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3年4月29日周六,我祝愿大家周末快乐!更祝愿大家五一劳动节快乐!身体健康!我希望大家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放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来,把自己的身体健康看重一点……..。</p><p class="ql-block">4月5日清明节下着毛毛细雨,我在西禅寺烧香,在池边喂鱼,我喂养着五颜六色的鱼群和欢悦的乌龟群,我的心情特别好,我从未看到过观世音池堂里鱼龟争奇斗艳的惊喜景象,一片喜气洋洋的其乐无穷的场景;我从未看到过乌龟会排着队,而且有大有小、有老有少、辈份分明的很有规矩,似乎非常 “ 听话 ” 的站队的场景,又似乎是论资排辈,大小有序的排队;我也从来没有见过乌龟一家三口观望湖面的场景,我的心情随景喜乐,此时此刻在我心里都是一片佛光普照的喜悦,佛光护佑着普天下重返大自然的欢快气息。我在农历初一、十五日都会在这里报到 ……寻求此时此刻的清净,和大自然同步。</p> <p class="ql-block">学无止境 抛砖引玉,这是我一贯的前进法宝。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珍藏的魏晋时期的青铜鎏金佛造像,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p><p class="ql-block">回顾中国历史,魏晋时期是我国国家历史上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面对这个时期,尽管动荡,但也出现了一股清流,比如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顾凯之的画《洛神赋图》,以及竹林七贤,他们隐居山岭,纵酒酣歌,他们不依附于皇权,不崇尚儒教,他们追求一种清新、清净的、自然的 文学思潮,那么在这段时期的佛像,因为统治者是当时少数民族鲜卑族,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而弘扬佛教,所以在这段时期的佛造像是我们中国美术史上可歌可泣的值得拥有的一段时间,这几件青铜鎏金佛像都是板凳佛,板凳佛是六朝时期的佛造像的一种形制,一直延续到唐代,宋元明也有仿制这种佛造像的器型和形制,它们的皮壳非常好,红斑、绿锈、孔雀蓝都能见到,也就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常说的 “ 很开门 ” 一件器物,它们的脸部表情都是略带微笑,不像唐代佛像那样丰腴和肥美,而是显得秀骨清像,嘴角始终微微上翘,带着微笑的,这是当今已知的早期鎏金青铜中国佛雕塑。我也希望通过这些北魏青铜镀鎏金像保佑天下平安太平,释迦牟尼佛结跏趺盘坐或站于双层台座之上,右手作无畏印,左手握衣角,身着袒右肩式僧祇支,外披大衣,双肩衣纹如火焰般外扬,面部神情庄严,气势雄伟。背光内圈内有四佛和头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也有好多位供养人,背光外圈形火焰纹熊熊围绕,和主尊气势相映,益增雄浑气,体积虽小,和北魏帝室(公元460年左右)营造的云冈第二十窟主尊风格相近,是北魏太和时期金铜造像的新样式,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我把我珍藏魏晋时期的青铜鎏金佛像拍成照片和视频和青铜佛造像的爱好者一起分享快乐,我是用心的,敬请大家仔细观察和关注佛像的每一个细节的节点,让大家真正体会到这个时期青铜鎏金佛像的可歌可泣点,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中国美术史上的可歌可泣的闪光点。</p> <p class="ql-block">佛像收藏,有高古佛像和明清佛像之分。高古佛像是指明清之前的佛像,也称汉传佛像,一般历史价值高、艺术性强、内涵丰富,制作精美。北魏前后或隋唐的高古佛像,以俗称板凳佛居多,由于此类佛造像,在隋朝以前经历了历史上数次毁佛灭法运动,致使高古佛像十分少见或品相残缺,但这更加增添了高古佛像的魅力。一般说来,北魏铜佛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面型端庄虔诚,身骨清瘦,长脸细颈,衣褶繁复,且多为大背光;方形四角基座,俗称"板凳佛"。</p> <p class="ql-block">板凳佛像高 32 公分</p> <p class="ql-block">板凳佛像高 42 公分 </p><p class="ql-block">板凳尊像和台座合铸而成,背光另铸。青铜胎质致密,镀金厚且与胎连接紧密,金色黄带赤,作工精良。双层台座,上层为须弥座,仰覆莲瓣,台侧饰以唐草文,座前两立雕狮子,回首转身,姿态威武。下层方形座,开波浪状门,两侧均雕供养人,上排唐草文连环成排,台座雕刻精致。 背光后面布局错落有序,雕刻精巧,共分三层。