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22225418</p> <p class="ql-block"> 早在学生时代,我们就从课本、电影以及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知道了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宝塔是延安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总后方,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孕育出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吸引了无数知识分子、有志青年前往。</p><p class="ql-block"> 到延安走走看看,是我多年的夙愿。 4月17号下午,我和好友们终于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从喧嚣的北京西站出发,开启了短暂的红色之旅。第二天早晨5点零9分,我们终于到达延安,踏上了这块令人向往的红色土地。</p> <p class="ql-block">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这是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 ,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央领导就在此居住和办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进旧址,第一眼望见的就是中央大礼堂。它高大雄伟、庄严肃穆。古朴典雅的建筑上,“中央大礼堂”五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礼堂顶端的红旗在绿树的掩映下迎风飘扬。它建成于1942年,是我党首次在自己修建的礼堂内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大礼堂内部,依旧是七大会场布置原貌。主席台上方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标语,格外醒目。主席台正中悬挂着毛主席和朱德的画像,两边各有三面党旗。台下一排排斑驳的旧桌椅,似乎还保留着当年与会代表们使用过的痕迹 ,还散发着当年会议的气息。如今,这座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历经风雨的洗礼,依然巍然屹立。</p><p class="ql-block"> 1945年6月19日,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产生了五位中央书记,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由五位同志组成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核心领导集体,这就是我党历史上最具转折意义的“五大书记”。</p> <p class="ql-block"> 枣园是中央书记处所在地。1943年10月 ,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五位书记就住在这里。书记处在此继续领导了军民大生产运动和全党整风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国共重庆谈判,抵制了共产国际的缴枪逆流,实现了抗日民族战争向全国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 </p> <p class="ql-block"> 枣园是一处园林式革命纪念地。园内绿草葱郁,绿树成荫,各个建筑若隐若现的点缀其间,景色秀丽,风景怡人。漫步在宽敞的绿草坪中,瞻仰着紫铜铸造的“五大书记”铜像,崇敬之情悠然从心底涌起 。铜像高2.2米,重为3吨,于2006年1月落成。五位领导人神采奕奕、容光焕发,正在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p> <p class="ql-block"> 提到旧址,最触及人们心灵的,还是伟人住过的破旧窑洞和洞内的陈设,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书架、一盏油灯,简单至极。这一件件遗物,都渗透着岁月的艰辛、保留着战争的痕迹、凝聚着伟人的心血,更展示着一代伟人艰苦斗争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样的窑洞里,在这昏暗的油灯下,在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下,毛主席以惊人的毅力、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先后写出了《论持久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人民服务》等光辉篇章 ,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为党和人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窑洞里,毛主席接见过许多外国友人、爱国华侨和访问团体。伟人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超群智慧与客人交谈,因而赢得了到访者的一片赞誉。</p><p class="ql-block"> 还是在这样的窑洞里,毛主席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绘制出抗战的完整蓝图,并放手发动抗日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游击战,打得鬼子闻风丧胆,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延安那一孔孔普通的窑洞,就是一部历史书,记载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苦难与辉煌,更是一座丰碑 ,镌刻着党中央毛主席等老一辈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 教科书中的延安是遥远的, 只有走近敬仰已久的宝塔山、才领略到了她的无限风光 ;只有重温了她那段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才寻到了革命者的红色足迹;只有品读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热血故事,才真正感受到革命前辈的艰苦卓绝、领悟到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p> <p class="ql-block">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这里每天都有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参观、瞻仰,并合影留念。白发苍苍的老人,青春焕发的青年 ,朝气蓬勃的学子……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也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怀念、热爱之情!</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是革命斗争成就了延安,使她成为世界瞩目的红色圣地,那么,梁家河就为延安增添了色彩,使她更加鲜艳夺目。</p><p class="ql-block"> 梁家河村是延安市延川县的一个小山村,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村插队落户 ,开始了他的知青岁月,在这里劳动生活了7年。</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插队时住过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梁家河贫穷、落后,生活异常艰苦,习主席与村民同吃同住,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艰苦的生活和劳动,锤炼了习近平的意志和品格,增长了他的见识和本领。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群众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p> <p class="ql-block"> 在陕北农村,人们通常在河边挖个渗水坑作为饮用水源,渗水坑被叫作“泛水井”,人畜共用,很不卫生。山洪暴发时,泛水井会淤满污泥,村民无水可吃。为解决吃水困难,习近平带领知青挖了这口水井。现在梁家河家家户户使用的自来水,仍来源于这口井。</p><p class="ql-block"> 习主席在梁家河的七年,是艰苦奋斗的七年 ,是求真务实的七年,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七年 ,是传承和延续“延安精神”的七年。如今的梁家河,日子越来越红火,村子越来越美丽,产业越来越兴旺,为红色延安增添了又一个亮点。</p> <p class="ql-block"> 延安,这座红色的城市 ,布满了红色的印记,流传着红色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红色记忆。 延安之行,名副其实的红色旅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