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利城文化资源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上善若水.

<p class="ql-block">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乡土文化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盛世修志、资政育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导向作用,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培育社会主义乡村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乡村文化新辉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p> <p class="ql-block"> (利县古城)</p> <p class="ql-block"> ( 博兴县古代地图)</p> <p class="ql-block"><b>一、挖掘利城遗址古城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b></p><p class="ql-block">利城村原是一座古老的城镇,位于黄河南岸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店子镇东北部,地处博兴、广饶两县交界处。黄河文化、孙武文化和汉孝文化在这里交融。利城北距小清河3公里,西北距博兴县城18公里,东南距广饶县城9公里。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蒙、四川德阳市原人大主任李干的故乡。利城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据考古发现,村东南的利县城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村南50米处的商周文化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村西南150米处的龙山文化堆积带古利城村遗址距今4500年左右,是滨州市发现的最早人类文明遗址。春秋战国时代,齐国在此设立“养马城”,西汉置利县。南北朝东魏时期建造“大寺庙”,唐宋时期达到鼎盛,随着明朝初期外来人口不断迁入,清朝再度辉煌。1644年至1968年,先后成为“利城镇”“利城乡”“博兴五区”“利城公社”驻地。由此可见,利城村自古至今,延续不断,是博兴县境内的重要城镇。</p><p class="ql-block"><b>(一)利城春秋战国齐之养马城</b></p><p class="ql-block">古时,利城地理位置独特,居泰沂山脉冲积平原北部边缘,黄河冲积平原南部,为临淄以北、济水以南的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从空中俯瞰,以利县城遗址为中心方圆5公里范围内,自然地貌明显高出周边,最高点“顶杆子”海拔达到12米,是店子镇制高点。因东有“营子洼”,西有临淄洼泄洪道,南有“马庄天河池”,北依济水河的特殊地理环境,加之土地肥沃,粮丰草盛,在此建城,易守难攻,实为一方的风水宝地。利城南距临淄30公里,北依济水,地理环境优越,齐国在此设立“养马城”成为必然选择。此城地处南山北水之间的平原地带,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济水是古代“四渎”之一,与江、河、淮同等地位。济水这种清澈而独流入海的气质,孕育出岸边利城养马城辉煌的历史与文化。《地理书》曰:“齐郡……济水又东北,迳狼牙固西而东北流也。又东北过利县西。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从周边看古城遗址,地势较高呈台状。东、北边缘明显高于周边,南、西方向略高于平地,北经利城村南至利王村东北部,城周边遗迹轮廓明显。按此推断,养马城东西长约1800米,南北宽1200米,占地面积216万平方米。据东营市考古发现,“西殷古城遗址(利县城古遗址)原为战国时期齐国的养马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殷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在利县县城遗址东南部建村,故名“城里殷”。1980年和1987年曾进行过两次普查,发现城垣大部夷为平地,东南角仅剩残垣一段,高2.5米、长30多米、宽3米,为夯土建造,夯层明显,每层约15厘米,黄褐色土,在城墙废墟中发掘出铜镞、瓦当、盔陶器物残片等。从城墙的结构和采集到的文物标本来推测,利县古城属春秋战国时期所建造”。另据民国七年版《乐安县志》记载,“在西殷村南有一条东西向的古河道和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天河池,俗称饮马池”。“天河池”即现在的店子镇马庄村东的“天鹅湖”,相传天河池北是齐国养马的地方,即利城养马城。城东部“营子”地势低洼,又名“营子洼”,洼内常年积水,周边牧草丰盛,洼边专门设立放马营,有部队守护,即为现在的广饶县营子村,至今还遗留当年饮马用的部分砖制水井。北面依济水而建的“北大营”即现在的北营村附近,也是养马守卫的战略要塞。遥想当年的养马城是何等的繁华强盛,兵强马壮。依稀看到古城风貌,仓廪实,马儿壮,仓库林立,齐国养马城是何等风光。据传说,古城南门外,一条大马道(国道)向南再折向东南直通齐都临淄,马道上经常战马飞奔,训练有素,真是一幅壮观的画卷。当时“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车马的多少标志着国力的强弱。齐国系千乘之国,有威加四海的雄风。马匹数量多,必须选择水草丰茂的天然牧场。利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理想的囤粮、囤马的后勤基地,为齐国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充分条件,养马业在诸侯国中捷足先登,这就为齐国军事装备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自桓公时起,齐国就是各诸侯国中马匹最多的国家。桓公时,一次赠予卫国良马就达300匹,传说主要来自利城养马城。</p><p class="ql-block"><b>(二)利城汉朝设置利县城</b></p><p class="ql-block">西汉置利县,属齐郡,辖区为今博兴东部和广饶西部,晋初废。