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故里到沈园

毛毛

<p class="ql-block">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许多年前,我是来过的,还有离这不远处的沈园,这次经过,想着可以再来看看,因为一直记得这里的乌篷船、小毡帽,安静的小巷子。</p> <p class="ql-block">来了才知道,四月间的周末,这里,只有乌篷船,没有小毡帽,没有安静的小巷子。看到的是,中学生们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他们是来春游的。</p> <p class="ql-block">是我一厢情愿的以为,这里应该是安静的,不合时宜的人,其实,是自己。</p> <p class="ql-block">这园子,应该也是更喜欢他们吧,就像老人家怕孤单,都愿意子孙满堂,绕膝承欢。这世界,又经历了三年的特别凄冷,终于热闹了一点,谁又会拒绝呢?</p> <p class="ql-block">何况,鲁迅先生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的本就是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这些中学生的加入,就像打开了课本,开始了第一页的朗读……</p> <p class="ql-block">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p><p class="ql-block">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可能不知道,这里的园子已经不再分朱家和周家,而都属于国家了,因为先生的名望,这里统称鲁迅故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景区,作为绍兴的第一张名片,免费对外开放了。</p> <p class="ql-block">离景区门口最近的,是鲁迅祖居。</p> <p class="ql-block">鲁迅祖居,原称周家老台门,系鲁迅祖上世居之宅,在鲁迅故居以东70米处,与三味书屋隔河相对。现在,是绍兴市区仍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台门,并不是门,绍兴将气派的房屋称为台门,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在绍兴响当当,后来,科场案发,才使家道中落。</p> <p class="ql-block">鲁迅父亲三十多岁因其父被关进牢狱,连惊带吓,英年早逝,是鲁迅母亲抚养大了鲁迅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后称“周氏三杰”。</p> <p class="ql-block">据说,鲁迅先生小时候很少来祖居,只有家里祭祖或操办大事时才来。</p> <p class="ql-block">从祖居出来,到小河边坐一会儿,看看窄窄的河道里,窄窄的乌篷船,记得,当年的船夫,真的是穿着像闰土一样的衣服,戴着小毡帽的,我也曾坐在那船上,听过姚橹的吱吱呀呀,一河清唱。</p> <p class="ql-block">然后,排队进了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知名,还因为,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前,就有一篇关于它的说明文《三味书屋》入选了小学课本,小时候,我们都是学过的,背过的,那记忆,非常深刻。</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鲁迅小时候在那里读过书,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p><p class="ql-block">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p><p class="ql-block">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还画画,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p><p class="ql-block"> ——《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p><p class="ql-block">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玻璃片下面压着的,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早”字。记得上次来,我还可以走进屋里,亲眼看到,今天,所有的人都不得进入,被一条绳子隔着,只能拍了墙上的图片了。</p><p class="ql-block">学过了课文的孩子,有几个没在自己的书桌上,也模仿着,刻了一个“早”字呢?是不是没鼓励到自己,还都被老师批评了,罪名是破坏公物,嗯,别忘了,鲁迅刻字的书桌,可是自己家搬来的。</p><p class="ql-block">不过,据说,现在的这个“早”字,并不是当年的,连书桌也不是,一张破桌子早就当柴烧掉了。</p><p class="ql-block">这个说法,我倒是相信的,当年,鲁迅先生不过就是一个顽皮捣蛋的熊孩子,谁会那么有眼光,预测未来,知道他会成为一代文豪,早早就留下他的东西备用,还包括一张旧书桌。但是,我也接受现在这个替代品,人家提供的,只是当初一个场景的还原,给你一个物件,让你睹物思人而已,故居是真的,三味书屋是真的,百草园是真的,就不必太纠结这个“早”字了吧。</p> <p class="ql-block">街道的墙上,还有孔乙己的画像与他的名言。</p><p class="ql-block">记得上次来,还特意去了孔乙己“温一碗醇香的黄酒,来一碟入味的茴香豆”的咸亨酒店吃了个饭呢。</p><p class="ql-block">孔乙己也不会想到,自己曾经的迂腐也会为家乡的旅游业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吧。