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字下图)</p> <p class="ql-block"> 在《走访上海圣约翰大学》(一)百年近代建筑(上)中展现了韬奋楼、格致楼、思颜堂、思孟堂、校长楼、罗氏图书馆、六三楼和体育室的历史风貌。本篇展现圣约翰大学百年建筑(下)以及不该忘却的纪念。</p> 百年近代建筑(下)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27幢国保级历史建筑的名称与位置图</p><p class="ql-block">1)同仁楼B楼 2)交谊搂 </p><p class="ql-block">3)四号楼 4)红楼图书馆 </p><p class="ql-block">5)六三楼 6)思孟堂</p><p class="ql-block">7)格致楼 8)思颜堂 </p><p class="ql-block">9)韬奋楼 10)17号楼 </p><p class="ql-block">11)16号楼 12) 18-19号楼 </p><p class="ql-block">13)体育室 14)树人堂 </p><p class="ql-block">15)20号楼 16)21号楼 </p><p class="ql-block">17)东风楼 18)23号楼 </p><p class="ql-block">19)24号楼 20)25号楼 </p><p class="ql-block">21)26-27号楼 22)28-29号楼 </p><p class="ql-block">23)30-32号楼 24)33-35号楼 </p><p class="ql-block">25)36号楼 26)10号楼 </p><p class="ql-block">27)四尽斋</p> 交谊楼 <p class="ql-block">交谊楼-3号楼</p> <p class="ql-block"> 1888年,在很多中国学校还在诸子百家的时候,圣约翰大学建起了交谊室,约大的学生已经开始了以舞会友的时尚生活。这在当时是一件十分轰动的事件。</p><p class="ql-block"> 1919年11月,学校举行四十周年校庆,校友为纪念校长卜舫济已故夫人、圣玛利亚女校首任校长黄素娥女士,发起捐建一座新交谊楼。建筑建在原交谊室旧址上,于1927年开工,1929年12月14日学校五十周年校庆的时候落成开放。建筑费计银7.5万两,是圣约翰大学耗资最大的一项建筑工程。</p> <p class="ql-block"> 约大校友、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成回国的范文照受邀担纲了交谊楼的设计任务。这是第一位走进校园的中国职业建筑师,由于更熟悉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又有良好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背景,他设计的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楼,无论是中式覆盖绿色的琉璃瓦屋顶、西式屋身的三段式构图,还是立面主楼层清水红砖墙与窗间朱红色混凝土圆柱组合,或是屋檐下模仿传统彩绘的装饰梁枋,甚至屋脊装饰兽的点缀,都比例得当,浑然一体。交谊楼是约大所有建筑中呈现中西合壁风格最完美的一幢建筑。由于资金充足,无论从建筑形式还是装饰上,都是最讲究的。</p> <p class="ql-block">屋脊装饰兽的点缀</p> <p class="ql-block">范文照(1893-1979)</p><p class="ql-block"> 约大校友,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p> <p class="ql-block"> 191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赴美,1921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留美期间接触了大量古典建筑,特别学习了巴黎美院的学院派设计方法,注重柱式、比例、尺度、韵律、对称等设计语言,受这些专业训练的影响,范文照在其早期设计中探索了一条参照西方古典比例形式,并将其运用到中国风格建筑上的现代性实验道路。作为第一位在上海造欧式建筑的华人,范文照对上海近代建筑中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除圣约翰大学交谊楼外,他在上海的设计作品还有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北京大戏院(丽都大戏院)、美琪大戏院、沪光大戏院、八仙桥青年会大楼(今上海锦江青年会宾馆)、协发公寓、集雅公寓、交通大学执信西斋等。</p> <p class="ql-block"> 交谊楼上下二层,底层为水刷石墙面,设有西式的拱廊,二层和屋顶为中国传统宫殿样式。建筑的上层分大、小交谊厅各一间。其下层设有大厅,大厅除了用以交谊、会议、文娱活动以外,还可进行篮球比赛,厅的四周上端筑有看台,东、西、北有数排长木板座位,约能容300人,南还设有放映间。共有11个房间,供学生文体社团使用。</p> <p class="ql-block">大交谊厅(现在的报告厅)</p> <p class="ql-block">小交谊厅(现在的圆桌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 1938年,圣约翰大学内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成立。1945年,上海高校第一个党总支在交谊楼成立。