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风月属我闲人

飘雪

<p class="ql-block">人间四月天,最美在江南。春莺啼鸣,春花初绽,垂柳依依随风摇曳,石板桥下小船儿在溪上轻摇缓行。江南美景君须记,正是绿肥红瘦时。人随心动,依心而行……</p> <p class="ql-block">  待我了无牵挂,从此归隐天涯。深山草屋为家,了却人世浮华。忙时扶篱种菊,闲来小酒清茶,邀上三五好友,余生共度清雅。这就是我等一众眼下最想要的生活吧?</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学者米舒先生百忙之中赶在小长假前组织我们“米友团”自驾游,前往苏州甪直古镇。15人三辆车,正好!</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辆车最早赶到甪直,店铺门尚未开,游客还没上来,天气特别给力,今日甪直水乡春光明媚,蓝天如洗。溪水静静地流,小鸟啾啾地唱,水乡的清风雅韵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甪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之兽,吉祥之兽,日行一万八千里,懂得四方语言,知道远方之事。形如狻猊,专蹲风水宝地。这个神话故事也是甪直得名的由来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甪直被发现的古遗址和历史文物包括:初建于南北朝的宝圣寺、唐代的罗汉壁、陆龟蒙墓、扑灭池、凤阳桥、唐朝建造的广济桥、宋代建造的中梅桥,明代建造的冬梅桥、金阳桥、万安桥,金安桥、三元桥、大同桥以及其它古建筑。甪直镇保存了很多古建筑如桥梁、寺庙、名人故居、牌坊、古井等等。</p> <p class="ql-block">据说甪直的石板桥有72座半,现存41座。到了甪直先数桥吧……真的数不过来😁😁</p> <p class="ql-block">米舒先生是苏州人,最喜爱甪直女红。先带大家参观了江南文化院。关于甪直女红,米舒先生专门写了一篇,研究考证的非常深入细致:女子服饰在甪直街头风行,缘于甪直女红的出众。女红,即女工,指女子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编结等服饰手工艺品。甪直妇女服饰中的八大件:三角包头巾、大襟拼接衫、钗裆裤、胸兜、百裥襡裙、穿腰束腰、小腿卷膀以及百衲绣花鞋,是甪直女红的集中代表。而“如意纹”、“盘长纹”、“蝶恋花纹”与蓝印布图案相拼接,亦为当地女红的创造,在冷暖色彩中显示了层次感与谐调性,呈现江南水乡特有的韵味:有点古色古香,有点轻灵素雅,也有点撩人妩媚。(感兴趣的盆友推荐阅读!)</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由数量较多的的湖泊、池塘和水池环绕,古镇的外观保持着中国的传统建筑的特色。甪直有风格各异的桥,石头铺成街道,护岸栏板上雕有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纹。妇女制作的工艺品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展现了甪直传统服饰的独特价值。甪直妇女的服饰制作手工艺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上的导游、船娘都穿这种服饰,很有特色。这是真爱啊!</p> <p class="ql-block">大家随意采风</p> <p class="ql-block">跟米舒先生游玩儿的好处是,他肚子里的故事典故人文地理无不通晓,我们随时收益,真正的游学😁😁</p> <p class="ql-block">老记者黄家基照片老灵额</p> <p class="ql-block">米舒先生和《浦江之声》编导张谦老师</p> <p class="ql-block">米友团两位老克勒柳志峰兄和钱岗兄是城隍庙的鼓槌——一对!除了颜值担当外,也是知识文化博主,方方面面无所不知。最佩服他们的记忆力!真想看看他们的脑子到底是人脑还是电脑?对了钱岗兄的摄影也是美轮美奂,连我这玩摄影几十年的也自叹不如,经常去他那里“盗图”😂😂</p> <p class="ql-block">米舒先生和夫人陆美琪老师。</p> <p class="ql-block">张谦老师和夫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自驾游这两位夫人都是亲自驾驶,保驾护航!可见每一位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贤内助! 😁😁😁</p> <p class="ql-block">画家董林祥是我所见到最勤奋的画家。每次出门画簿随时拿出来,几分钟一幅素写。画家给我们担任司机,辛苦你了!</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两年戏看多了。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甪直保圣寺是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古刹,必须打卡!</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建于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在位的天监二年(503年)。唐会昌五年(845年)因唐武宗灭佛而被毁。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重建。最盛时据说有殿堂五千,僧众千人,和杭州的灵隐寺齐名。元末衰落,明成化二十三年重新兴盛。保圣寺原有传为唐代号称“塑圣”的杨惠之所塑十八尊古罗汉像,但从清乾隆年间起就不曾维修过。1918年顾颉刚到甪直镇访友,第一次见到保圣寺罗汉塑像群。见保圣寺大殿上一副对联写道:“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塑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令顾十分惊讶,小小的镇上居然保存了唐代杨惠之手塑的十八尊古罗汉像。保圣寺大殿因多年失修,屋顶漏水,几尊泥塑古罗汉像已被雨水泡坏,立刻写了《记杨惠之塑像,为一千年的美术品呼救》一文,在《努力周报》发表,呼吁各界捐款振救杨惠之塑像,但收效不大。顾颉刚继续写了《记杨惠之塑像》之一,到《记杨惠之塑像》之五,刊登在《小说月报》上。日本东京大学美术史教授大村西崖读了顾颉刚写的关于杨惠之塑像的一系列文章,专程到甪直保圣寺调查杨惠之塑像,认为是炉火纯青之作。大村西崖回日本后,在1926年出版了《吴郡奇迹塑壁残影》一书。