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赵孟頫的行书《前赤壁赋》我已临过不少遍了,每次都似乎有些长进和心得,真觉得是百临不厌,或者有些走火入魔。赵之行书儒雅之气无人能比,其特点是先楷后行,间或草或章。也就是松雪老人敢这样灵活处理,以使长篇书法作品不会刻板,也不像其它书法家那样太过放手,能在长篇书法作品中收放有度者古往今来,没几个人。今天五一长假第一天,想起应该以书法为长假活动的第一条,那,写什么呢,是其最以为傲的《吴兴赋》,还是他得意之作《洛神赋》,或者《前后赤壁赋》,抑或《秋声赋》也行。但前几天刚临过吴兴赋,且不止一次。秋声赋临得我都手软了,估计不下八遍。归去来兮辞并序,上个月才临过第三次,洛神赋有些长,且其中有些字的写法不太喜欢,闲居赋,不太喜欢潘安其人,绝交书,太长,也不喜欢嵇康此人,与山巨源绝交就绝交吧,死后还是人家老山帮助他照顾幼子,且嵇氏文中一些语句也太过粗俗了些,但我很喜欢赵孟頫的这篇绝交书书法作品。想来想去,还是文曲星苏轼的文章好,一边临字,一边重温文豪的作品,其中的景色描写,诗歌和对人生的思辨,皆千古传颂的佳作。每次读文,都有感触。读书与练字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p><p class="ql-block"> 这次临老赵之前赋,得有所变通,不能全盘照抄。应该遵照赵的特点楷行草穿插着来,以行书为体,稍有连笔,后部多用草体。比如第一个字“壬”,我觉得颜真卿的“壬”更好,中间那一横长些,别太胖,更能带活后面的字。就如孙过庭所说的,首笔影响整个字,首字带动一列,首列影响全篇。写好长篇的第一个字,才有信心写完全篇。后面的第一个“于”字,得按传统的行楷来,而不写成像简化字的“于”,而后面的“于”,想选哪就选哪,不必完全依赵的。总之,赵的总体结构不能变,快速书写可按照自己的意愿有所变通,比如 “如”,“所”,“之”,等等。赵的前赋中,我最喜欢其“水”字,那一竖勾写得极细长,颇具美感。反观现代人的行书,总要在这个水字上变草,古代大伽和如今的书法家差距从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临帖是终生的任务,而活临比刻板的照搬好,是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