</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25日,是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解放的第一天。是日夜晚到26日凌晨,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带领华东局机关和接管干部队伍,由江苏丹阳乘火车到南翔,他和华东局其他领导同志张鼎丞、曾山以及秘书长魏文伯等人再从南翔乘吉普车于26日凌晨进入上海。天空还下着小雨,在夜色中他们到达圣约翰大学,其第一宿营地就是这栋交谊楼。陈毅、魏文伯、舒同在二楼的小交谊厅打地铺休息,同行的其他人在大交谊厅打地铺休息。5月27日清晨,天蒙蒙亮,陈毅来到草地上,向值勤的地下党学生了解情况。上午,他乘车到苏州河南岸市区视察,下午回到交谊室与邓小平同志会面,后转移至三井花园(今瑞金花园),领导接管上海的工作。上海解放后,陈毅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p><p class="ql-block"> 2002年5月,华政在交谊楼南墙设“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铭牌,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两个细节</p><p class="ql-block"> 1)与陈毅-起从丹阳到上海的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后选圣约翰大学作为华政校址,并任华东政法学院首任院长。后曾任司法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2)在1949年2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南下到达徐州时,陈毅就指示时任司令部城市政策组组长曹漫之起草入城纪律。曹漫之根据指示,主持起草《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将“不住民房店铺,不准打扰戏院及一切娱乐场所”写在第二条。入城纪律在得到总前委同意后,上报党中央,毛泽东电报批示,连用四个“很好”。曹漫之后来担任华政副院长。</p> 东风楼 <p class="ql-block"> 在我家楼顶平台上看到红色屋顶的东风楼。</p> <p class="ql-block">隔河看到的东风楼</p> <p class="ql-block">东风楼-22号楼</p><p class="ql-block"> 1885年创立的圣玛利亚书院,是沪上最早的女校之一,可算是圣约翰大学的分部。1916年圣约翰大学将预科称为中学。1918年,圣约翰将中学部与大学部分开管理。1923年,圣玛利亚女校迁到了白利南路(今长宁路)新校舍,并改名圣玛利亚女子中学。其位于圣约翰校园内的原址转让给了圣约翰中学高中部使用。1923年,圣约翰中学将原来的圣玛丽亚书院思丁堂扩建为西门堂,形成合院式建筑。1925年正式竣工,建筑是为了纪念对圣约翰大学教育事业鼎力支持的旅沪商人西门(John Ferris Seaman)。建筑主体二层,局部单层,券廊式风格,底层设拱廊,二层设拱形窗,砖木结构,砖和拱券的色调与常规的色彩不同,倾向暖色调,屋顶为双坡红瓦屋面。建筑为两层马蹄形形砖木结构,共99间房。除主体建筑外,还建有小会堂和膳堂各一处。在华东师大成立之初,西门堂曾是华师大的分部。文革中西门堂改为东风楼。现在是学校各个院系的研究中心和办公地。</p> <p class="ql-block">西门堂内景</p> 树人堂 <p class="ql-block">树人堂-9号楼</p><p class="ql-block"> 因圣约翰高中部学生逐年增多,西门堂难以敷用,于1935年建筑一幢学生宿舍楼,名为“树人堂”。 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曾设在此楼内。1956年交由华东政法学院使用。曾改成鲁迅楼,1999年大修时恢复原名。 </p><p class="ql-block"> 树人堂的建筑虽然没有摆脱中式的大屋顶,进口处仍有中式挑檐屋顶,但整体更趋简化,简洁的矩形大窗使这幢建筑更具现代主义的式样。</p> 东凤楼前的一些建筑 10号、11号楼 <p class="ql-block">10号楼(推测)</p> <p class="ql-block">同仁楼-11号楼</p> 16号、17号楼 <p class="ql-block">16号楼正在修缮</p> <p class="ql-block">两根柱子(下载的)</p> <p class="ql-block"> “EJH“应是约大地产原主人、兆丰花园拥有者勤努·霍格(E.JENNER HOGG)的名字首字缩写。</p><p class="ql-block"> “1899”应是建造的年份。霍格当时在兆丰花园大兴土木,从1863年到1899年,长达36年建成了后来的约大4号楼。推测16号楼应在1899年建造。</p> <p class="ql-block">小白楼-17号楼</p><p class="ql-block"> 两层小楼,木柱外廊,飞檐攒顶。建于上世纪20年代,因外墙为白色而得名。二楼自带两个转角露台,护栏为铁艺雕花装饰,满满法式风。这里曾经是圣约翰大学的外籍教员家庭宿舍,后为同仁医院职工宿舍,现在是学生社团活动场所。(正在修缮,图片係下载)</p> <p class="ql-block">小白楼窗上的花饰</p> 18-19号楼 <p class="ql-block">隔河相望18-19号楼的西侧</p> <p class="ql-block">北侧</p> <p class="ql-block"> 18-19号是一幢楼,我们看到的朝西的19号楼。