上层中央一塔,释迦和多宝佛并坐其间,塔外左右两侧文殊持如意与手握麈尾的维摩相对而谈,表现《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的场面。中层中央为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两侧各两比丘跪坐、菩萨胁侍。下层中央诞生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侧摩耶夫人攀树而立,太子自右胁诞生,右侧龙王浴佛,帝释天和梵天跪坐两旁。下层最外侧两长方形榜题,现字迹已不清。背光不仅内容丰富,且构图安排秩序井然,场景紧凑,无疑是五世纪的精品。该尊造像保存完整,台座背光均存,雕刻精湛,纪年清晰,内容深刻,兼具艺术性、历史性与宗教性,是世界上现存重要的金铜佛教造像。</p> <p class="ql-block">青铜佛像是一种铜雕佛像,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包括、强巴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 等等。广义概念的佛像也包括菩萨等佛教所有造像。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p><p class="ql-block">例如 观音 、 文殊 、 普贤 、 地藏菩萨 ,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其既是一种信仰,又是我国古代艺术的载体,从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慢慢成为了收藏的重要门类。</p> <p class="ql-block">第一要鉴赏类型。中国古代青铜佛像艺术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类型,要区分风格差异,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结合时代特征综合判断,以标准器作为真伪依据,判断铜铸佛像是否属于新仿,是否经过做旧处理。</p> <p class="ql-block">第二要鉴赏颜色。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难免表层颜色暗淡。鎏金铜造像更是如此,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十分柔和。而新仿、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p> <p class="ql-block">第三要鉴赏质量。古代金铜佛像一般用失蜡和翻砂两种方法铸造。古代佛像所用铜质较纯,质量重,特别是浇铸器物,有厚度,十分厚重。仿制金铜佛像一般使用合金材料,铜质不纯,质量轻。</p> <p class="ql-block">第四要嗅觉。古老的铜质佛像历经长期供奉和烟火熏染,可以嗅到烟火味道;倘若长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学腐蚀味道。</p> <p class="ql-block">青铜佛像采用失蜡法铸造,失蜡法在古代是最为精细的铸造方法,但是工艺难度大,前期的修胎和后期的修补打磨步骤极其繁琐。</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老佛像中,明代皇城大寺铸造佛像不计工本、不厌其精,通过高超的技术,以失蜡法铸造成如此巍巍大像,不得不说是古代铸造史的创举。有研究统计表明,现存古代大型铜质佛像中,明代铸造的就约占六成,足见明代对金铜巨像的喜爱和登峰造极的大型佛像铸造技术。</p> <p class="ql-block">佛像的制作工艺,受古老的生产工艺限制,浇铸成型的佛像要经过细致的雕塑技法处理工序,纹饰、底座等处的加工痕迹清晰可见。现代铜铸佛像使用机制打磨,所生成的加工痕迹极有规律。</p> <p class="ql-block">尊像和台座合铸而成,背光另铸。青铜胎质致密,镀金厚且与胎连接紧密,金色黄带赤,作工精良。双层台座,上层为须弥座,仰覆莲瓣,台侧饰以唐草文,座前两立雕狮子,回首转身,姿态威武。下层方形座,开波浪状门,两侧均雕供养人,上排唐草文连环成排,台座雕刻精致。 背光后面布局错落有序,雕刻精巧,共分三层。上层中央一塔,释迦和多宝佛并坐其间,塔外左右两侧文殊持如意与手握麈尾的维摩相对而谈,表现《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的场面。中层中央为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两侧各两比丘跪坐、菩萨胁侍。下层中央诞生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侧摩耶夫人攀树而立,太子自右胁诞生,右侧龙王浴佛,帝释天和梵天跪坐两旁。下层最外侧两长方形榜题,现字迹已不清。