《汉书•地理志》《后汉书•地理志》均载有“利县”,分别由齐郡、青州乐安国所辖。元代于钦所著《齐乘》载:“乐安西北二十五里汉利县”。据《续山东考古录》载:“利县故城在东南四十里,今利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利县,汉置,晋改曰利益,南朝宋省。故城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四十里,今曰利城镇,遗址尚存。”《齐乘》云:“乐安西北二十五里,汉利县。”清道光二十二年《博兴县志》所述,汉新莽时期博兴境内有博昌、乐安、利治的记载来判断,利县城从西汉新莽置县到晋初废,历经西汉、东汉、三国、晋初四个时期,大约有300多年历史。1981年,在此采集到本瓦、壶、罐、盆等陶器,文化堆积层0.5米左右,均属汉代文化遗存。现在的利县城遗址上面,历经风雨,依然残存有大量汉时期的砖瓦、盔形陶器残片等。2008年2月,村民种树挖出精致的进出古城铜质腰牌一枚。2012年,整理穿越古城而过的广博沟时,出土大量唐宋古钱币,修路时又挖出部分城砖。2016年8月,国家大型南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内蒙古锡盟至江苏泰州线开工建设穿城而过,挖地基时出土唐、宋、元时期的大量古钱币及宋瓷瓮开片,精致美观,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同时也说明唐宋时代的利城兴盛发达。</p> <p class="ql-block">唐宋元古钱币(利县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b>(三)利城村遗址文明而久远</b></p><p class="ql-block">利城村遗址位于利城村西南150米处,包括现在的利城村西南部和利戴村东北部,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24万平方米。1981年,县文物普查时,发现古村地表布满商周和汉代器皿残片,30厘米以下是龙山文化层,并收集到石斧、石凿、石铲等石器和鬶、鼎、鬲、豆、罐、盆等陶器及残片。《博兴文史》载称:“利城故城址地面遍布商、周、汉各代的器皿残片。地面30厘米以下,有厚达1米的龙山文化层。还出土过大量石器、陶器和铜器。”这再次证明,利城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滨州市发现的最早有人居住地之一,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十年来,村民在利城遗址上耕种,不断捡拾到青铜器和黑陶片。利城村西“马蹄窑”遗址属龙山文化系列,自80年代以来文物部门不断发掘出大量文物。其中,黑陶制品精美无比,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制作精美。它薄如蛋壳,坚硬美观,经久耐用,是利城制陶文化的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  杯 龙山文化(利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豆 龙山文化(利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瓦当(利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青铜戈(利城村遗址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b>(四)利城为近代博兴经济文化之重镇</b></p><p class="ql-block">近几百年以来,古镇利城成为博兴县“四大重镇”之一。利城二七大集闻名遐迩,是近现代贸易中心,辐射周边广大地区。利城大街两边曾经青砖碧瓦,店铺林立,旌旗飞扬。客栈、酒楼、茶肆、钱庄、药店、布店琳琅满目,顾客川流不息,熙熙攘攘,是方圆几十里最重要的贸易集散交易中心。传说清末民初时期,想进利城街赶大集进行交易,需头天进城住店,赶一天半宿,然后再住店,第三天才能回家的繁忙景象。利城古镇贸易之繁忙,辐射面之广,繁华程度实属罕见,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利城关帝庙(滨州四大关帝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利城大寺庙)</p> <p class="ql-block">  (利城大寺庙佛像)</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利城钱币)</p> <p class="ql-block">(利城饭庄专门定制的景德镇青花瓷餐具)</p> <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年间李氏家族李秉乾创字号“益丰”、“元丰”,经营酒店、油坊、钱庄,生意兴隆。每到年底,族人分红,李氏家族逐渐形成了户户青砖到顶、粉墙黛瓦的大家风范。李氏后人人才辈出,《博兴县志》载,“李士田,性孝友,工诗文,光绪葵巳与弟义田同举于乡,翌年联捷成进士”。癸巳年(1893)恩科,山东中举五十一人。其中,博兴锦秋书院中举四人,出现利城李士田、李义田一门两兄弟金榜题名的科考盛象。民国时期的李氏进士门外有四旗杆台,面南大门上有悬金大字“进士第”,朝东大门挂大总统提“三族归仁”匾额,中门悬挂“五世同堂”匾。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蒙便是进士之后。李蒙父亲李绪勋,1902年生于利城,青少年时期在利城读书,后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和北平交通大学学习,先后分别任北京铁道学院副教授、兰州铁道学院教授,我国著名铁道专家。李蒙祖父李炎周,教书先生。曾祖父李士田,生于1869年,先后在利城镇、博兴锦秋书院学习,甲午进士,授内阁中书,先后任直隶、涞水、高邑、唐山、卢龙等知县。精通日语,著作有《东游日记》。告老还乡后,于1931年在利城去世,享年62岁,成为李氏家族后人学习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  李蒙(中)与父母合影</p> <p class="ql-block"> ( 李蒙夫妇)</p> <p class="ql-block">  (李蒙与利城族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利城小学原校门)</p> <p class="ql-block"><b>二、挖掘利城革命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b></p><p class="ql-block">利城小学,坐落于博兴县店子镇利城村,即原博兴县立第五小学,曾用名利城高小,利城完小,博兴五中。