</p> 20、21号楼 <p class="ql-block">20号楼</p> <p class="ql-block">21号楼</p><p class="ql-block"> 当年单身的外国女传教士(神学院教师Grieves、Wyatt、约大教师Falck)曾住此座洋房内。现为华政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21号楼的北侧面</p> 东风楼后的一些建筑 <p class="ql-block"> 东风楼后面(北面)保留有8幢不同风格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有西班牙式、葡萄牙式、英国式、德国式、美国式等(可惜我无法逐一分辨),是当时圣约翰大学教职员工的住宅。之后,又成为华政、上海社科院等单位的职工和家属宿舍。上海许多法学界的学者曾居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2008年以后,在上海市政府和长宁区政府巨额资金的支持下动迁。考虑到圣约翰大学的建筑群是上海市的重点保护文物。因此,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这几幢房子,得以保留和修缮。我在阳台上看到的就是这些小楼。</p><p class="ql-block"> 为方便展示,我将这些建筑分成西片、南片与东片。</p> <p class="ql-block">东风楼北面的小楼位置与楼形图</p><p class="ql-block">17) 东风楼</p><p class="ql-block">18) 23号楼 19) 24号楼 </p><p class="ql-block">20) 25号楼 21) 26-27号楼 </p><p class="ql-block">22) 28-29号楼 23) 30-32号楼 </p><p class="ql-block">24) 33-35号楼 25) 36号楼</p> 西片建筑 <p class="ql-block">23号、24号楼</p><p class="ql-block"> 黑瓦白墙,在东风楼的西北方向。</p> <p class="ql-block">23号楼的南端</p> <p class="ql-block">23号楼的北端</p> <p class="ql-block">24号楼</p> <p class="ql-block">24号楼的西侧面</p> <p class="ql-block">南侧面</p> <p class="ql-block">东侧面</p> <p class="ql-block">北测面</p> 南片建筑 <p class="ql-block"> 25号楼处在华政半岛最北端,苏州河的拐弯处。</p> <p class="ql-block">沿河有棵歪脖子树</p> <p class="ql-block">25号-华政《校友×教工之家》</p> <p class="ql-block">26-27号楼 </p><p class="ql-block"> 圣约翰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沈嗣良的居所。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名誉会长为张伯苓,主席董事为王正廷,沈嗣良为名誉主任干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自理体育时期的开始。我国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了体育活动掌控权,实现了体育自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部设在上海。因建立初期没有办公场地,就在沈嗣良的居所26、27号楼中办公。</p><p class="ql-block">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是中国奥委会的前身,因而华政校园内的26、27号楼,是中国奥委会的诞生地。</p><p class="ql-block"> 图为26-27号楼的西、南侧面。</p> <p class="ql-block">下载图片看清楚些</p> <p class="ql-block">26-27号楼的北侧面</p> 东片建筑 <p class="ql-block">在华政桥上拍摄到的东片建筑</p><p class="ql-block"> 左→右:依次为36、33-35、30-32、28-29号楼。</p> <p class="ql-block">28-29号楼的西、北侧面</p> <p class="ql-block">28-29号楼的东、南侧面</p> <p class="ql-block">30-32号楼</p> <p class="ql-block">33-35号楼</p> <p class="ql-block">36号楼 据说是中央神学院院长的住宅。</p> 约大河东校区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河东旧址</p><p class="ql-block"> 位于苏州河东岸的光复西路1347号和1437号。与长宁校区隔河相望,由学堂桥(即现在的华政桥)东西相连。现有的历史建筑包括理科楼旧址、美籍教师宿舍、四尽斋和小教堂、操场等。</p> <p class="ql-block">百年前建成的理科楼</p> <p class="ql-block">理科楼</p><p class="ql-block"> 又称新科学楼。位于光复西路1347号内,坐东朝西,面临苏州河。1923年6月在苏州河东岸校园建成。</p><p class="ql-block"> 理科楼为砖混结构三层楼房,物理、生物和化学各占一层,各层设有教职员办公室和实验室(以及生物系的标本室),一层设有一间阶梯式课堂,地下室一层。