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受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教育必须满足一定生产方式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必须满足个体要在一定生产方式的社会下谋生的生产与发展需求。</p><p class="ql-block">2.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两种观点:①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②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就是要根据人身心发展的要求,促进人自由和谐的发展。</p><p class="ql-block">3.发展性教育目的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是“发展性教育”追求的目标。发展性教育认为: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学生的发展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发展性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性教育强调的基本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保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以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p><p class="ql-block">4.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为了把主体性教育目的落实到教育活动过程中去而具体化了的主体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规定,还是一个目标体系系统。一般说来,教育目的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原则性、抽象性和概括性,难以直接测量,这就需要将教育目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教育目标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而提出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应是一套具体可测的目标,这对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评价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创立者布卢姆就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别: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p><p class="ql-block">二、简答题</p><p class="ql-block">1.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答: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教育目的确定以后,教育事业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朝预定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具体而言,教育目的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p><p class="ql-block">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作用 </p><p class="ql-block">①对教育社会性质具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性。 </p><p class="ql-block"> ②对人培养具有定向作用,不仅能避免人的自然盲目的发展,还能对不符合教育目的的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 </p><p class="ql-block"> ③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具有定向作用,它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进行何种取舍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p><p class="ql-block"> ④对教师的教学方向具有定向作用,使教师明白自己所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p><p class="ql-block">(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p><p class="ql-block">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p><p class="ql-block"> ①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p><p class="ql-block"> ②通过确立的标准进行调控,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标准要求,这些标准对实际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教育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本依据。 </p><p class="ql-block">③通过确立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一种教育目的的实现会使它自身衍生出一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目标,正是这样一些目标,铺开了教育目的实现的方向,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p><p class="ql-block"> 总之,教育目的含有各种内在的规定性,对整个教育过程具有很强的调控功能。 </p><p class="ql-block">(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这一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①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教育活动的进行,总是面临多种多样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目的的影响和干扰,如果不坚持用已确立的教育价值观的要求进行衡量评价,就不能意识到教育活动价值的变异,也难以使其得到有力地纠正。 </p><p class="ql-block">②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教育目的的层次目标,一般都是根据具体教育问题提出的,它不仅是可以被具体教育活动可操作可实现的目标,而且是评价具体教育活动效果达成程度的直接依据。只有注意发挥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把握教育活动的进行。</p><p class="ql-block">2.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哪些?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p><p class="ql-block">答:(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 ①德育,主要指向学生传授无产阶级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法纪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中小学阶段的德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p><p class="ql-block"> ②智育,主要指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智育是人类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③体育,主要指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身体是人类自身发展的物质前提,它既是智力活动及一切精神生活的基础,更是体力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青少年有强健的体质和充沛的精力,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p><p class="ql-block"> ④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和谐的发展,它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它可以给学生的思想以影响,帮助提高政治觉悟和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它还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⑤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指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二者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劳动教育中应重视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生产技术教育中应重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p><p class="ql-block">(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这是一个全面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对人才规格需求的教育结构,五个部分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作用为全面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最佳的运行机制。这是因为这五个部分中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而且对其他各育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p><p class="ql-block">①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其他各育则为德育的实施 阶级政治方向,其他各育则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将其寓于各育任务的实施中才有可能。 </p><p class="ql-block">②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成为实施各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p><p class="ql-block"> ③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没有健康的身体保证,任何一育的任务都不可能顺利完成。 </p><p class="ql-block">④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正确的审美观点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又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状况。 </p><p class="ql-block">⑤劳动技术教育更离不开必需的知识基础和技能,离不开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因此,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密切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了统一的整体,从各个方面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