红色五小是博兴县“第一个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博兴支部”、博兴县“第一个区级抗日民主政府——博兴五区抗日民主政府”、博兴县“第一支抗日队伍——五区人民抗日自卫团”诞生地,是我县早期革命摇篮之一。</p> <p class="ql-block"><b>(一)县立五小创建及党的早期革命活动</b></p><p class="ql-block">1931年,中共博兴特别支部秘密建立。次年,第一届中共博兴县委诞生。党组织为了积蓄力量,培养骨干,发展壮大,借国民党兴办教育之机,积极倡办各类学校。共产党员刘顺元、王博昌等人,利用他们在国民党县党部的合法身份,先后秘密派遣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到县立五小任职或兼课,在学生中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至1933年在利城村东完成县立第五小学建设,戴秀楠等人参与学校建设。校舍是利用原村东关帝庙院落改建成教师办公室(学校西南角处),新建6间大南屋做学生教室,后又发动村民出义务工拉土填平北部低洼地带,形成南北长50米,东西宽45米,占地面积2250平方米的校园。后又新建北屋、东屋教室和西式学校大门一座作为办学基本条件,于1934年2月首任校长王保泰招收一级学生126人。学校大门坐北面南,两边门垛高大,大门上面为三角形尖顶西洋建筑,上刻五角星,下书利城小学,引人注目,雄伟壮观,让人难以忘怀。据博兴县志记载,民国24年(1935年),全县有博兴、东鲁、纯化、史口、利城5处县立高级小学。利城小学即当时的县立第五小学,设有六个年级,其中一至四年级为初小阶段,设有国语、算术、社会(公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自然园艺)、公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八门学科(民国25年社会、自然并为常识课,一、二年级音乐、体育并为唱游课,四年级起加珠算)。五、六年级为高小阶段,开设课程有国语、算术、公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园艺、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11门学科。1934年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高星华、相玮、张德卿、刘鸣泉等先后来到五小,在傅敦吾的领导下,使五小成为师生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共产主义和培育革命青少年的摇篮。《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校歌,校园里大唱革命歌声,同学们的革命热情高涨,学生运动蓬勃兴起,学校先后走出了一大批优秀革命青年。三、四十年代的五小教育史也是博兴五区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济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傅敦吾)</p> <p class="ql-block">1934年训育主任、中共党员傅敦吾秘密建立起党团组织,以学校为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共产党的正确主张。1936年,傅敦吾在县立第五小学发展王玉书、李云清、杨永临等为“民先”队员,成立博兴县“第一个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博兴支部”,王玉书任书记。在张德卿、傅敦吾、蔡恩溥等的领导下宣传抗日。“七·七”事变后,发起支援宋哲元抗日募捐活动。1938年初,以“民先”为核心成立抗日救国同学会,深入乡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部分学员在第五小学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利城小学从建校至上世纪末,历任校长有王保泰(1934.02~1937.07)、高景文(1937.08~1938)、王晓黎(1938~1942)、魏绍孔(1942~1943)、赵博民(1943~1951.08)、刘景房(1951~1954)、刘忠泉(1954~1959)、王淑静(女)(1959~1961)、李荣恩(1961~1963)、刘忠泉(1963~1967)、李光勋(1967~1972)、殷英博(1972~1975)、许炳成(1975--1976)、王世安(1976—1978)、王永胜(1978—1984)、张其明(1984~1988)、孙志康(1988~1997)。五小的早期革命活动,是激励五区人民参加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在五小战斗和学习过的有张德卿、相炜、付敦吾、王涛清、蔡恩溥、高星华、李干、王玉书、刘鸣泉、刘瑛、孙振衡等为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干部群体。</p> <p class="ql-block">  (坚定的革命者——李干)</p> <p class="ql-block"><b>(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b></p><p class="ql-block">李干,利城村人,1937年3月入党。他参加革命的时间可追溯到学生时代。他9岁左右,从利李私塾进入到了利城的“洋学堂”五小学习,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和抗日活动,是当年利城五小的积极分子。学习不到一年时间退学,之后辗转广饶、博兴、济南求学。1935年在博兴讲习所学习期间,在“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下,参加了学生救国会,并回五小开展抗日救国宣传长达两个月之久。他济南师范毕业后,于1937年11月左右,党组织派李干和张文韬、韩洪甫3人回到了博兴,建立了敌后抗日政权,李干任教育科长和宣传部长。