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生短暂,所以有些沉淀的岁月,一但经历过便会终身难忘。下乡插队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不止一次的用嘴和笔倾诉过这段历史,每次谈及上山下乡都如同放电影一样对那个年代记忆犹新,因为那里有我们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有广阔天地间里交织在一起的情感与留恋。</p><p class="ql-block">前两年,有一部电视剧叫《远方的山楂树》,深深地被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吸引,这是部反映知青体裁的电视剧,反复看了几遍总觉得剧中的故事情节与我们经历相似,不由跟着故事的延伸在银屏里兜兜转转。</p><p class="ql-block">再次想起了那段的经历,再次走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背起了自己打好的背包,背包打得很认真,还是中学野营拉练时学的三压二方法,据说那是部队里背包的正规打法,并在背包后插进了一双球鞋,提个网兜,网兜里装着脸盆牙缸就兴致勃勃上了一辆解放牌卡车。</p><p class="ql-block">送别的人山人海,对离开城市,离开亲人自己并没有表现出恋恋不舍,而对前来送行的亲人自己反而稍显不屑一顾,只是想着快点到达那个未知的世界,快点到达那个未知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其实当时自己和所有的知青一样对农村的概念是模糊的,只是觉得在花季雨季的年龄来到这里,多少感到有些浪漫。</p><p class="ql-block">村子中心我们到达了终点,一排窑洞出现在眼前,我们要从这里走入这片广阔天地,要在这片土地上画出最初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带着刚刚走出校门青涩,带着激情燃烧的青春,自己带着一腔的热青想好了用尽风华去书写未来的岁月。 负责管理知青的是一个村里的付主任,长着一副苦大仇深的脸庞,好像刚从水深火热出来,总是板着面孔,对知青冷冰冰的,对家庭出身不好的知青尤为如此,初来乍到心里感到了一丝莫名的胆怯。</p><p class="ql-block">自己常站在路旁的大石头上环顾这个村庄,村庄三面环山,一面通向我们来时的路。前景未卜,人们面对遐想中的事物时总爱用诗和远方来期许,此刻通向远方的只有来时的路通向远方却看不到诗。心里想着,与天奋斗,与地奋斗,这就要开始了么?</p><p class="ql-block">与天奋斗,与地奋斗,尚可靠吃苦去进行,可知青们眼前最难做的还是与人奋斗。</p><p class="ql-block">多年以后,我询问一起下乡的插友,对上山下乡感觉如何?大部分知青说,跟着大家干活呗,没什么感觉。</p><p class="ql-block">不由想起了邓楠问邓小平的话:爸爸,长征时您在干什么?邓小平回答:跟着走。</p><p class="ql-block">是啊,下乡插队也一样,不跟着走又能怎样呢?</p><p class="ql-block">时代造就了知青跟着走,时势也造就了一些知青的特种性格。 由于管理知青的村干部把知青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和传统概念中的劳动改造理解上的混淆,以至于把知青看成了劳动改造的对象,有些知青接受不了,就和村干部荆向彦同志多次的发生了矛盾。</p><p class="ql-block">首当其冲的是自己,给自己小鞋穿,甚至在地里干活经常给自己甩脸色,以致于后来矛盾越积越多,直到后来和自己闹到乡政府,找到乡长…</p><p class="ql-block">还好,公道自然在,乡长并没有袒护村干部,而是告诉荆向彦知青来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改造,不要混淆了,并且对荆向彦提出了批评,从那以后村干部荆向彦再没管理过我们。不久荆向彦居然因病去逝了。</p><p class="ql-block">说实话,对于荆向彦的逝世,自己心情是复杂的,存在的隔阂突然没了,反而感到大脑空空无所适从,什么斗啊吵啊刹那间好像感觉都不重要了,无论如何,生死面前人的一切矛盾都随着生命的离去而烟消云散了,猛然感到心里一阵淡淡的难受和苦涩…</p> <p class="ql-block">一次站在路旁的大石头上一边端着碗吃饭,一边环顾四周,自己被一处长在山崖上的树木深深地吸引了,山崖上,居然在这个春天开出了一树红花,给村庄添加了一抹亮色,问乡亲才知道那是一棵桃树,乡亲们说那棵桃树每年都会开花,满树桃花映红了整个山崖,像一团热烈的火焰怒放着。给村子增添了靓丽的风景,煞是好看。</p><p class="ql-block">后来,偶尔来到林业队,才发现这里有很大一片果园,大部分都是桃树和杏树,听乡亲们讲,这里的土壤和气候很适应桃树和杏树的生长,所以春天就有了一坡的桃花红,杏花白。</p><p class="ql-block">知青的到来如同桃花杏花给这条山谷增添了浓浓的青春色彩,后来知青下放到各个小队,青春的身影依然靓丽在这条山谷的田间地头。</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专门开车去到自己亲手参与建设的“人造小平原”,那块土地已经成了绿树成荫的白桦林,村里那山崖还在,只是没了那一树桃花…自己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和遗憾,一个乡亲说什么物种都有它的生命力,年代久了就起掉了,自己觉得有道理,可心里总觉那一树桃花还应该开着,那棵桃树还活着…</p><p class="ql-block">绕不开的是知青的牺牲,两个壮志未酬的插友用年轻的生命告别了大好的的青春,他们走的匆忙,但是走的很纯粹,走的很彻底…那时干活路过他们的墓碑,不由得总想停下脚步看看,地垄旁,山坡上那些桃树,杏树的花已经零落成泥,山野里只有一些山花在风中摇曳着陪伴在那里,我感到了生命的脆弱,想到那么一句话:…我们应该赶紧的生活,因为不幸的疾病或是其他什么悲惨的意外随时都可能夺去我们的生命。看到墓碑下的他们,自己就心里难过。半山腰的墓碑上没有墓志铭,只是刻有他们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我们说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时代,,客观看待那个时代,才是一种理性的释放,知青做到了。</p><p class="ql-block">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播种未来,我们播种希望,我们播种青春,我们播种爱情…广阔天地给了知青成长的土壤,年华流去,他们青春无悔。</p> <p class="ql-block">关于知青类的各种文艺作品和文学作品数不胜数,《远方的山楂树》贴切着我们那时的生活,浓缩了一代知青的爱恨情仇,再次搅动着我们的曾经。忘不了,五十多个知青,吃着一锅饭,住着一排窑洞的日子,有爱、有泪、有喜、有悲。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尽管知青受过挫折,摔过跟头,可他们毕竟把那个时代的使命担上了肩头…</p><p class="ql-block">有人会问怎么总是提起那段历史?我回答到:因为那是自己及全体知青步入人生的起点,那个起点奠定了人生的走向,走向很重要,所以我会会记忆犹新。 历史远去了四十九年,那条山谷已在云卷云舒中变得今非昔比,城市的发展已经把那个古老的村庄边缘化了,但那片蓝天依然,那些青山依然。那些刻骨铭心,那些冷暖悲欢,还有那些日月星辰,久久的留在了每个知青的心间。</p><p class="ql-block">依然想站在路旁的大石头上,想想匆匆而过的岁月,想想那五十多个人在一起过日子的往日时光。看看那些大山,看看山谷深处的桃花红,杏花白,看看崖畔上在风吹雨淋中成长的那一树桃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