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北社有多古老?

草实

<p class="ql-block">  北社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它有多古老呢?</p><p class="ql-block"> 据文物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记载,现在北社村村北约200米处有一东周战国时期的古墓群,面积约30000平方米。这一古墓群的存在,说明早在东周时期或之前,北社村所在的这块儿土地上,已有大量人口生存和活动。</p><p class="ql-block"> 现北社村西边,与现村址相隔约50米,紧靠西社河河谷东岸边一带,有一处覆盖于地下的古村遗志,面积约60000平方米,现于西部断崖上仍有遗迹可见。前述《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称之为汉代“北社遗址”。由此可见,现在的北社村应是在汉代迁离西边的“遗址”之后才出现的。</p><p class="ql-block"> 关于北社村的起源和历史变迁,在北社村,有一个从先辈们口中流传下来的古老说法:“先有‘怀乡(槐香)街’,后有北社村;先有西南上,后有北社街。”对于这个传说,村人们比较一致的理解是:现址上的北社村是由原先居住于“怀乡(槐香)街”村落的先民迁村过来后才有的;从“怀乡(槐香)街”迁址后的北社村是先在“西南上”开始建村落居的,之后才逐步建设出了具有呈十字形四条街道的北社村。按照这个理解,“怀乡(槐香)街”是北社村原村遗址,“西南上”是北社村现村的开头或“前站”。</p><p class="ql-block"> 古老传说和考古发现都表明,北社村曾经有过由原址(遗址)到新址(现址)的迁移历史。现在,在北社村村域西偏北部,仍有一块儿面积有两三亩大小的田地叫“怀乡(槐香)街”。但这个“怀乡(槐香)街”,从大小到地形都不像个能放得下一个村落的地方,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的汉代“北社遗址”,也有点儿不大吻合。或许“北社遗址”紧临西社河谷岸边,几千年间的河岸变迁,“怀乡(槐香)街”已远非当年模样。好在“怀乡(槐香)街”与所谓的汉代“北社遗址”都在同一河谷岸边,距离也并不太远。或许,早在汉代之前,“北社遗址”所在的地方,就叫“怀乡(槐香)街”呢。</p><p class="ql-block"> 所谓“西南上”,是指北社村从前的南街尽头向西的“西南沟”北岸上的居民区。它与北社村若即若离,像是北社村南街拐弯向西的一条尾巴,又像是与正村(主村)相分离的一个自然庄。那里住着二三十户人家,顺沟北岸曲里拐弯、上下错落地分布在沟崖腰间,集体化时期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小队,现在也大体上算一个居民组,不过相当多居民已在沟岸之上的平地里建了新居。“西南上”与北社正村(主村)的鲜明区别是:前者地盘小、不平整、道路曲折没有街,后者地盘大而平整且有横平竖直的四条大街。所以北社正村(主村)也别称“北社街”。</p><p class="ql-block"> 所谓“先有西南上,后有北社街”,似乎比较容易理解。“北社遗址”本在靠近西社河河谷沟岸的地方。随着河底流水的冲刷,河岸垮塌,河谷变宽,河岸之上的“北社遗址”逐步沦为险区,不得不迁离原址,另择新址而居。先期的陆续迁离者,选择了距离较近、避风向阳、易凿洞造窑而居的“西南上”,后来的陆续迁离者则另选了现在北社正村(主村)的地方落脚居住,再后来搬迁而来和繁衍孳生的人家多了,逐步建成了有四条大街的村落——北社街。</p><p class="ql-block"> 但是,又是“怀乡(槐香)街”,又是“西南上”,又是“北社遗址”,又是北社现址……这里有个问题:“北社”这个村名,是在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是在原址(遗址)就已开始使用,还是“西南上”开始使用,抑或是在现址才开始使用的呢?数年前,在北社村村庄周围,相继出土过几处唐代墓葬,均有墓志石碑发掘,现保存于平顺县博物馆。这些石碑上的铭文中,多次有过“盖井乡”“三池里”、“三池村”出现,却未见有“北社”这个村名出现。这是否表明在唐代还没有“北社”这个村名的存在呢?显然,要得出这样的结论,依据还很不充分。但是,更没有依据能说明在唐代已有“北社”这个村名了。