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82.8.22以鲁政发(1982)103号文《关于建立东营市的请示报告》上报国务院。</p><p class="ql-block"> 国务院于同年十一月十日以(1982)国函字241号文件,正式批准山东省人民政府的请示报告:</p><p class="ql-block">山东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二日请示悉。同意设立东营市,由省直接领导。市区范围包括利津县的六合公社;垦利县黄河下游的孤岛地区。史口、辛店公社,胜坨公社的茶坡大队,高盖公社的辛镇、官屋、孙家、张营、王营、韩家六个大队;广饶县的牛庄、油郭、辛集、六户四个公社;沾化县的新户、四扣、义和、太平四个公社;博兴县的龙居公社和乔庄公社的老于、王家、刘家三个大队。分设东营、河口、牛庄三个区。惠民地区的垦利、利津两县划归东营市领导。</p><p class="ql-block">1982.11.10申请工作一告结束,随即展开了紧张的建市筹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1983年1月11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东营市的批示,中共山东省委决定成立东营市筹备小组。筹备小组由李晔任组长;成师农、任学忠、杨再文任副组长;欧阳义、张文彦、马茂信、梁树为成员;袁青任筹备小组秘书长。</p><p class="ql-block">4月4日,东营市筹备小组副组长成师农、杨再文;成员欧阳义、张文彦、马茂信、梁树等一行17人,赴大庆参观考察,学习机构设置、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经验。</p><p class="ql-block">6月24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东营市筹备小组所报的机构设置方案:</p><p class="ql-block">一、市委工作部门设办室、研究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委员会;</p><p class="ql-block">二、市政府工作部门设市政府办公室(兼侨务工作)、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民政局、公安局、劳动人事局等24个直属机构。</p><p class="ql-block">10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中共东营市委领导班子配备方案。</p><p class="ql-block">市委书记:李晔,</p><p class="ql-block">代市长;成师农,</p><p class="ql-block">市委副书记:成师农、杨再文、张文彦;</p><p class="ql-block">常委:欧阳义、丁恩海、赵以政。省委同意提名成师农担任东营市市长;欧阳义、李启万、马茂信、刘怿、梁树担任副市长。</p><p class="ql-block">后市委、市政府遂确定以10月1日为东营市成立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 1983年10月15日,天气晴和,万里无云,东营市成立庆祝大会在胜利会场隆重举行。市和油田近两千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由成师农代市长主持,市委书记李晔作了题为《树立雄心壮志,为创造东营市的美好未来而奋斗》的报告。省委、省政府、济南军区、石油部的有关领导以及惠民(现滨州)、淄博、潍坊、新华社、大众日报社、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地市、单位的负责人莅临大会并致贺词。庆祝大会结束后,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中国共产党东营市委员会"、"东营市人民政府"两块大牌,分别挂在东营市市委、市政府办公临时所在地﹣﹣胜利油田第三招待所(现胜利宾馆)西楼大厅两侧。</p><p class="ql-block">东营市的诞生,促进了黄河三角洲石油工业的发展,对于改变我国能源构成和燃料工业、化工业的布局,对于推动区域综合开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我国最后一块待开发三角洲的发展繁荣,促进山东经济的振兴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此以后,油田地方紧密团结,共同奋战,原油产量逐年增加,出现了"胜利中兴"的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 东营市成立后,山东省委、省政府、原石油部、东营市委、市政府、胜利油田党委及油田会战指挥部对此均十分重视,尤其是对首先遇到的城市选址问题更是进行了认真的大量的调查研究,先后提出五种选择方案。</p><p class="ql-block">这五种方案分别是:</p><p class="ql-block"><b>1号方案:</b></p><p class="ql-block"><b>在东营区哨头村以北、六干河以南、距现基地西北5公里处。</b></p><p class="ql-block">该方案的有利因素是:1.地面标高(黄海高程,下同)7米,地势高,不受海潮威胁;2.土质较好,易绿化。</p><p class="ql-block">不利因素是:1.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上,东为已开发的营14断块(有营14井),南有营11井,处在油区地带,会造成压油;2.建设城市地域面积小,只有4平方公里:3.