她并开始了对她的追求、然而、在他们结婚的当天、简爱得知他已有妻子时、她毅然的离开了他、他放下了金钱和地位、我想、此刻的社会上、很少会有人做出与简爱相同的抉择、利益的诱惑蒙蔽了人们的双眼、只是大多数人选取了利益而不是离开、简爱是大多数读者所敬佩的就应是她的F格、她独立、坚强的品格、让很多人赞叹不小说设计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被毁了、他自己也变成了残废、但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在与个人尊严与爱之间产生矛盾、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里弗斯的求婚、而选取了罗切斯特、这说明了她对罗切斯特的真心而如今、在穷与富之间、在爱与不爱之间、很少会有人像简爱一样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这篇小说不仅仅让我产生了共鸣、也让我受益匪浅。</p> 孟美孜📖阅读分享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高尔基,男(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884年,他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代表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p><p class="ql-block">故事内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童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二。《童年》回忆了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度过的苦难童年。《我的大学》记叙刚刚步人青年时代的阿廖沙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却在“社会大学”里学到了有围墙的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span></p><p class="ql-block">个人感受</p><p class="ql-block">读了这个三步曲,我深深的被高尔基小时侯因为读书而遭受的许多的耻辱、欺凌所震撼,还感受到了高尔基小时侯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不懈精神。在这个记录高尔基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中,我体会到了高尔基对人们恶习的曾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由于对社会的强烈感受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刻苦写作,终于成为了一名影响全世界的著名作家。我想:名人之所以被人所敬佩,是因为他们往往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成绩。对照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自加压力,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  书是甜的,当你聚精会神地读书时,你就会感到知识像蜜糖一样流进你的心怀。合上书,你会无比满足地回味刚才流进你心中的那些“蜜糖”――知识。 </p><p class="ql-block"> 书是甜的,快翻开你的书,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去尝一尝书的蜜糖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