1938年2月5日,中共博兴县委在利城李干家菜园子秘密召开重要会议,组建了以王博昌、张文韬、相炜、李干等为首的中共博兴县委。根据省委指示,联合进步人士陈竹村,成立五区抗日人民自卫团,后又改编为博兴县抗日人民志愿军,逐步建立起利城、大吾萧、大吾王、梨园、利蔡、利戴、般若“一枪打透的五区红色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1938年底,日本鬼子占领广饶县城,距离利城仅9公里路,一直作为县委办公地的李干家自然成为重点盯防对象。由于大汉奸张登子的出卖,李干不得不秘密在家乡及五小开展革命工作。1939年春,日伪军偷袭我村,杀害村民8人,烧毁民房数十间,制造了震惊博兴的“利城惨案”。在这种的白色恐怖下,李干等共产党员以及县委的生存异常艰难,“那时候没有经费,所有县委会议只有在我们家开”。相对于其他人,李干家稍微富裕一点,家门口种着菠菜、枣树的菜园子,就成为县委的“办公室”。李干为开展革命工作,大哥被活埋、父亲被鬼子用刺刀杀害。抗战胜利后,李干先后担任苍南专区财委书记兼税务局局长、副专员以及专员。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一重任机件副厂长,后任第二重型机器厂厂长,四川省德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p> <p class="ql-block"><b>五小早期革命领导人——傅敦吾</b></p> <p class="ql-block">傅敦吾(1913~1978),博兴县傅家桥人。 1931年,在济南正谊中学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兴县早期党员。1933年春,经中共党组织同意并经王博昌介绍,傅敦吾派往博兴县县立第五小学任教。他一边工作,一边试图恢复博兴党组织。不久,他便与中共地下党员李景房联系,秘密研究恢复共产党在博兴的组织问题,后因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李景房去天津避难,但他仍坚持在五小工作。利用课堂向学生讲授和介绍进步书籍,自编讲义,传播马列主义理论和革命思想,领导学生开展了反对国民党派到五小校长的斗争。之后,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张德卿、高星华、相炜、王涛、刘鸣泉等纷纷来到五小工作。1936年,在傅敦吾的领导下,成立了博兴第一个“民先”支部,他与其它教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分别向学生推荐进步书籍、教唱革命歌曲、讲解中国革命史等,带领学生到农村集镇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为前线抗日将士募捐。在傅敦吾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博兴县五小的青少年学生普遍接受了革命的启蒙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博兴五小的一大批进步学生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1937年春,负责筹建鲁东工委的鹿省三来到五小找到傅敦吾,为傅敦吾和蔡恩溥恢复组织关系。11月,张文通再次来到五小,向傅敦吾、蔡恩溥、王博昌传达了中共中央北方局太原会议精神,并责成他们着手恢复博兴党组织,创建抗日武装。随后,中共博兴县整理委员会成立,蔡恩溥任主任委员,傅敦吾为领导成员之一。1938年春,傅敦吾与陈竹村、王杰三、张文韬、蔡恩博等中共党员根据上级组织指示,成立了“中共博兴县工作委员会”,傅敦吾任宣传委员,并建立了博兴抗日武装——博兴人民志愿军,8月起编入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八支队特务二大队,任政治委员,后调任中共广饶县委书记。1962年8月,任济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1965年2月,离职休养。</p> <p class="ql-block">先后从利城小学走出的革命干部还有李嵘、肖津亭、孙振恒、戴春时、张万杰、王仲华、王怀荣、郭景涛、崔兰亭、肖均、肖树范、许宗祥、许宗财、孙学义、孙保昌、王玉梓、李敬武、李爱荣、曹子敏、张福生、张树奎、张兆荣、张守业、曹同禄、马义武、李光勋、李振兴、李梅生、李舫、程祥华等一批党员干部。红色五小有着光辉的革命斗争历史。文武英才,枚不胜举,涌现出一批在博兴乃至滨州都颇具影响的党史人物,孕育出“博兴县第二个农村党支部利蔡村”。一批革命志士从这里奔向全国各地,抛头颅、洒热血,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第一任铁道游击队政委——王玉书</b></p> <p class="ql-block">王玉书(1920.7~1987),县立五小学生,山东博兴利城村人。193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后,任中共博兴县利城五区区委书记。同年8月至1939年,任八路山东纵队支队连指导员、营教育干事、中共山东分局青委会干事。1939年至1949年,历任中共湖西区委青委副书记、铁道游击队第一任政委(时称指导员,后为政委)、中共金乡县委宣传部部长、湖西军分区政治部宣教科科长兼联络科科长。1948年随刘邓大军南下,即加入第二野战军。1949年3月,任赣东北军区浮梁军分区政治部宣教科科长兼联络科科长。同年9月参加西进支队。11月,进军贵州,任贵州省联运公司经理、贵州省运输局党委书记兼局长、贵州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兼副厅长。1982年至1987年,任贵州省政治学校校长、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主持工作)、贵州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贵州省社会主义大学党委书记。1987年离休,国家正厅级干部。</p> <p class="ql-block"> <b>共和国少将——相炜</b></p> <p class="ql-block">相炜(1917.7~1993.9)。祖籍山东沂水县,1917年7月生于辽宁省营口市的一个工人家庭。1932年,博兴“八四暴动”失败后,后备县委书记王博昌隐居到潍县。经王绍堂介绍,相炜与王博昌相识。1934年开始,王博昌不断向相炜传授革命进步思想。