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重点知识点</p><p class="ql-block">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p><p class="ql-block">2.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p class="ql-block">3.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p><p class="ql-block">4.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一个较长的周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p><p class="ql-block">5.教师劳动创造性从总体来讲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上。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机智”。</p><p class="ql-block">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p><p class="ql-block">7.由于现代学校教育主要是按班级上课制来组织、管理和进行教育、教学的,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赖以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交往与身心发展的活动的场所,是伴随学生一道生活、学习、成长的基层共同体。</p><p class="ql-block">8.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其中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p><p class="ql-block">二、名词解释</p><p class="ql-block">教学大纲</p><p class="ql-block">答: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p><p class="ql-block">三、简答题 </p><p class="ql-block">1.简述建设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p><p class="ql-block"> 答: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建设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包括: </p><p class="ql-block">(1)了解和研究学生 </p><p class="ql-block">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了解和研究学生存在于教师教育生活的每一时空。 </p><p class="ql-block">(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p><p class="ql-block">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等。 </p><p class="ql-block">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p><p class="ql-block">(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p><p class="ql-block">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p><p class="ql-block">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p><p class="ql-block">2.简述师生关系的类型。 </p><p class="ql-block">答:从对师生关系的意义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p><p class="ql-block">(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师生的社会关系是规范性的,是人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映。具体阐释如下: </p><p class="ql-block"> ①师生之间存在代际关系,即反映人类的经验及其发展与个体经验及其发展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②师生之间存在政治关系,是国家、集体与个人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权威与服从关系是师生政治关系的外部表征。</p><p class="ql-block">③师生之间存在文化的授受关系,即人类文化历史与文化现实关系的直接反映。 ④师生之间存在道德关系,即人类现实利益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映。 ⑤师生之间存在法律关系,即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责、权关系的具体体现。 </p><p class="ql-block">(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师生的教育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关系。它是师生现实关系的体现,它是形成性的。师生的教育关系也是多样的:</p><p class="ql-block"> ①从教育过程的主体作用来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②从教育作为一种组织来说,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学校、班级、教室等社群中,构成组织和被组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③从教育活动的展开来说,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和对话关系。 </p><p class="ql-block">(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包括人际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个性关系等。具体阐释如下: </p><p class="ql-block">①师生心理关系的实质是师生个体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个性是否冲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p><p class="ql-block"> ②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使彼此感到愉悦、相互吸引的融洽、和睦关系。这种关系使双方缩短心理距离,获得心理安全感、自由感,从而尽快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可分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其中教育关系是一种基本关系,其他师生关系皆需要服务于这一关系。社会关系是一种背景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身份和角色在教育教学中的直接反映,具有规范性、稳定性特点,常以比较强硬的方式投射到师生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之中。心理关系是教育关系的基础和深化,常以内隐方式、感性方式反映社会关系并直接影响教育关系,与前两种关系相比,它具有情景性、弥散性等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