周围村庄多,容易造成与民争地。</p><p class="ql-block"><b>2号方案:在耿井以北、现基地南4公里处。</b></p><p class="ql-block">该方案的有利条件是:1.地面标高5米左右,海拔较高,基本不受海潮威胁;2.离基地较近,建设投资不大。不利条件是:1.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上,属沙三下砂体推测含油范围。其北为营36井,南为河100井,地下含油面积4平方公里,会造成压油;2.建设地域面积不大,只有5平方公里;3.周围有村庄,会造成与民争地。</p><p class="ql-block"><b>3号方案:该方案选址地点在万泉庄村北,现基地南6公里处。</b></p><p class="ql-block">有利方面是:</p><p class="ql-block">1.地势较高,标高5米左右,基本不受海潮威胁;2.离基地较近,土质较好,易绿化。</p><p class="ql-block">不利方面是:1.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南缘,属沙二、沙三含油构造,南有河78井、河79井,会造成压油;2.地域建设面积更小,只有3平方公里;3.其北为油田已改造的良田,南方为万泉庄,造成与民争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4号方案:在辛镇村附近,现基地东南10公里处。</b></p><p class="ql-block">有利条件是建市面积比前三方案有所增大,达10平方公里,而且地势也较高,不受海潮威胁;不利方面是也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地带上,地下储油面积达12平方公里,造成压油;辛镇村庄处其中,不利于规划建设。</p><p class="ql-block"><b>5号方案:在莱州湾畔,周围无村庄,建设地域面积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紧临渤海,</span>符合将东营市发展截为海滨旅游城市的目的;且远离东营凹陷地带,不会造成压油。但是该地地势太低,最低处地面标高近0.5米,很容易遭受海潮威胁,而且距基地太远,不能形成集合中心。</p><p class="ql-block">显然,上述五个方案,从某一角度讲都有其选中的有利条件,但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选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正确的政策应当既能满足现实紧迫需要,又适应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要求,并符合东营市做为石油矿区城市的布局特点和由矿区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化的客观规律。</p><p class="ql-block">于是,在前几个方案的基础上,东营市又请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胡兆量为首的专家组进行了综合考察论证,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之后,专家组提出了在沙营东,西城东南15公里处作为新城址方案。</p> <p class="ql-block"> 在前五个选址方案的基础上,东营市又请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胡兆量为首的专家组进行了综合考察论证,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之后,专家组提出了在沙营东,西城东南15公里处作为新城址方案。</p><p class="ql-block">专家们认为,在这里建市有四个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第一,有利于油田的开发建设。根据当今石油城市的经验教训,油区城市建设要坚持"地上服从地下,以不压油为首要原则"。新城址地处"牛庄凹陷东北斜坡上,理论分析油气储藏不宜富集"。而已形成,的西城和其他选址方案的选址地点都"处在了油藏比较富集的中央隆起带上"。避开这一油藏富集地区建市,宜于解决石油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矛盾。</p><p class="ql-block">第二,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现代经济区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工业、交通和市场核心,但这一现代化大生产的核心与自然经济形成的市场核心不同,它需要有开阔的地域作为发展空间。沙营东方案符合这一要求。</p><p class="ql-block">第三,有利于利用已形成的生产力布局条件。这里北有辛安水库,东有广利河港和广南水库,广利河南切本区而过,这为新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供排水系统提供了方便条件。同时,本区围已形成东安镇、稻香村、广利镇、莱州镇、八分场等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这里建市能尽快形成规模,方便油田职工的生活聚居。</p><p class="ql-block">第四,有利于带动沿海地区的开发。这里土地平坦广阔,不与民争地,宜于建设运输干线和布置建设项目,从而有利于加强同市域各地的联系,推动黄河三角洲东部地区的开发建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