歇山屋顶,连排宽敞大窗,清水红砖外墙,三楼墙面饰有如意柱。该建筑属当时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楼内全部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施,堪称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大学理科教学楼之一。</p><p class="ql-block"> 1952年后,理科楼先由华东师范大学使用,1955年4月30日华东师大将该楼移交给华东政法学院,</p><p class="ql-block"> 1955年底,司法部法医研究所搬迁入光复西路1347号“理科楼”。1956年在法医研究所的基础上筹建了“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所”。1960年因故撤销,1979年恢复。1983年3月1日,研究所原址复建,“理科楼”被命名为“综合楼”。2017年“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所”更名为“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四尽斋</p><p class="ql-block"> “四尽斋",取义自《圣经 路加福音》中的"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p><p class="ql-block">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校园建设完全停滞,直至战后1940年代末,河东校区为独立的中央神学院建了四尽斋,位于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河东学生宿舍区内,这是约大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幢建筑,为三层的教学楼,包括图书馆、男生宿舍宿舍楼,与小教堂连在一起。建成的四尽斋,再也不见中式屋顶。也许,校园建筑结束中西合璧风格的这个转折点,可以和1942年约大建筑系的成立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因不能入内参观,只能下载四尽斋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小礼拜堂</p><p class="ql-block"> 名为"圣舫济堂",是纪念13世纪的欧洲著名修士圣舫济 ,他以安贫乐道、热爱自然著称 。可惜不能入内拍摄,网上也找不到图片。</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小洋房</p><p class="ql-block"> 位于光复西路1437弄1—2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坐南朝北,为一栋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平面呈凹字型,外墙贴有鹅卵石。</p><p class="ql-block"> 据载,这幢小洋房,是院长和一位美国牧师 Foster (傅斯德)的住宅。Foster 曾在南京传教,抗战时期,参加过保护南京难民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工作。</p> <p class="ql-block">因不能入内拍摄,下载两张图片。</p> <p class="ql-block">体育场(下载的图片)</p> 不能忘却的纪念 <p class="ql-block"> 华政长宁校区27幢国保级的百年近代建筑几乎每幢都有值得细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例如1912年2月1日,孙中山先生曾在40号楼大会堂发表演讲,“民主国家,教育为本;人民爱学,无不乐承……” </p><p class="ql-block"> 1929年落成的交谊楼不只是学生交谊活动的场所,1945年成为上海高校首个成立的党总支的所在地。1949年5月交谊楼在上海解放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解放上海的第一宿营地”。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建校后的首届学子在此举行开学典礼,开创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体育室蕴含着学校悠久的体育历史和浓厚的体育文化,在《体育文化博物馆》里陈列了上百件珍贵藏品,陈述了中国奥委会的诞生,陈列着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带回的纪念品。体育室还铭记着上海解放前夕牺牲的最后一名地下党员。</p><p class="ql-block"> 华政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承载着厚重的校史,留下了好些不该忘却的纪念。例如一坊、一桥、一标识等。</p> 纪念坊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纪念坊</p> <p class="ql-block">一张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1929年,曹家渡众商民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建校50周年而修建了一座牌坊。