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第二故乡——绵阳

敬德和谐

<p class="ql-block">十八岁参军到部队,一晃60多岁了,再次到曾经守卫过熟悉的地方,回顾老一辈科学家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和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崇高精神,激动的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在邓稼先院长塑像前,情不自禁想起了他到团部慰问官兵时我用美能达相机拍摄下一幅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两弹城作为红色旅游“两弹一星·大国重器”精品线路之一, 曾是原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建于60年代中后期,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坐落在四川梓潼县长卿山西麓的中国“两弹城”,是20世纪我国开展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即“九院”)的“大本营”,也是我国继青海海晏金银滩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1969年开始,九院由青海向四川902开始搬迁,至1992年迁去绵阳,科研人员在梓潼“两弹城”的23年中,先后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以及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关等国防科研内容,其中包括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首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试验、中子弹试验等,为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觉等将军也曾于此留下足迹。这期间,科研人员们克服多种困难和干扰,围绕科研生产中心,通力协作,集智攻关,进一步孕育和发扬了“两弹一星”精神,在我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有里程碑式的标识意义。</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已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纱,景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时代文化,成为人们怀旧体验、红色旅游、拓展训练的首选之地,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等。众多纪念实物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入全国100大文物新发现之列。同时,景区还围绕绵阳市“三线记忆·革命激情”文旅品牌,打造四川省红色旅游典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撑。</p><p class="ql-block">近年来,随着"两弹一星”红色资源的深入发掘,让我们从此刻起,向功臣们学习,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让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基因得以传承,让“两弹一星”精神得以传播并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在梓潼县城北郊10千米的川陕公路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梓潼七曲山大庙,是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这里山势雄奇,群峰层林冠盖,四季常绿,峰回路转,巍巍庙宇,依崖而立,乔木垂荫,风光秀丽,素有“蜀道明珠”之称。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描述“五丁开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此;</p><p class="ql-block">七曲山大庙旧称“文昌宫”,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专庙。自元代开始,历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成为现在的规模,整个殿字楼阁共23处。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曲折自然,雕梁画栋,莫不精工,为蜀中少有的古建筑群。庙内所存10尊明代铁铸造像,最大的文昌帝君像高达4.7米,重30吨。这些铸像体态匀称,工艺精湛,还有铁铸花瓶等珍贵文物。七曲山大庙外古柏挺秀、郁郁葱葱,是中外闻名的剑阁翠云廊,古蜀道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盘陀殿"前话沧桑,相传七曲山元代古建筑"盘殿"是文昌帝君张亚子得道升天的土方。张亚子得没得道我们不得而知,但盘陀殿却见证了中国国防科学家的群英荟萃,见证了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走进深山铸国防基石、挺民族脊梁的坚定步伐。盘陀殿前面有一个平台,平台中央有一个石桌,当年,以邓稼先为首的顶级科学家围坐在张爱萍将军身边,讨论技术攻关的关键难题,描绘我国未来核事业发展蓝图。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人们追寻强国历史、探秘两弹真迹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战友相聚是最开心的事,老战友赖洪刚得知香港来的老战友庄大哥从重庆到绵阳,然后返回香港,特意从成都赶到绵阳,请老战友欢聚一堂,少不了的是把酒言欢哟……</p> <p class="ql-block">酒足饭饱,夜幕降临,战友们漫步涪江岸边,谈笑风生,留下美好瞬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