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雁山樵夫冯凤举

<p class="ql-block">  为陪小女艺术熏陶,老婆大人早早购了门票,有点小贵,说实在,不是陪妞妞还真舍不得。在南宁,现场看高水平舞剧的机会不多,《只此青绿》让我不虚此行,剧情、表演、灯光、舞美、音乐、审美、服装、意境,都美到令人窒息。</p><p class="ql-block">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震的颜色是黑青色、绿碧色。中国传统文化中,青绿代表东方,代表春天,代表万物,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据说在一次展览中,“中国舞坛双子星”周莉亚、韩真看了《千里江山图》,二人被这幅画深深吸引,决意以画为灵感,创作出一部舞蹈诗剧,这就是《只此青绿》的灵感来源,为了呈现出更好的效果,他们排练了整整两年,精雕细琢出如此刚柔相济的舞台造型:九十度的青绿腰,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最后“入画”,在宏大音乐背景下,每位舞者定格,高耸的发髻犹如层峦叠嶂的高峰,青绿的服饰像远处连绵的远山,既有棱角锐利的山崖,也有烟波浩渺的江河,苍茫深远,荡气回肠。</p><p class="ql-block"> 《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以展卷、问纂、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的视角讲述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与传承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剧表现剧情的手法有限,往往让观众云里雾里,《只此青绿》却故事脉络清晰,从展卷人与王希孟隔空相遇,到最后在展柜对望致谢,每一章出现一个充满意象的人物,将古代作画的过程串联起来,纂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部国宝级作品诞生的艰难历程,召唤着观众自行去发现美,那悠远绵长的传统文化意象,充满古典诗意,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 舞剧的舞美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舞台上铺设两圈旋转同心圆移动装置,在吊杆上挂三层圆弧形升降投屏,不断起落变换,天地人的联通交融,在不断变换中最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颇有太极意象,非常精妙,人在云中漫步,在画中游玩,如梦如幻,叹为观止。妞妞对艺术的悟性颇高,但料她很难理解如此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然而孩子对美的事物有着天生的敏锐,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妞妞看得目不转睛,时而发出哇的惊叹。</p><p class="ql-block"> 当然《只此青绿》不仅仅是视觉盛宴,更是内在能量精神的传递。生猛天才少年经历无数挫败,坚韧不屈,最终完成这幅传世经典之作,正是历代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一代又一代匠人的骨骼堆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珠峰。编导韩真说,《只此青绿》对《千里江山图》的演绎是层层递进的,看第一层的时候,是青绿设色之美,第二层是江河日月之美,第三层是希孟创作时呕心沥血的艺术之美,再往下就是艺人对于他们这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之美,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美。《只此青绿》,舞绘的是千里江山,展现的是山河气魄,传承的精神文化。</p><p class="ql-block"> 剧终人不散,观众激动的欢呼和经久不息的掌声让演员们三度返场才能落幕。《只此青绿》的成功,也给美术创作一个重要启示,不是非要搞什么鸿篇巨制,也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个点深挖进去,或许就能找到宝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