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长寿又幽默的诺奖得主

轩雅居主人

<p class="ql-block">  萧伯纳,全名乔治·伯纳德·萧(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p><p class="ql-block"> 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他又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p><p class="ql-block"> 萧伯纳1856年7月26日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一个小公务员家里。他的父亲是个没落贵族,母亲乡绅世家,从小受过严格的上等教育。</p><p class="ql-block"> 萧伯纳年幼时,研究音乐理论的万达里尔李与他们合租了一幢房子。受这位研究音乐的邻居影响,萧伯纳迷恋上了音乐,13岁时,他就能用口哨吹出许多优秀歌剧的片段。</p><p class="ql-block"> 1870年父母分居。在都柏林美以美教会中学毕业,因家境困难,15岁的萧伯纳不得不辍学。为了维持生活,他进入都柏林的汤森地产公司当学徒。</p><p class="ql-block"> 1871年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当抄写员,后又充任会计。</p><p class="ql-block"> 萧伯纳为了批评的艺术,赞助威廉射手,并于1885年加入审查人员的《波迈宪报》。在其它期刊,包括《戏剧评论》(1885-1886年)、《角》(1885-1886年)、《Pall购物中心公报》(1885-1888年),他的署名是“金紫荆星章”。同年,他开始写长篇小说《凯雪尔·拜伦的职业》和《不合理的姻缘》。开始和威廉·阿杰尔合作从事戏剧创作。因没有取得协调一致,剧本最后搁浅。</p><p class="ql-block"> 1888年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邀他参加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的业余演出。</p><p class="ql-block"> 剧评家威廉·阿切尔朗诵易卜生《培尔·金特》一剧给他听,萧伯纳开始研究易卜生。</p><p class="ql-block">1892年正式开始创作剧本,他的第一个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集》,其中包括《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业》、《荡子》三个剧本;第二个戏剧集包含有《武器与人》等4部剧本;第三个戏剧集《为清教徒而写的戏剧集》包含《魔鬼的门徒》等3个剧本。他的戏剧果真改变了19世纪末英国舞台的阴霾状况,他本人也成为了戏剧界的革新家,掀开了英国戏剧史的新一页。</p><p class="ql-block"> 1893年发表关于妇女问题的剧本《荡子》(又译《好逑者》)。</p><p class="ql-block"> 1894年发表由《鳏夫的房产》、《荡子》、《华伦夫人的职业》三剧编成萧伯纳第一个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集》还发表了《武器与人》。</p><p class="ql-block"> 从1895年到1898年,他的朋友弗兰克·哈里斯的《星期六评论》中,他出色地指出维多利亚剧院舞台的现实和虚伪,被认为是戏剧评论家。</p><p class="ql-block"> 1897年《康蒂坦》和《魔鬼的门徒》两剧发表。《康蒂坦》《武器与人》《风云人物》《难以预料》四剧组成萧伯纳的第二个戏剧集《愉快的戏剧集》。《魔鬼的门徒》和《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三剧组成萧伯纳第三戏剧集《为清教徒写的三剧本集》,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愤慨。</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为了适应文学革命的要求,易卜生、史特林堡、萧伯纳等的剧作在当时得到了比较系统的翻译引进,许多进步青年又受到“民主与科学”思潮的激荡,便以反对中国传统戏剧和已经商业化了的“文明新戏”、提倡“爱美剧”为口号,组成了戏剧研究机构和业余话剧团体,通过办报刊和小型演出,积极地推动了已趋消沉的话剧运动。在当时,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的洪深就深受肖伯纳戏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1900年和1914年在英国出版的《美国艺术家之间的爱》,实际是写于1881年。</p><p class="ql-block"> 1900年发表《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萧伯纳论戏剧的文本中提到,他的作品和第一次演出可以找到完整的戏剧正文和序言。</p><p class="ql-block"> 萧伯纳于1885年开始写作,《鳏夫的房产》是他的第一出戏,与评论家威廉·阿彻合作,他提供的结构。后来阿彻决定,萧伯纳可以不写剧本,所以该项目被放弃。多年以后,萧伯纳又试了一次,并于1892年完成《鳏夫的房产》,独自发挥而没有合作。