1955年牌坊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 1992年10月由圣约翰大学校友会在纪念坊原处复建,所用四根石柱仍为当年旧物。校友荣毅仁和经叔平为牌坊揭牌。</p><p class="ql-block"> 纪念坊的四根石柱上,前后均琢有两副对联,并有横额。</p><p class="ql-block"> 正面(南面),外联语是:“环境平分三面水,树人已半百年功”。中联语是:“淞水钟灵英才乐育,尼山知命声教覃敷”。正面横额是:“缉熙光明”。 </p> <p class="ql-block"> 北面,外联语为:“明礼达用是为国华天挺之才资造就,新命旧邦广开学舍海通而浚此权与”。中联为:“命中西於一炉五十载缔造经营蔚成学府,在东南为巨擘千万人灈磨淬厉用扬国光”。横额为:“光与真理”,是学校校训。</p> 华政桥 <p class="ql-block"> 从苏州河匝口算起,华政桥是苏州河上第23座桥,也是苏河上唯一用单位命名的桥。 是连接华东政法大学长宁和普陀南北两校区的专用桥梁,只供人行。华政桥曾被称为学堂桥、校园桥。</p> <p class="ql-block"> 自约大河东校区建造理科楼与体育场后,苏河两岸的师生靠摆渡往来,很不方便。</p> <p class="ql-block">学堂桥</p><p class="ql-block"> 1934年校友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捐助5000美元在苏州河上搭建一座木桥,在怀施堂的北侧架向河东,命名为“学堂桥”。随着苏州河的运输船只荷载增加,学堂桥的桥身太低而影响河内船只正常通航,加之木桥破损不堪,于1967年被拆除,改由渡船来往两岸。</p> <p class="ql-block">校园桥 </p><p class="ql-block"> 1980年,在树人堂北隅即原木桥上游约200米处建造钢筋混凝土人行桥,称为“校园桥”。</p> <p class="ql-block">华政桥</p><p class="ql-block"> 后因钢筋混凝土人行桥太低,不利于船泊来往,2001年拆除改建为钢梁结构新桥,2009年改名为“华政桥”。</p> 帐篷精神 <p class="ql-block">一张老照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草坪上的办公室——五顶帐篷。</span></p> <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华政复校之初,校园里有11个单位。留给华政的办公用房只有259.26平方米,不足原来用房面积的0.6%。面对校舍短缺、资源匮乏的困境,以刘少傥、徐盼秋和曹漫之为首的时任领导,决心让出办公场所,以保障师生教学场地。副院长李润玉利用其在徐州大屯煤矿的关系,向煤矿领导求助,在4号楼前的大草坪上搭起了5顶帐篷,校领导和所有党政工团的工作人员都进入帐篷办公。无论是零下十几度的寒冬还是四十多度的酷暑,坚持在旧帐篷中工作。“一切为了教学第一线”是华政领导班子的一致意见,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艰苦奋斗下,这所学校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塑造了闻名遐迩的“帐篷精神”。</p><p class="ql-block"> 与圣约翰大学留下来的那些典雅、雄伟的大楼相比,帐篷低矮,冬冷夏热。但也因如此,“帐篷精神”成为华政的一大办学特色,成为华政人自豪并奋发向前的一种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华政建校70周年之际,在四号楼前、二次复校搭建帐篷的大草坪上,树立起“帐篷精神”标识和图文,讲述华政先辈在帐篷里创业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帐篷精神”标识 </p> 其他 <p class="ql-block">圣约翰最早的建筑——圣约翰座堂</p><p class="ql-block"> 哥特式,建于1844年,1980年拆除,后建设华政图书馆。图为1890年时的圣约翰座堂。</p> <p class="ql-block">在圣约翰座堂原址上建造的华政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校园里的亭子</p> <p class="ql-block">基石</p> <p class="ql-block">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开创了多个第一。如今华东政法大学又创记录,其长宁校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首个向公众开放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向曾经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如今的华东政法大学致敬!</p> 后记 <p class="ql-block">1)从年初动因走访圣约翰大学旧址到4月实地参观,虽然是粗线条的,还有不少疑惑,但收获满满。遗憾的是不能入内参观体检。</p><p class="ql-block">2)美篇中大部分外景系本人所摄,部分引用了下载的图片,包括所有的内景以及正在修缮的16、17号楼。文中说明係网上下载,仅稍作组织。在此向原作者一并感谢!美篇中定有错误或不当之处。望读者指正。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