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胡仁平</span></p><p class="ql-block"> 在古邑宜丰,曾经有两处,明朝天顺至成化年间的古迹,一处在县城南门(今新昌二小南边围墙处)的五栋进身的古屋,名曰:“保驾搂”(已毁)。另一处在澄塘渊明故里,澄塘秀溪袁港的唐家山(斫罴塘)虎形,为袁氏家族古墓群(还存部份古迹)。说到此二处古迹,不得不要说到一个宜丰的先贤——袁彬。</p><p class="ql-block"> 袁彬(1418、正——1491、七)谱名以彬,字文质。明朝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他自幼聪颖,能诗善文。宋末袁氏由黄罗(今棠浦稻香)迁水东(即秀溪袁港)始迁祖为袁义。曾祖袁英淑,为县秀才。祖父袁诚可,祖母胡氏均因孙袁彬贵,诰赠功名和一品夫人。父袁佑忠(1380——1445)职名袁忠,字福礼,建文四年(1402)选为京城锦衣卫校尉,1439年因年老以疾辞官。袁彬顶替其校卫职。锦衣卫是明初,朱元章创建的护卫皇宫的部队,兼有管制刑狱、巡察缉捕的职责。相当于今天国家安全局之类的机构。“校尉”是锦衣卫队员称呼。</p><p class="ql-block"> 1449年七月,北方的瓦剌部首领也先,兵分四路大举南犯,京城的宦官王振刚好轮值,他怂恿明英宗朱祁镇亲征。昏庸的英宗不经朝议,就轻率五十万大军出征。刚到大同,听说瓦剌军历害,还未交锋,明军便吓得收兵回京。八月行至河北南县东南的土木堡时,被瓦剌兵追杀到,五十名将官战死,王振被杀,英宗被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当时英宗带有众多待从,大多都抛弃英宗,各自逃命去了,只有校尉袁彬、内宫“中官”喜宁等及少数人倍伴在英宗身边。从前的文人很有意思,为辟讳皇帝当俘虏,将土木堡之变写成英宗北上“狩猎”。袁彬当时已三十多岁,工龄也已十年了,仍然是个小小锦衣校尉。这次机遇将袁彬与朱祁镇紧紧的捆綁在一起,改写了袁彬的一生。也先的瓦剌兵此战,获得了意外的战利品,押解着朱祁镇等男女几千人一路北上。可怜曾经衣食处优的皇帝,在做俘虏的这段日子里,其衣、食、住、行,睡及其有关事项,均由袁彬承担。吃的是粗茶谈饭,住的是破旧不堪的蔽帷毡帐。无床又没有御寒的被褥。一到夜晚,朱祁镇冻得瑟瑟发抖,这时袁彬总是解开自己的衣裳,让朱祁镇将脚放在自己的胳肢窝里取暖。草原上到处是泥泞,很多地方车马都不能平稳行走,袁彬就会背着英宗行军。(宜丰家乡传说,袁彬口阔头大,当英宗手冷时,袁彬就会张开大口,让英宗将双手伸入他口中取嗳)而当英宗夜晚想念京城,仰望南天长吁短叹时,袁彬又会轻言细语的安尉相劝。所有与北京往来的信件,都是袁彬起草执笔。这个时侯英宗与袁彬名誉上是主仆关系,实质上是患难与共的兄弟关系。他们同行、同食、同住。英宗已經到了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袁彬的地步了。有一次,袁彬感染风寒,已奄奄一息,在草原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大夫救治,除非奇迹发生,否则袁彬必死无疑。英宗目睹此情,急得不知所措,只是趴在袁彬背上痛哭。不想这么一哭一压,竟使袁彬出了一身大汗而病愈了。无形中用一种最原始的方法救活了袁彬。</p><p class="ql-block"> 内宫“中人”喜宁是个汉奸。怕死,在被俘后,主动向也先坦白了他所知道一切。当吋,也先抓捕到英宗,一时还不怎样处置,他却建议劝降英宗,让明朝臣服,年年进贡,岁岁纳税,不用军马劳顿,就可获得大明的财物。还献计要也先将妹妹嫁给朱祁鎮,使用“美人计”使英宗降服。面对优裕的物质和美女的引诱,袁彬看到英宗一时心动,就规劝说: “您是中原大国国君,怎么能屈尊做外族人的女婿呢?若如此,不但尊严尽失,况且还要处处受制于外族人。这样的鬼地方您愿意一辈子呆在这里吗?您忘了在北京,还有苦苦在等待您的钱皇后吗?难道不怕天下人嗤笑您:当了俘虏还貪念美色?望陛下三思,绝不能答应这门亲事”。在袁彬苦口破心的劝说下,英宗才借辞婉推了此婚事。