在王博昌的启发教育下,相炜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要走革命之路。1935年夏秋,相炜经王绍堂介绍到博兴县立第一小学任教员,参与革命活动,开启了他在博兴县的革命生涯。1936年,相炜转到县立第五高级小学任教,同傅敦吾、王德卿等一起开展革命工作。1937年12月,由王博昌、蔡恩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临时工委的工作。博兴党组织恢复活动后,开始重视创建抗日武装。以社会基础较好的五区为基地,提出“组织民枪、实行自卫”的口号。1938年3月,博兴党组织对以陈竹村为首组织的五区抗日人民自卫团进行改编,成立了博兴人民志愿军,控制了一、三、五区和县保安队。1938年6月,中共博兴县委正式恢复成立,王博昌任县委书记,相炜任军事部长。9月,王博昌率领抗日人民志愿军开往临淄,加入八支队,后编入八路军序列。1939年10月,调任广饶县委书记,11月,清河地委又将其调回博兴县任县委书记。上任之初,他便在五区利蔡村主持召开由全县党的活动分子大会,这是自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全县性会议,标志着博兴县党的活动又重新走向高潮。1936年至1939年期间,相炜一直坚持在五小教书和开展革命活动。1941年后,历任清河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兼秘书长、中共清东地委副书记、渤海军区政治部敌工科科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十九旅政治部主任、警卫团政治委员、第六纵队十七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一二八师副政治委员。他率部参加了保卫平泉,攻打吉林、四平等战斗和辽沈、平津(中共天津工作委员会书记)、广州、海南等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相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55年9月,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  <b>智取鬼子炮楼——王金声</b></p> <p class="ql-block">王金声,利城五小学生,1928年,生于博兴县利城村。1941年任县大队中队指导员。1943年,任清中军分区独立团一连指导员,参加并指挥攻打利城汉奸楼子。利城镇是国民党原五区区公所所在地,有驻兵守护。抗战时期,日伪军云集,你来我往。日军实行蚕食政策后,在利城镇东南500米处设立据点,驻有伪军一个中队。1943年夏季,我清中军分区一连和五连在连续拔出魏家庄子、小张、王家营子、兴和许、兴福、沙旺六个据点后,一连乘胜北上,直指利城据点,8月28日黄昏到达利城西门里集合待命。王金声找到敌工干事张寿堂(张守堂),又到村公所联系村长张立本,同孙干卿参谋长、连长张高庆、副连长马筠贞、副指导员张庆云等人研究了具体打法。由张寿堂、张立本负责联系两名伪军内线,里应外合,准备强攻。出村300米处,部队从西北和西面展开并发起总攻。双方机枪对射一小时后静下来。天快半夜时,又发起第二次攻击,同时,大声喊话,做政治攻势。不一会儿听到两声枪响,原来是两个内应把伪军队长和他小舅子打死了,然后放下吊桥后,大喊“快来啊”。独立团的战士奋不顾身冲了进去,炸毁了敌炮楼,遣散伪军俘虏,拔除了利城汉奸据点。1947年,王金声随华野十纵参加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1948年,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4月,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7月,进军福建,参加福州战役。后任28军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闽北指挥部炮兵室主任。1958年8月,参加莲河炮群17个炮兵营炮击金门战役。副军级国家干部。</p> <p class="ql-block">  <b>营教导员——王怀荣</b></p> <p class="ql-block">王怀荣,博兴县利城村人,博兴五小学生,早期革命干部。随部队南下时,任营教导员。参加上海战役后,留守上海市。任上海市芦湾区人事科科长。</p> <p class="ql-block">  <b>共和国上校——王涛清</b></p> <p class="ql-block">王涛清(1915~1983),原名王维荣,又名陶卿,参军后改名王涛清,博兴县城东街道堤上村人。1935年初,经张德卿介绍到博兴县第五高级小学任教。同时任教的还有刘鸣泉、傅敦吾等中共党员。县第五高级小学成为博兴县中共党员和进步知识青年的聚集地。五小任教期间常与中共党员蔡恩溥参加革命活动。1937年10月,经张德卿、刘惠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参谋。1946年,任东北军骑兵团参谋长。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志愿军第四汽车团团长、政委,1951年底回国。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7年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p> <p class="ql-block"><b>中央军委机要学校政委——肖均</b></p> <p class="ql-block">肖萌栋,又名肖均,1918年生于博兴县利城五区大肖村,县立五小学生。开国少将,中央军委机要学校政委。1938年在利蔡村恢复建立了中共五区区委后,蔡恩溥和李干等同志领导各村开展建党和建立抗日群众团体工作。这时,在大吾乡(大肖、大王、大杨),肖萌栋(肖均)、杨永林等几个党员对群众做宣传工作,在群众中,特别是青年中,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为该乡的建党奠定了思想基础。1938年,在五区组建了博兴县青年抗日志愿军,时年冬天,在各村秘密建立了农救会、青救会。期间,肖均做了大量革命工作。1939年在沂蒙山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随军南下。</p> <p class="ql-block"><b>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崔渔湘</b></p> <p class="ql-block">崔渔湘(1921~2006.5),又名郭景涛,博兴县利城五区利蔡村,五小学生,我县早期革命干部。