</p><p class="ql-block"> 1903年发表阐述自然哲学思想的第一部作品《人与超人——喜剧与哲学》。</p><p class="ql-block"> 1907年发表历史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p><p class="ql-block"> 从1904年到1907年,他的戏剧在伦敦首演在法院剧院,有《哈雷威巴克》和《JEVedrenne》。第一次他的新戏到法院剧院上演的是《英国佬的另一个岛》(1904年)。</p><p class="ql-block"> 1908年发表关于家庭和婚姻问题的剧本《结婚》。</p><p class="ql-block"> 20世纪10年代,萧伯纳是一个成熟的剧作家。</p><p class="ql-block"> 1910年《贵贱联姻》《芳妮的第一个剧本》发表。新的工程,如《Fanny的游戏》(1911)和《皮格马利翁》(1912年),长期运行在大伦敦观众面前。萧伯纳允许音乐剧改编的《武器的人》(1894年),被称为《巧克力战士》(1908年),但他有一个对德国歌剧的意见。他坚持认为,没有他的话,所有的字符名称将被改变。虽然轻歌剧实际上是沿用萧伯纳的故事情节,特别是保持其反战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萧伯纳的工作被证明是非常受欢迎的,其中包括在弗朗茨·莱哈尔轻歌剧的基础上改编的《皮格马利翁》。他的部分戏剧形成的音乐剧的基础后,他最为著名的音乐剧《我公平的夫人》,被正式改编成电影剧本的电影版《窈窕淑女》。</p><p class="ql-block"> 1914年发表论文《战争常识谈》,表明自己对战争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萧伯纳的前途被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毫不妥协地反对,尽管招致公众以及很多朋友的愤怒。他的第一个完整的长片,战争后提出的,大部分是在伤心之家“(1919年)。出现了一个新的萧伯纳,他的智慧依然存在,但减少了对人性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1917年写出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知识分子绝望情绪的剧本《伤心之家》。十月革命发生,萧伯纳是亚欧最早同情和拥护这一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1921年,萧伯纳完成《回到玛土撒拉》,从工作中的伊甸园开始,到成千上万年后的未来,它展示了萧伯纳的假设,“生命的力量”指导进化走向极致完美的试验和错误。肖宣布发挥的杰作,但许多批评者不同意。一个良性的的力量指挥进化的主题,再次出现在《日内瓦》(1938年)中,其中萧伯纳认为维持人类必须开发,以获得所需要的智慧和更长的寿命。同年,在英国共产党理论刊物《劳运月刊》的创刊号上,发表了论文《无产阶级专政》。</p><p class="ql-block"> 萧伯纳的话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在中国演出,这是提倡“西洋派”戏剧的一次重要舞台实践,但这次演出活动遭遇到了失败。失败的原因,除了演员的照本宣科,以及其他演出上种种破绽以外,也由于新的话剧运动还没有在陈陈相因的社会里扎根,话剧的倡导者还存在着脱离群众和民族特点的严重的倾向。</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圣女贞德》(1923年),这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更好的作品,比《玛土撒拉》。萧伯纳曾长期进行有关《圣女贞德》的写作,她于1920年的被册封,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激励。那场戏是一个国际性的成功,被认为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因。授奖称赞他的作品为“...理想主义和博爱的标记,其刺激的讽刺往往被注入了一个独特的诗意美“。这时,总理大臣戴维·劳埃德·乔治考虑建议授予萧伯纳爵位,萧伯纳拒绝。</p><p class="ql-block"> 1925年,萧伯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把这笔约合8000英镑的奖金捐作创立英国瑞典文学基金会之用。</p><p class="ql-block"> 1926年没有去斯德哥尔摩亲领诺贝尔文学奖。</p><p class="ql-block">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他拍案而起,曾联合各国著名人士发表宣言,严厉谴责英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支持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此后他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以后,“国际反帝同盟”曾委托一批世界文化名人到中国访问,其中便有萧伯纳的名字。同一年,瑞典文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了萧伯纳,“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型讽刺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p><p class="ql-block"> 在有生之年萧伯纳写作剧本,但他们很少是显著的,或经常复活了,因为他早期的工作。