背光不仅内容丰富,且构图安排秩序井然,场景紧凑,无疑是五世纪的精品。该尊造像保存完整,台座背光均存,雕刻精湛,纪年清晰,内容深刻,兼具艺术性、历史性与宗教性,是世界上现存重要的金铜佛教造像。</p> <p class="ql-block">板凳佛自在观世音佛像 高 43公分</p> <p class="ql-block">此尊佛像头戴宝冠,双耳垂肩、面庞圆润、神态安详、法相庄严,衣纹褶皱飘逸,坐像悠闲在这是北魏时期的经典样式,造像保存完整,雕刻精湛,线条流畅,内堂铸造工艺干脆利落,整体包浆及红斑绿绣显著,整体造像兼具艺术性、历史性与宗教性,是世界上现存重要的铜佛教造像之一,值得珍藏。</p> <p class="ql-block">板凳佛像高 16 公分</p> <p class="ql-block">板凳佛像高 17.5 公分</p><p class="ql-block">自从东汉以来,佛教入住中原后,佛教文化就开始在大地上广为流传了,最鼎峰的那段时间可谓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后又有数位君王开展灭佛屠佛,佛教就在兴盛中衰败,衰败后又重生起来,佛教文化也是一变再变,而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们佛像的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中国东汉时期铜佛像传入中国,当时铜佛像的造型小巧,品种单一。后来随着铜雕技术不断进步,铜佛像的造型也越来越精巧,而且铜佛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佛像发展史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各朝各代都独具风格,呈现出当代人们独特的民族风格。</p> <p class="ql-block">以真品翻模制作。这种用真品做模再翻新的作伪法,乍一看整体很像,但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轻的感觉,铜质也很生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无法比拟的,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上交代不清。</p> <p class="ql-block">1 )材质上,明代汉传佛像通常用青铜,藏传佛像通常用红铜;清代汉传、藏传佛像才有用黄铜锻造的,但乾隆期间汉传佛像也有用红铜锻造的。</p><p class="ql-block">2 )铜质上,古人基于信仰,把锻造佛像看得非常神圣,故不管用何种铜,皆原料精巧;而新仿佛像为节省成本,通常用粗铜、杂铜锻造,因而佛像底边过厚或厚薄纷歧,乃至有残缺。</p><p class="ql-block">3 )细加工技术,佛像打磨、錾刻等细加工精密,帔帛、裙边的斑纹都是錾刻而成,且非常精美。新仿佛像则打磨、錾刻等技术粗糙,乃至没有錾刻,裙边、帔帛等上面的斑纹都是铸上的。</p><p class="ql-block">4 )封底技术,古代佛像制造完结按宗教程序还要装藏与开光,才能让释教徒供奉。装藏即在佛像内膛放一些释教圣物。藏传佛像装藏完后要用红铜板封底。藏地锻造的佛像封底是将底沿往内收击打包住底盖;内地锻造的佛像封底选用剁口法,即在佛像底沿剁出铜刺,以铜刺来固定底盖。</p> <p class="ql-block">此板凳佛,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面型端庄虔诚,身骨清瘦,长脸细颈,衣褶繁复,面容温和慈祥,双目阖垂如在凝思,微微上翘的嘴角洋溢着超凡脱俗的内在之美,气度非常,似乎能给人一种抚慰与启迪。造型比例准确,形象生动优美,饰物细节刻画精致,工艺细腻精湛,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水平,富有艺术感染力,因时间悠久,使部分鎏金脱落,然佛面鎏金基本完好。鎏金脱落处,可见锈痂较为深重,其锈瘢痂累累,锈质十分坚硬,分布亦是自然,凸显鎏金铜板凳佛之另类美感,极具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佛像都是站着或坐在一个单独的莲花座上,底下并没有什么方子,但是早期佛像有类似板凳一样的佛台,所以这类佛像过去在业内通称为板凳佛,一说,那有 “ 板凳佛 ” 你就会知道时间上会偏早些,有些早期的板凳佛像干脆连莲花都没有,只有一板凳,佛就站在板凳上,而且这几尊金佛像跟你想象的金佛像还不一样,第一它个儿大,鎏金佛像常见的高度一般就二三十公分,可见这尊佛像通高42.5公分;第二它不是单体佛,周围的装饰特别复杂,我们到了明清时期看到的佛像基本上都是单尊佛,但在这个时期的佛像跟后来我们看到的佛像有明显的不同,附加的东西特别多,除了佛,还有胁侍菩萨,还有一大堆供养人,这组造像的主尊弥勒褒衣博带式袈裟,施无畏与与愿印,面容削瘦,是典型的北朝秀骨清仪风格,“ 褒衣博带 ” 