1940年10月,中共清河区党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纯化镇召开,中共博兴县委负责人相炜、吴智铭、郭景涛参加了会议。1942年7月,恢复博兴县委。吴智铭任县委书记,王经楼任组织部长,郭景涛任宣传部长。郭景涛抗战后期调离博兴,转战于齐鲁各地。建国后调往北京工作,先后就职于中央马列主义学院、中央党校、中央宣传部。他潜心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从事理论著述和研讨,在《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多篇有份量的文章,是当时一位优秀的理论家。1977年,任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离休前任南京市政府顾问之职。</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劳动局副局长——张德清)</p> <p class="ql-block">  (国务院参事——高星华)</p> <p class="ql-block"><b>利城五区早期领导人——戴春时</b></p> <p class="ql-block">戴春时(1913~1996.8),又名戴奎,博兴县利城五区利戴村人,曾在博山颜山中学高小学习。1932年,他参加博兴“八四”暴动,暴动失败后,在利城五小学习和工作。1935年6月,加入共产党。1937年,领导五区党的工作。1938年在沂蒙山区工作,任鲁中南行署秘书长、鲁中南军区武装部部长。在莱芜战役中,其爱人牺牲。随大军南下后,转入地方工作,任浙江省平湖县委书记。1951年,调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工作,先后任建筑部北京设计院院长、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院长、党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淄博市政府农委副主任——崔兰亭。五小学生,刘瑛介绍入党。)</p> <p class="ql-block"> (济南市副市长——刘瑛,三次考入五小。)</p> <p class="ql-block"><b>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旅营教导员———孙振衡</b></p> <p class="ql-block">孙振衡,男,汉族,生于1922年1月,山东博兴县利城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经滕代远同志介绍在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孙振衡出身于封建家庭,祖父为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孙武先生,对妇科病有精深研究,被大家尊称为“孙大善人”。少年时期在利街读私塾,后进入县立五小学习。在傅敦吾、蔡恩溥、相玮等人的先进思想熏陶下,逐渐树立了革命理想,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孙振衡担任博兴县各界救国运动委员会交通员,之后参加八路军,活动于博兴周边,打鬼子、灭土匪、惩治恶霸,他是五区“一枪打透的红色根据地”重要创建者之一; 1941年5月12日,在博兴县城茶馆获取情报,日军将调集驻潍县重兵,围剿在兴福镇王桥村修整的八路军教导营加强连一部。他当即赶往王桥,通知驻守部队提前布防。夜深独自摸进敌人内部缴获战马一匹,凌晨带领部分人员成功突围,至兴和秦村修整后撤回小清河以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后转战临沂山区,11月随抗大一分校及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八路军一一五师机关各一部共计5000多人,在大青山地区遭日军“扫荡”部队合围,将受伤的谷牧背出包围圈。担任一一五师连指导员期间,参与1942年护送刘少奇同志自鲁南回延安行动,后升任教导旅营教导员、中共山东分局警卫连文书、文化教员、山东一百一十五师卫队连指导员、临沂郯城县工商局会计、胶县工商局会计、副股长、灵山卫海关事务所所长、高青县、桓合县工商事务所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工商部青州纵队分队长;解放战争时编入华东野战军序列任副团长,警卫员张志英(转业后担任泰安农学院院长)、孙林森(营长)。1949年随华东野战军攻占上海时为负伤的陈毅司令员献血。解放军接管上海后,担任上海市海关学校第一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后历任上海市日用品公司总务科科长、华东百货公司推销室主任、中国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保卫科科长、上海对外贸易管理局总务科科长、秘书科科长、中国食品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人保科科长;1958年1月起,先后任杨浦区废品公司、五角场综合贸易公司经理、杨浦区委副食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长白豆制品厂厂长、党支部书记等职。1981年1月经中共杨浦区委组织部批准为离休干部,1983年9月享受处级待遇。孙振衡一生戎马生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小战斗百余次,多次立功,直至2009年10月逝世时,留在脑部、腿部的三块弹片仍未取出,他将一生奉献给了崇高的革命事业。</p> <p class="ql-block">(博兴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开创者之一,四十年代末利城小学校长——赵博民)</p> <p class="ql-block"><b>博兴县第一个区级抗日民主政府——利城五区区长蔡恩溥</b></p> <p class="ql-block">蔡恩溥(1910.9~1996.9),博兴县利城五区利蔡村人,曾任利城五区区长,秘密参与五小革命活动。1931年,在博兴师范讲习所学习。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任博兴县第二个农村党支部——利蔡村党支部书记,8月参加“八四”武装暴动。