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还和张老师聊起一个现象,那就是过年以后发现很多以前经常发朋友圈的朋友们都选择了三日可见,当时也分析了一下原因或许是在闷头发财、或许生活在负重前行,也或许每天过着“Today is tomorrow”的生活,这些或许都可归结于新冠后遗症之类。 </p><p class="ql-block"> 其实自己对发朋友圈是持肯定态度的,久不联系的老友没事又不想贸然电话或微信语音,想看一下其近况只要随手翻一下其个人朋友圈也就相当于一次拜访,然而当打开几个都显示好友三日可见后,心情难免会怅怅然。</p><p class="ql-block"> 发朋友圈是不是就在刷存在感?我认为是也不是。说是,可以通过朋友圈让别人了解你的现状与动态,也可以简单昭示“我又回来了”。说不是,因为这毕竟是个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只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或附条件公开而已。这一点易中天在几年前参加一档电视节目,面对浙大高材生咄咄逼人的是否是不务正业的诘问,易给出了很有分量的答复。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网络上搜一下。看看何谓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先入为主。面对类似的问题几年前自己也就某一社会性问题提出了“不论是左派还是右派,为人首先要正派;无论是真公知还是假公知,作人最起码要有良知”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朋友圈也可以稍稍引申一下微信聊天趣事,自己作为律师曾和同行探讨过免费咨询的问题,都发现平时问问题最多又最急往往是是没有见过面甚至连点赞之交都不算的所谓微信好友,并且经常一上来就是60秒的语音一大堆,甚至有时候根本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因为这些人往往经常修改微信名,你要不是备注“法咨”根本就对不上号。由此可见小的行为习惯,包扩是否感恩,对人的劳动是否尊重,从微信沟通也就大体可以推导出来。</p><p class="ql-block"> 扯的有点远,至于朋友圈是不是什么都可以发,自己持否定意见。如罗翔所言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幽暗的一面,所以更多的负面情绪自己可以写进日记,但很少会发在朋友圈,因为自己深知负面情绪会传染,而牢骚抱怨亦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况且朋友圈又不完全是私密空间,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所以更应谨言慎行,不仅是遵纪守法,更多的是不要有意无意地给他人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带来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 当然,如有通过朋友圈能给他人和社会一点积极、正向的反馈,那不是也很好吗?相信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只是要不要去做,想不想去做罢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以说,我们还是要正视一下朋友圈的内容及几日可见的设置,以及微信沟通习惯,毕竟这是互联网科技带给人类的一大成果。况且现今社会更需要合作共赢,鲜有庄子“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豪气和境界,毕竟,朋友圈也是一个江湖,而打理朋友圈也是一种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不要对号入座,如有冒犯权当是发烧后的胡言乱语好了。😎</p><p class="ql-block"> 王国庆</p><p class="ql-block"> 2023.4.29于海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