本是对华夏民族的一种传统儒服的称谓,它具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到了周朝礼乐仪服趋于成熟,“ 褒衣博带 ”服饰逐渐成熟,成为至后战国时期儒服的基本式样,并在秦汉得到了承袭,“ 褒衣博带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 “ 褒大之衣 广博之带 ”,褒衣可以理解为宽襟大袖之衣,“ 博带 ” 就是用于束腰的大带,说通俗点就是宽袍大袖,所以早年中国文人就把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这种类似佛衣通称为 “ 褒衣博带式 ”,你看看这佛像到了中国一定就 “ 国产化 ” 了,都开始穿中国衣服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祖国有十大著名的寺庙:</p><p class="ql-block">10)厦门南普陀寺 ;9)九江东林寺 ;8)扬州大明寺 ;7)台州国清寺 ;6)宝鸡法门寺 ;</p><p class="ql-block">5)南京栖霞寺 ; 4)苏州寒山寺 ;3)嵩山少林寺 ;2)杭州灵隐寺 ;1)洛阳白马寺 。</p><p class="ql-block">当你心里特别清净的时候走进这些寺院,你会特别的有感觉,你都能看到佛祖的身影和光芒。我珍藏佛造像和大家一起分享,陪伴着佛祖六字真言,真的非常高兴,因为魏晋时期的佛像,存世稀少,背面刻有铭文就更为珍惜,尤其是板凳佛,通高都在二三十公分,还有更小的板凳佛像,随身携带,随时供奉,好似一座流动的寺庙,好多博物馆也难得一见,真的非常难得一见。分享真的是一种快乐。</p> <p class="ql-block">北魏堪称中国佛教美术史上金铜造像的颠峰期,其中二十公分以上的单尊属于大型造像且传世甚稀,有很大一部分流失在海外。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存在不算太短,大概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是南北朝时期存在最长的王朝。北魏以佛教为立国之本,除了太武帝拓跋焘反佛、灭佛之外,其余帝王均信奉并大力扶持佛教发展,举国家之力大兴佛教。典型的就是我们熟悉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兴建。皇家庙宇供奉的佛像,以铜胎为多,造型复杂,而且铸造的工艺极为精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非常的感慨 :中国工艺美术是华夏文明熠熠闪光的瑰宝,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与智慧的结晶,它见证了中华五千年光辉而曲折的发展历程,铭刻着数不尽的文化和科技信息。</p><p class="ql-block">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伟大而古老的中华民族,这个民族有着多么光辉而灿烂的历史和文明。这些中华瑰宝有些是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上的经济贸易 “ 使者 ” ,也有些是在积贫积弱的那段历史时期下无知和屈辱的牺牲品。说它们的宝贵,并不在于拍卖会上拍出的天价,而是在于它们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面对着这一件件精美而久违了的宝器倩影,你可以在茶余饭后沉醉陶冶,可以追思华夏五千年沧桑沉浮,可以引领你步入收藏世界的大门并帮助你积累鉴赏古玩的常识,可以比对你的收藏品雌雄真伪,可以为你的论著寻找佐证或修正你的相关学术论点,也可以重新找回曾经中断了的那一段段工艺美术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讲到 “ 审美 ” 的话题,这也真是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踏入艺术品收藏的初衷,我非常关注 “ 第一眼 ” 的感觉,就是这样热爱审美、热爱赏美一路走来。审美能力决定生活品质,穿着即是个人的美感表现之一,穿着得体是一种教养,让人觉得舒服。审美是收拾的整整齐齐的房间,是出门前精心搭配的衣服,是朴素的书房里一束鲜花的芳香,是客厅里一幅能自得其乐的画。如果一个人有幸接触过真正美好的事物,这种美好会潜移默化的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变成他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不管他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这种美好都会伴随他终生。</p> <p class="ql-block">难得一见的黑牡丹</p><p class="ql-block">漂亮又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