此书引起中国文化界名人们的重视。1929年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教育部副部长马叙伦等专程到甪直保圣寺调查罗汉塑像,并组成“唐塑罗汉保存会”。这时原保圣寺大殿已严重损坏,十八尊古罗汉像只剩下九尊,经多方努力,重建新的保圣寺古物馆,修复剩下九尊罗汉。1932年新的保圣寺古物馆落成。建筑史家梁思成在论及甪直保圣寺罗汉塑像时写道:“此种名手真迹,千二百年尚得保存,研究美术史者得不惊喜哉!</p> <p class="ql-block">甪直保圣寺有三宝三绝,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天下罗汉两堂半”你听说过吗?</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梁启超、叶恭绰、叶圣陶等对散落民间的古物不遗余力的呼吁、保护,</p><p class="ql-block">这些被他们重点的罗汉有两堂半。高古第一的是苏州甪直保圣寺半堂九尊;传神第一是济南长清灵岩寺一堂四十尊;生动第一苏州东山紫金庵一堂廿四尊。在佛教世界的等级体系中,佛最高等,是觉悟者,菩萨其次,是救世者,罗汉的果位最低,是自渡者,所以佛最庄严,菩萨最慈悲,罗汉各管自己最有个性,表现手法也最丰富,往往是寺庙艺术中最为出彩的所在,倍受推崇。近代世人评价国内泥塑罗汉有“天下罗汉两堂半”的说法。这两堂半罗汉不论在造像、造形、雕塑、彩绘的艺术造旨方面还是在文化、历史、文物的价值方面可说都不虚此名。</p> <p class="ql-block">据传说罗汉堂里的十八罗汉塑像是唐代的著名圣手的古迹,几经波折如今只有九尊。到了甪直不看剩下这半堂罗汉,就算白来了。看一眼少一眼了 😂😂😂</p> <p class="ql-block">青石经幢是宋代的</p> <p class="ql-block">这口钟也是一宝</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旁边的长廊里陈列着许多石柱子的底盘,非常大,超过一般民用建筑,雕花也是十分精美。走马观花匆匆一眼没在意。幸好陆老师看的仔细,还拍了视频。美篇发出后一位热心读者发来留言:</p><p class="ql-block">“我仔细看了两遍!甪直我去了十多次!最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有他们陪我参观!文章写得很好!可补的!保圣寺的半堂罗汉!天下罗汉两堂半,半堂就是甪直保圣寺的!保圣寺原来很大,可从寺内的石柱子底盘可见,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最大的直径一米多!可见当年寺庙的规模之大,建筑之大!但因历代战火一毁再毁,最后一次毁于抗日战争!”</p><p class="ql-block">走马观花,挂一漏万,赶紧补上。</p> <p class="ql-block">观一斑窥全豹。这么大个的底盘,当时的保圣寺得是多么的巍峨壮观?千年古刹毁于一旦!岂不痛杀人也?</p> <p class="ql-block">佛门清净之地</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全景</p> <p class="ql-block">园里面还有陆龟蒙墓也非常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陆龟蒙,宋田园诗人。他的爱好是斗鸭🦆老顽童一枚😂😂😂</p> <p class="ql-block">陆老师是本家人,来拜祭一下陆氏名家</p> <p class="ql-block">清风亭下如沐春风</p> <p class="ql-block">千年的古银杏、古枸杞树和紫藤树是为保圣寺三绝</p> <p class="ql-block">柳老师已经年近八十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哈哈哈,千年古银杏下不老松!😁😁👍🏻👍🏻</p> <p class="ql-block">在此佛门清净之地,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发会儿呆,草地上撒个欢儿……</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 汉族人。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 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 社会活动家。</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读过他的童话故事《稻草人》,后来看过《倪焕之》。其实他还是一个很杰出的教育家。看了后才知道原来他母亲也是一位校长兼教师,书香门第!</p><p class="ql-block">叶圣陶名句: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p><p class="ql-block">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致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就教育的目标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p><p class="ql-block">我们更应该纠正的是对于考试的根本态度。现在有人要用考试为一个个的圈儿,把读书人的心拴住;被考试者则把它看作一道道的关口,希望能侥幸通得过去;这样还有什么教育的意义留存下来呢?</p><p class="ql-block">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当下也是符合现代文明和普世价值的。</p> <p class="ql-block">中午来到甪直“桃之源“私房菜馆用餐。米舒先生组织工作细致入微,找朋友询问比较,选定了“桃之源”。他还自带了新茶苏州碧螺春炒青,请大家品尝。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p> <p class="ql-block">去年此时的上海,从鸳鸯锅到全城静默,浦东到浦西,两岸相继封城两个多月。面对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巨大的伤与痛,点点滴滴,作为一个连环画画家,董林祥兄是个有心人,从疫情开始拿起画的笔,三年疫情他画了400多张速写,在此基础上他创作了的一幅长达三米的画作《又一春,又一夏》。疫情封城时期他所在小区74次核酸,100多次抗原,期间的生活碎片,一个个画面,连成一幅长卷。其中各色人物有600余人。