</p><p class="ql-block"> 在已经发现的文献资料中,“北社”这个村名最早出现于宋代。东峪沟九天圣母庙现存有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所立石碑一通。该碑碑阴所刻当年参与大庙维修工程的各村名单中,有“北社”名列其中。这说明:在北宋时期,“北社”这个村名已经存在了。但是,这仍然不能准确地回答,“北社”这个村名究竟是何年开始使用的,也不能回答是在该村现址开始使用,还是在原址(遗址),抑或是“西南上”开始使用的。</p><p class="ql-block"> 近年有种说法(甚至还印在了书里),说是“北社”这个村名起源于东峪沟九天圣母庙大赛会之“五大社”的设立。这个说法只不过是没有依据的猜测想像。首先说:大赛会兴起于何时呢?“五大社”轮流办会又始于何时呢?有人说兴起于北宋靖国元年。这也是穿凿附会之说。假如大赛会真的兴起于这一年,那么该年所立石碑上,为什么有北社、西社、下社、上社,而没有东社、南社及河东、常家、鼎留等轮流办会的主要成员呢?总之,大赛会兴起于何时,是个尚无依据可以判断的问题,是无人知晓答案的,“北社”这个村名得名于何时,也是一个无人知晓的问题。因其古老,许多事情今人无从知晓,这也不奇怪。</p><p class="ql-block"> 由于古老,说不清的还有最早的北社村人系何姓家族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近年也有说法,也印进了书里,说是曹姓族人是最早的北社人。这其实也是胡说。因为它没有任何实证依据,依据的只是后来的北社村直到现在曹姓人最多。在北社村,曹姓人数量最多不假,现在也占全村一半左右。但多不等于早。现在尚无证据表明,在宋代或之前北社村已有曹姓人存在,但却有证据(九天圣母庙宋代碑)表明,在宋代北社村已有王姓人存在。甚至还有证据(县文物馆存唐代墓碑)提示,更早的时候,北社村可能已有秦姓、牛姓人存在。据北社曹氏家谱记载,后来北社的曹姓家族是明代永乐年间才由邻村西社迁来的。虽然这并不能完全肯定之前在北社村就没有过曹姓人氏的存在。现在,北社村的居民有近70个姓氏,哪个先来,那个后到,是不能完全说个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何时开始,北社村就是当地方圆十数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大村和集镇。据地方志书记载,清康熙年间,北社是平顺县八个市镇之一。乾隆二十九年平顺撤县后,北社是潞城县六镇之一。当年,村内以十字街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街两侧,全是辟有厦檐廊亭的商铺门市,集市繁荣,生意兴隆,景象非凡,遐迩闻名。据确凿的文献资料反映,当年,北社村长期有各种商铺作坊数十家。据清道光4年(1824)所立重修大禹庙碑所载,当年仅为大庙维修工程捐过款的商铺就有46家。有醋坊、酱坊、油坊、糖坊、酒坊、粉坊、豆腐坊,染坊,有铁铺、木铺、铜铺、锡铺、漆铺、掌蹄铺、麻绳铺、毡铺、布铺、衣铺、鞋铺、药铺、医堂、当铺、烧饼铺、蒸馍铺、纸扎铺、盐店、车马店等等。有些商铺一种多户,如嘉庆年间有铁铺3家,道光年间有当铺4家。有人还把生意做到了北京、石家庄、包头、呼和浩特、银川、长春、哈尔滨等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北社村作为名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落,不仅传承着农耕时代适时而行、因地制宜、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爱惜田地、用养结合、多种经营、生态平衡等生活传统和谋生理念,也传承着勤俭持家、礼义立家、耕读兴家、和顺齐家的朴实民风和文化基因,还保存和传承着一批宝贵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内仅入载《中国文物地图集》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三嵕庙和大禹庙两处,更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辕四景车,堪称国内仅见,举世无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