《苹果车》(1929年)很可能是他这个时代最青睐的工作。后来《在岩石上》(1933年)、《万花》(1935年)和《日内瓦》(1938年)被视为标志的下降。他最后一个显著的发挥,在《好国王查尔斯·金日》,根据“圣约翰Ervine”改编。通常萧伯纳的作品水准都是平等的。</p><p class="ql-block"> 1931年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度过七十五寿辰。高尔基写信向他祝贺,称颂他是“勇敢的战士”,还说“你活了一世纪的四分之三,对于人们的保守倾向和庸俗见解用你尖刻的俏皮话给以致命的打击,不知几多次了。”回国后,萧伯纳发表演说撰写文章,赞扬苏联人民的卓越成就,并多次公开声称未来的世界属于社会主义。</p><p class="ql-block"> 1932年发表剧本《真相毕露》。</p><p class="ql-block"> 1931年访问苏联。</p><p class="ql-block"> 1933年访问中国,2月17日到达上海。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会面,与高尔基和鲁迅结下诚挚的友谊。是年,发表最后一部小说《黑女求神记》。</p><p class="ql-block"> 1936年发表剧作《意外岛上的傻子》《女百万富豪》《日内瓦》《好国王查理第二治下的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 1944年政论书籍《政治指南》发表。</p><p class="ql-block"> 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在赫特福德郡埃奥特圣劳伦斯寓所因病逝世,终年94岁。萧伯纳毕生创造幽默,他的墓志铭虽只有一句话,但恰巧体现了他幽默的风格:“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nbsp; 萧伯纳是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现代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批评家,是18世纪以来英国最重要的散文作家,现代最优秀的戏剧评论家,音乐评论家,政治、经济、社会学等方面的卓越的演说家和论文作家。在他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除了5部长篇小说和大量评论文章外,一共创作了52个剧本。其中《卖花女》在1964年改编成电影《窈窕淑女》,当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音乐等八座小金人。他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戏剧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且跨越时间的长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萧伯纳的文学作品包含囊括了人文理念之下的不同人性展示、时代现状揭露以及社会改良思考,具有强烈鲜明的批判精神,对于文学艺术的拓展革新以及社会意识的引导改良都具备积极务实的价值效用。国外学界公认,无论是在剧作思想艺术的丰富多样上,还是在对英国乃至于欧美戏剧发展的持久影响上,萧伯纳都是莎士比亚以后最重要的剧作家。</p><p class="ql-block"> 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先后成立了萧伯纳学会。据美国萧伯纳学会统计,世界各国研究萧伯纳的书籍和文章数量之多仅次于莎士比亚。萧伯纳的大部分戏剧作品已进入经典剧目之列,至今仍占据着世界舞台,具有持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精妙优美的戏剧语言、复杂多变的艺术样式,是“萧伯纳式”戏剧的独特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崛起的萧伯纳是英国文坛继莎士比亚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戏剧家,一位集诺贝尔文学奖和奥斯卡金像奖于一身的世界文学大师。他在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不断摸索,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他的剧作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在作品中,他竭力抓住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对它们加以剖析、鞭挞和讥讽,然而他却从未对社会和生活感到悲观和绝望。相反,他喜欢用喜剧的形式,以无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在嬉笑怒骂、激情辩论和幽默诙谐之中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良知的泯灭,表达他对理想的希望和对生命的热爱。是萧伯纳让世人重新认识了戏剧。他的剧作一改英国戏剧百年不振的僵局,成为英国戏剧复兴最高成就的标志,也至此掀开了英国戏剧史上一个新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