</p> <p class="ql-block">街道不算长,两侧店铺林立,有许多的鲁迅周边产品延伸,如茴香豆、绍兴黄酒、龙须糖、满街飘着臭豆腐的味道,是绍兴本味,终于不是来自长沙臭豆腐的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小巷南口立有一座两柱冲天石牌坊,南面坊额为“仁里”,北面为“德邻”,是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批准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新台门,才是鲁迅故居,建于清嘉庆年间,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就出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新台门,也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分六进,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 4000 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当年新台门内,居住着周氏中的六个房族,鲁迅在新台门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很多可以追溯他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一位版画家根据自己对《狂人日记》的理解,画了一组黑白图片挂在墙上展览。</p> <p class="ql-block">除了普通人家该有的卧室、客房、厨房外,他家还有琴房、书房、佛堂、典库、储藏室、佣房、后花园,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来感受文豪民族脊梁精神的同时,也会了解到他曾经拥有的家世背景,鲁迅先生,有点像曹雪芹,都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p><p class="ql-block">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p><p class="ql-block">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百草园里,还有油菜花开得正欢,不知为何,还比别处的,长得更为高大茂盛。</p><p class="ql-block">在一个成年人眼中,这里实在没什么好看,一个普通的菜园子而已,估计那些天天玩着手机游戏的中学生,也不会对什么叫天子、泥墙根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被迫应厦门大学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p> <p class="ql-block">人在异乡,颠沛流离,心中想的,定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最温暖的地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独属于鲁迅先生的童年乐园,是心灵深处的暖阳,那里,还藏着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怀恋。我们,即使站在这里,即使背诵过关于这里的文字,也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百草园如此,沈园亦如此。</p> <p class="ql-block">沈园安静了很多,即使陆游是爱国诗人,学校也不会安排学生们到沈园来叨扰他的。因为这个园子,不关家国,只关风月。</p> <p class="ql-block">沈园,本是南宋时的一座私家园林,以其主人姓沈而得名,曾经,池台极盛,而今面积不足4亩之大。</p><p class="ql-block">没人关心沈家的事,也没人在意这园子的大小,来这里的人,是来听故事的。</p> <p class="ql-block">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与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竹马青梅,情投意合,而陆游的母亲认为儿子沉溺于温柔乡中,会误了锦绣前程,就以“陆游婚后情深倦学,误了仕途功名;唐婉婚后不能生育,误了宗祀香火”为由逼迫陆游休妻。万般无奈中,陆游休唐婉另娶妻王氏,唐婉后嫁越中名士赵士程。一对恩爱之人终落得劳燕分飞各西东。</p> <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如果到此为止,倒也算还好。一别两宽,各生欢喜。</p><p class="ql-block">可惜,十年之后,命运再一次安排他们重逢。</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春日,沈园里的风景可能和今天一样,垂柳新枝,蝶飞蜂舞,旖旎一片。</p><p class="ql-block">独自在沈园游玩的陆游,撞见唐婉和赵士程携手同游。</p> <p class="ql-block">唐婉问赵士程,她能否给陆游送上一壶酒?赵士程没有多想,便答应了。</p><p class="ql-block">陆游看着唐婉离去的背影,思绪翻涌间,怅然提笔,在粉墙上写下一首《钗头凤》:</p><p class="ql-block">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p><p class="ql-block">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p> <p class="ql-block">后来唐婉再游沈园,见到“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心里那道紧守的防线,终于被攻破,于是,她在墙上和了一首《钗头凤》:</p><p class="ql-block">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p><p class="ql-block">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p> <p class="ql-block">《古诗十九首》里有一句诗,短短十个字,字字是刀: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唐婉的忧伤不到老,却致命。沈园一别之后,她很快一病不起,香消玉殒了。</p> <p class="ql-block">陆游和唐婉的悲情故事,被永远镌刻在沈园的墙上为后人津津乐道,可我偏偏在这里,想起了另一个人,那个不顾非议,娶了唐婉的人,那个十年间宠妻如宝、视若己命的人,那个在唐婉死后终身不娶的人,那个一样可以效命沙场,以身托国的人。那个在这场爱情故事中,值得被悼念的,千古伤心的人。</p> <p class="ql-block">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栏,几多绮思频抛细雨送黄昏。如今,伊人不在,世间的海誓山盟还在,别家的爱而不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还在,那掩映于绿树丛中的亭台楼阁,那曲折于碧空之下的小桥流水都可以见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p> <p class="ql-block">沈园如此,人生亦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