在座朋友们拍案叫绝,戏称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老板娘亲自来敬酒布菜</p> <p class="ql-block">干过导游的阿范您一本正经的先灌迷魂汤再套近乎抢同框,就是来搞笑的吧?套路!男士们要不要学两手?😂😂😂</p> <p class="ql-block">老记协合唱团的王建华即兴演唱</p> <p class="ql-block">音乐理论家朱明明老师精彩点评</p> <p class="ql-block">酒足饭饱,随意闲逛</p> <p class="ql-block">有钱岗兄在就有喜剧😁😁😁</p> <p class="ql-block">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再来一组!本来挺正经的……</p> <p class="ql-block">一张桌一笺纸,水墨丹青香飘四溢。</p><p class="ql-block">一管笔一砚台,丰盈人生春华秋实。</p> <p class="ql-block">几盏清茶几好友,春雨绵绵来相守,</p><p class="ql-block">几更漏夜几更寒,陋舍书香客自留</p> <p class="ql-block">文艺女青年范儿不是摆出来的,骨子里自带光芒!</p> <p class="ql-block">沈宅是保留较好的古建筑,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沈宅是江苏苏州甪直镇的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故居,建于1873年,距今有130年历史,原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现向游客开放的只属西部的720平方米,沈氏拥有众多的产业和财富,清末民初以来,俗语“沈半镇”就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王韬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王韬何许人也?独自去探个究竟</p> <p class="ql-block">王韬近代资产阶级第一代思想家(1828年—1897年),原名王利宾,清末学者、维新思想家、文学家、报人。王韬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秀才。道光二十九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同治元年因上书太平天国被通缉,逃亡香港。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变法。王韬作为第一代走向世界的江南知识分子,主张变法维新,倡导改革,是近代早期启蒙思想家,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巨大。他从事西学东传工作,通过译书办报、主办考课等方式,促进了近代观念传播,为推动中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作为文学家,在政论文、游记、文言小说、诗歌等方面均有建树,为推动近代文学转型开先声。编有个人诗集《蘅华馆诗录》、政论集《弢园文录外编》、书信集《弢园尺牍》、日记集《弢园日记》等。</p><p class="ql-block">每当谈及改良,人们必然会联想到“康梁”。而早于“康梁”力主变法自强的王韬,则鲜为人知。其实,王韬的思想、主张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他曾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要求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事业,主张改革封建的科举考试制度、学校制度,为戊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他与郑观应等齐名,是较早的维新派启蒙者。哦,原来也是一枚“反贼”,难怪不得没人“大力宣传”。</p> <p class="ql-block">万盛米行</p><p class="ql-block">“早晨的太阳从破了的明瓦天棚里斜射下来,照在柜台前那几顶晃动的旧毡帽上……”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名篇《多收了三五斗》开头的一段描述。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曾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进中学语文教科书,其中描写粜米场景的片段以《粜米》为题,也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万盛米行也随之闻名海内外。米行发展历程:万盛米行的原型是甪直镇南市的万成恒米行,位于甪直镇南市河的西岸。它地处甪直古镇南大门,从南塘港北行进南大桥,或从镇域西侧的田肚江东行过衙门浜桥就来到万成恒米行的河埠头。</p> <p class="ql-block">难怪万盛米行名字听起来有点耳熟,原来是叶圣陶给叫响的,进过教科书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是农耕文化博物馆,记载下江南农耕文化的兴衰历史</p> <p class="ql-block">记住美好的一天,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一直喜欢这首诗:</p><p class="ql-block">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p> <p class="ql-block">梁实秋先生也说过:</p><p class="ql-block">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这才是说人话的学者啊!</p> <p class="ql-block">东坡诗中写: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得“闲”便成风月之主,我等闲人,或邀明月共饮,或与清风同醉,所谓江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不是案板上的鱼肉,谁都想抢来吃的。江山风月人人得闲共享,也就是主人了,今朝属于我了! 😁😁</p><p class="ql-block">“春闲”,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