1933年11月,在北京与马千里一起参加国民革命军。1935年回利蔡小学教书。1937年12月同王博昌一起介绍相炜加入共产党。12月任中共博兴县整理委员会主任。1938年6月,任中共博兴县委副书记。1940年4月,博兴县第一个区级抗日民主政府——五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蔡恩溥当选为区长兼各救会主任。建国后历任贵州省建安公司党委书记、贵州省煤矿学校校长。1978年4月,离职后回博兴干休所休养。</p> <p class="ql-block"><b>山东省劳动厅副厅长——张万杰</b></p> <p class="ql-block">张万杰(1913.1~1995.7),原名张炳训,字子谦,博兴县店子镇利城村人。1940年7月,经蔡恩溥推荐,张万杰成为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粮食科的办事员,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革命者,同年10月任民主政府粮秣股科长。1942年3月,经高星华、鲁治平介绍,张万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3月,任渤海行署秘书处总务科副科长。1948年,张万杰调任渤海行署财政处任供应科长。1950年,任山东省劳动局工资科科长。1952年,任省财经委员会工业处副处长。1954年,任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劳动工资干部培养计划处副处长,1955年10月提为处长。1959年3月,任山东省劳动厅副厅长。1965年8月,任山东省劳动局党组成员、副局长。1982年12月经组织批准,张万杰离职休养。</p> <p class="ql-block"> (利城五区区委书记——王仲华)</p> <p class="ql-block">  <b>南下革命老干部——李荣</b></p> <p class="ql-block">李荣,女,汉族,1925年11月出生,博兴利城人。1941年在清河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师范学习,同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任教,从事民运工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支部书记。1949年春天同博兴123名干部南下上海,<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0年离休。</span>爱人延宁,1938年入党,任博兴五区各救会主任,1944年春被汉奸周胜芳杀害,一同牺牲的还有八路军团参谋朱少华和一名战士。</p> <p class="ql-block"><b>  孟良崮战役英雄——李云清</b></p> <p class="ql-block">李云清,生于1922年,汉族,中共党员,博兴五区利城镇利李人。1933年,在县立五小学习。1938年,李云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跟随傅敦吾老师转战山东各地抗日战场,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7年8月,在解放战争鲁南孟良崮战役中英勇牺牲,时年24周岁。195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颁发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1961年11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颁发,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名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书。</p> <p class="ql-block">(张洪仁同志1951年利城小学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  <b>博兴</b> “<b>八四”农民暴动在利城</b></p><p class="ql-block">1932年3月,中共博兴县县委成立。同年7月,全县已经建立了27个党支部,69个党小组,拥有中共党员207人。随着革命形式的发展,省委决定在博兴一带发动武装暴动。8月4日,博兴八四农民暴动爆发了(五区西郑村、利蔡村组织革命群众30多人参与)。马千里率领四区起义军取得农民武装暴动胜利后,打出“鲁东革命军第一支队旗号”。8月6日,暴动队伍开往利城一带。到达利城后,郑志祥、张次钦、蔡恩溥、郝子乔等人组织起50多名进步群众,同起义军一起缴获了利城“联庄会”20多支枪,捣毁了区公所,召开了群众大会,焚烧了李、程两家地主的地契文书,开仓放粮分给穷苦百姓。之后到达大刘村一带与高渡起义军会合。8月7日,队伍到达董官。之后,开往东南辛广公路,截击汽车一辆。当队伍进入临淄时,上级得到国民党围剿的消息,当即宣布队伍就地解散。到8月中旬,三、四、五、六区,14个村庄,建立起700多人的革命大军,县委将队伍整编为一个大队,马千里被任命为大队长。从此,五区农民革命热情高涨,为后来红色五区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利城成为“八四”暴动的策源地之一,载入博兴革命史册。</p> <p class="ql-block">(“八四”农民暴动的军事领导人——马千里)</p> <p class="ql-block">  <b>从农救会长到四兄弟参军</b></p><p class="ql-block">据县志记载,1929年博兴县农民协会建立,并在利城镇成立区农会。后来,利城村许相臣受利城五小傅敦吾、蔡恩溥、相玮、张德卿等共产党人的影响担任了利城村农救会长。1938年至1944年期间,许相臣先后动员儿子许宗田、许宗祥、侄子徐宗财、许宗孔兄弟四人参加八路军和县大队,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许宗田(1907~1943),1938年参加工作,隶属博兴县独立营三连战士,1943年在毛河桥战役中光荣牺牲。许宗孔(1925~1948),隶属四野七纵十九师,1948年在辽沈战役四平街战斗中英勇牺牲。许宗祥(1922~1984),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隶属渤海老七师战士。