后来也先又选派了六位美女去服侍英宗,企图先软化英宗再将其逼降。袁彬教英宗回复:“待朕归国娶令妹时,再将六女纳为媵从,也算不负令妹”。巧妙的化解了此事。此后,也先与喜宁多次行策划逼降之事,均被袁彬教英宗全部破解。</p> <p class="ql-block">喜宁与也先看到袁彬帮英宗,屡屡坏了他们的“好事”,遂萌生杀掉袁彬的想法。一天,英宗不见袁彬问:袁彬呢?随从答:“被也先的人带走了”,英宗随即急了,他知道,也先带走袁彬决不会是什么好事。于是立即小跑去追赶。当他气喘吁吁追上袁彬他们时,只见袁彬被喜宁他们五花大绑,即将五马分尸。袁彬正在怒斥喜宁、也先……。英宗不顾大明天子身份,哭求也先放了袁彬,但也先根本不听。英宗此时也表现了一回硬汉形象“你们若要杀了袁彬,我也肯定不会活了,杀他先杀我吧!”终将袁彬救下。通过几场事,袁彬与英宗说:“喜宁背叛陛下您,经常给也先出坏主意,要逼降于您。若不除掉喜宁这汉奸,我们是很艰回归大明的。”英宗按袁彬的计策,假装同意投降也先,要喜宁担任蒙古使者,前去大明送英宗的诏告信。一边又密遣另一待卫送信於兵部尚书于谦,杀了喜宁。也先在失去喜宁后,看到英宗一时难以降服,又惧怕长期软禁英宗会招来大明军队的强热报复,于景泰元年(1450)八月将英宗送返。</p> <p class="ql-block">英宗在大漠做人质时,心里一直希望囬家,那怕当一个老百姓,或去守老祖宗的皇陵都行。英宗他们虽回到了北京。但其弟朱祁钰已是新君景泰帝——代宗了。对这个皇帝哥哥的回来,弟弟心里很不高兴的,他即没让哥哥当老百姓,也没要他去守祖陵,而是将他请进了南宫休养,实际是囚禁了起来。只有这样,才不怕哥哥再夺回皇位。至于袁彬,对英宗而言是居功至伟,可对代宗来说,内心也是憎恨他的。要不是你这该死的小校尉,哥哥肯定是回不来的。但不给袁彬升点官,文武大臣面前又说不过去,因此,仅授袁彬“锦衣卫百户”。相当于今天警卫连连长。袁彬心里虽然不舒服,也不好说什么。但对英宗一如继往,时常去南宫照料服待他。如一切到此为止,则袁彬作为一个小小京官,他和朱祁镇在大漠北患难的传奇,能否载入史册就很难说。历史往往就有意想不到事。</p><p class="ql-block"> 1457年正月,心胸狭窄的景泰帝朱祁钰病危,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袁彬等协助朱祁镇“夺门之变”成功,英宗复辟由“太上皇”又改为“皇上“。改国号为“天顺”。袁彬的官运来了,英宗开始报恩了。立即将袁彬“擢升锦衣卫佥事。同年十二月,袁彬擒奸贼郭贵,功升指挥使。1461年七月,摷曹钦,又功升都指挥佥事,掌锦衣卫事。在英宗复位至1463年六月前的五、六年中,英宗侍袁彬相当好,有“眷彬甚”之语。不但给袁彬连续升官,而且将前内阁首辅的宅院赏赐给他,又特批一块宅基让他在京城做小别墅。以及在新昌(宜丰)老家建一座五栋进深的豪宅,赐名“保驾楼”。袁彬娶妻,英宗命外戚孙显宗主婚,并时常召他入宫殿饮茶喝酒,谈论两人在漠北患难之事,欢洽如故。</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到中年,英宗的疑心也越來越大,不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锦衣卫。他要用这个特务组织震慑百官,以防止自已的宝座又被别人抢跑。而袁彬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不善做构陷好人,制造冤案之事。因而逐漸失去了英宗以往对他的信任。此时,参与朱祁镇“夺门之变”的门达,投其所好,深得英宗的宠信。权倾朝野,许多朝廷大臣、地方大员,都附会他。否则,都会被他以各种罪名打入大牢。只有内阁首辅李贤,和袁彬不服他。二人因而成了门达眼中钉、肉中刺,欲以除之而后快。首先,门达利用袁彬继岳丈王钦的案子,向英宗告黑状,污陷袁彬是此案的主谋。又说袁彬贪污受贿,私建住宅,抢良家妇女等,请求逮捕袁彬。王钦是英宗舅家的姻亲,袁彬也年过半百,而朱祁镇面对门达的请求报告,淡淡的说:“你看着办,记着别把人弄死就行……”。这里朱祁镇并不是天性薄凉忘恩负义,而是想让袁彬吃些苦,长点记性。