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塘

山野村人

<p class="ql-block">  响塘自然村,位于田铺乡政府东,距田铺乡政府距地约1.5今里,与田铺大畈东西相邻,<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田铺乡田铺村所辖的村子</span>。响塘村背依韩家寨,东依尹家尖,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响塘村北、东、西被韩家寨延伸小山所包围,村南较远处是尹家寨延伸小山,因而</span>响塘村属山区小盆地,村前有几十亩连片的梯田,村前有发源于西高山的一条小溪,注入田铺河。村中房屋最多处有十余进,前后分布。村中有池田两口,村口处明代曾有池塘一口,这口池塘后被填平变为稻田,稻田边有一高达4米的柱状石柱。风水先生称村口池塘为印鉴,石柱为官印,意思是村中将会有大官出现。按迷信说法,风水先生遇见好地后,总要设法破坏,因此他们就鼓动村人填平村口池塘变为稻田,炸了石柱。当然这是无稽之谈。应该是村中人口增多,为了增加稻田面积而填平池塘,因田边石柱影响农民在稻田边行走而炸了石柱。 </p><p class="ql-block"> 响塘村始建于何朝代目前无考,但今村名来自于新县韩姓始迁祖韩荣卿的故事。据说元末韩荣卿定居韩老屋前曾带家人在村中住过一段时间,在他们一家居住村中时,一直随着他们一条犍牛始终不安神,常常拉断绳索跑向村外,村中池塘的鱼日夜跳跃出水面,因此韩荣聊一家又翻山经四人沟去了韩老屋并定居下来。此后韩荣卿的第五代孙韩洁分家后于明代中期迁住这个村子。基于韩荣卿的传说故事,人们就把村名称为响塘,并延用至今。响塘村中韩洁原所住房屋被韩洁后代称为“老堂屋”,不时前去瞻仰。韩洁后代除留居村中外,大多数又迁向泗店、香山湖、韩老屋各处。</p><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时期,响塘村子积极参加红军,并于1929年冬配合红军赤卫队,攻下了韩、胡、李三姓地主武装占据的韩家寨,扩大了根椐地。红军时期,响塘村人参加革命的最明显代表是村人韩家松,其1929年参加赤卫队,1930年参加红军。后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根据地。1934年8月,任红31军92师副师长兼274团长时,指挥部队从悬崖攀藤,到达山顶,夜袭青龙观,击溃敌人两个旅,歼敌千余人,进而夺取川北万源县。红274团此战后,被四方面军总部授予“夜袭常胜军”称号。红四方面军长征后,韩家松率部参加强渡嘉陵江、攻战剑门关等一系列战斗。1935年冬,红四方面南下夺取天全天、芦山、大小金川时,韩家松改任红31军91师师长,受命率91师保卫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和在后方剿匪。在保卫医院的达维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后,鄂豫军区新五团数百人从郭家河∵转战到响塘,被国民党部队围攻。新五团留下的一个连在响塘村前村后阻击国民党军队,主力从尹家尖南经唐畈撤向福田河。阻击战时及后期,响塘村民帮助救伤员,掩埋烈士,掩护了五个伤员,并把他们送归部队,展现了老区人民关心子弟兵和军民团结的鱼水情。</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前30年,响塘面貌有所改观,村民生活水平遂步提高。其表现之一即是村民孩子基本上过学,有进入初中高中学习的。到70年代,响塘人有二十余人离开村子,到工业、供销、教育、交通等行业。改革开放后,村民对文化学习需求更加强烈,有三十余人考上大学,成为各行各业的管理者或技术人员。这其中有5人硕士、博士毕业,成为大学教授、书法家或法律专业人才,这在山区村落中是比较少见的现象。因村人外出见知增加,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响塘自然村修通与田铺乡的混凝土公路,整修了村中池塘河堰,拆除了1970年代以前的老房子,家家建起了砖混结构平房,许多人家建起2到3层的小楼,还有不少人有了相当数量的银行存款。响塘人的生活水平,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p><p class="ql-block"> 目前,响塘村人正致力于提升村子卫生、文化、经济水平,结合村中具有红色文化和秀丽的山水风光,建设村子广场和村子红色文化长廊及今昔对比长廊,力争早日把村子建成一个秀丽仔旅游景点,让500余年的古老村落更具活力,更加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