我英宗对你这么好,你应该象以前一样忠于我,把我想做的事,要无条件的执行好。</p> <p class="ql-block">可惜,袁彬是个正直、有底线的人,因而忌犯了英宗,成了英宗政治上的绊脚石,自然会要被搬掉。朝中文武大臣都知道袁彬是冤枉的,但都“莫不敢发也”。就在所有人咸言时,一个皇宫里的小油漆匠,名叫杨埙人,天不怕地不怕的去登闻鼓为袁彬鸣冤。他愤怒的发出灵魂的拷问:“圣上你忘了当年大漠,袁彬是如何对待你的吗?如果没有他,也许你就死在大漠里了。你今天这样要杀他,让天下人寒不寒心啊?”朱祁镇本是心烦,听后更是震怒,命令锦衣卫将杨埙抓起来,在狱中门达用酷刑,逼他承认此事是内阁首辅李贤所指使,妄想借机将袁彬、李贤一网打尽。杨埙屈打成招,秋后问斩。1463年十月,当所有大臣齐聚午门时,杨埙却翻供了,当众揭发门达是酷刑逼供的。袁彬也开始反击,历数门达的罪状。门达犯罪证据确凿,连他自已都认为必死无疑。然而,匪夷所思的事发生了,朱祁镇并未按常规出牌,他反其道而行之:判袁彬绞刑,输财赎死。原先赠赐的前内阁首辅的豪宅收回,所建的小别墅拆毁,贬去南京。杨埙诬告门达,本应处斩,从轻改禁锢。那个时代,皇权就是法律,毫无真理和正义而言。</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皇天不负忠孝之人。1465年英宗死,其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改国号;成化。宪宗上位后立即将门达罢职发配流放。又将贬放南京的袁彬召回北京,官复原职重掌锦衣卫。九月袁彬同抚宁伯朱永等擒襄际贼刘千斥,功封都指挥同知,镇国将军,仍掌锦衣卫。1473年丁母优,1477年服阕补原职。1479年升前军都督同知,1484年转左军都督府,1486年,赐经书臻仕有荣归束,并世袭诏(指子孙世袭锦衣佥事)。1488年(弘治元年)朱邝镇的孙子,明孝宗朱佑堂,将已退休在家的袁彬再补擢“都督佥事,莅前左军都督府”。成为京城卫戌区的总司令。</p> <p class="ql-block">枞观袁彬的一生,跌宕起伏,曲折离奇。与土木堡事变分不开,他从一个小小校尉,历经四朝皇帝,从事锦衣卫职责近五十年,由校尉(卫兵)至左军都督府(卫戍区总司令)恬淡寡欲,忠于职守,刚正不阿。不仅深得皇室的赏识,而且广得史家和民众的赞赏。名入《明史列传-第五十五节》,他也将自已在大漠护驾始末写成《北征事迹》一书,清朝乾隆间将其收入《四库全书》。</p><p class="ql-block">袁彬於明弘治辛亥年(1491、七月、二十二巳时)以74岁高龄在北京逝世,【有的资料把他的生殁写成(1401——1488)88岁是错误的】赐葬北京城西恩赐花园。孝宗皇帝朱佑樘亲自撰文谕祭,差工部经营真墓,命入贤长祠,特给祭田二十六石五斗,发昭忠勤。</p><p class="ql-block">其父袁佑忠(1380——1445)母:邹妙德夫人(1382——1473)夫妇同葬家乡宜丰澄塘秀溪,袁港唐家山虎形。袁彬发妻廖氏(1417——1456)继配王慧全(1431——1482)均赐殁葬唐家山(斫罴塘)虎形祖坟山。王夫人殁赐祭葬,遣礼部待郎谢一燮,又遣江西布政使桑谱宋纳谕祭,差行人司营填谱首纪有、礼部尚书周洪漠撰墓志铭(立有碑文)并载邑志。袁彬副室何氏,少室甄氏,均葬唐家山虎形。</p><p class="ql-block">袁彬有二子,五女。长子袁勋,1468年顺天藉举人。袭锦衣卫佥事,妻王氏;次子袁熹,授中书舍人,改袭锦衣卫都指挥佥事,妻柏氏;孙袁景章,名天章,官都督同知,妻朱氏、妾万氏;曾孙袁恢懋,妻张氏;玄孙袁如文,妻陆氏;来孙袁承恩,妻王氏;晜孙袁世臣,妻陈氏;仍孙袁有炳,妻刘氏;云孙啟或、啟培。其子孙后裔均入藉北京,死葬城西恩賜花园。只有来孙袁承恩的妻王氏、晜孙袁世臣的妻陈氏、仍孙袁有炳三人,葬家乡十五都唐家山(斫罴塘)虎形祖坟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 本文参阅了《高上宜袁氏族谱》(199 5年五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