1945年10月,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等率山东第七师经山海关挺进东北,后被编为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第六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一二八师。1946年4月参加了辽沈战役,他在四平战役中英勇顽强,带领战士四出四进战场,以“英勇善战、能打善攻”成为传奇人物。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天津解放后,又作为东北野战军的先头部队率先南下,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海南岛战役。1951年参加广西剿匪,后转业到广西桂县任林业局长。许宗财,参军后历经多次战斗。1948年9月参加济南战役。解放后,任济南军区通信团领导。利城许氏父子五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积极相应党的号召,兄弟踊跃参军,报效国家,在当地传为佳话。许氏父子是利城人的骄傲,是博兴县送子参军光荣的模范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时期,五区儿女不怕牺牲,先后有236名革命战士英勇牺牲。利城村老党员许相臣、张维州、张洪恩、李富山(1940年入党)、王玉池、左凤林(1940年入党)、马世忠、郭大顺、张贵芳、李树芳(淮海战役支前民工担架队队长)等人积极动员进步青年参军保国。抗美援朝参战老革命有孙学文(三等功)、周金铭(三等功2次)、张中庆、孙希华、张希周、张浩信、王竹铭、薛振声、孙希圣、张飞元、张永利(功臣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抗美援朝庆功大会)、张炳祥、张德友、李廷杰、张书章、张青年等人。战争年代,利城籍牺牲的革命烈士还有张顺、左梅庄(营长)、左竹庄(队长)、卞凤亭、孙宝禄、张镇梅(朝鲜)、孙宝华、孙聖林、张洪信(副连长)、张蒙信(连长)、张培桥等英雄人物。每一个鲜活生命的壮美陨落,都幻化成永恒的精神榜样,体现出他们不朽、壮烈的民族情怀。他们是我县革命事业的开拓者,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业绩是博兴大地上矗立的一座无形丰碑,是不能忘却的博兴红色记忆,是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好教材。这段红色印记,让后来者胸中升华敬仰,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 (张新昌醋厂)</p> <p class="ql-block">(滨州名吃芝麻酥糖拜师于利城)</p> <p class="ql-block"><b>三、强镇筑基与利城文化开发利用</b></p><p class="ql-block">利城遗址文化、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县镇两级政府和党建部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店子镇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利城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十四五”规划期间,结合博兴县党史建设和文旅事业发展,结合店子镇和利城村总体发展规划,先后两次聘请专家召开利城文化专题研讨会。如今,利城遗址文化、红色文化开发项目已列入博兴县文旅发展规划。博兴县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店子镇利城遗址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经博发[2022]78号文件批准建设。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19.5亩,总建筑面积9804平方米,一期投资200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利城遗址展览馆、李士田故居、入口牌坊、道路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店子二小红色文化展览馆、店子二小基础设施改造等。目前,博兴县千乘文旅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已完成规划、设计、招标和投标工作,项目施工正在积极推进中。利城文化建设项目,在县镇党委、政府和文旅部门的领导下,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打造利城社区文化特色小镇。引水入村,恢复大寺湾水系,开辟水上公园。让古建筑与现代民居交相辉映;让文化园区、非遗园区(益恒酒坊、三星堂酒坊、程家复兴粉坊、马家染坊、成丰裕酒坊、孙记饭庄、保善堂油坊、协和糖坊。十大名吃:利城香油、米醋、地瓜粉皮、芝麻烧饼、芝麻酥糖、马家旋饼、周际可油粉、孙家烧鸡、张氏糕点、牛黄狗肉。手工制造:左氏铁匠、王金钊锡胡、协和恒蜡烛干湾子、泉祥号茶叶、布艺)、经济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点缀其间;让人们在领略乡村自然之美中感受乡村文明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建立以利城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庄的社区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未来一副美丽现代乡村画卷将徐徐展开,在这片神奇的大地上,勤劳淳朴、与时俱进的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踔厉奋发,继往开来,助力文明乡村建设,创造更加灿烂、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06。</p><p class="ql-block">《博兴党史人物传》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06。</p><p class="ql-block">《博兴县志》,齐鲁书社出版社,1993.11。</p><p class="ql-block">《博兴县教育志》,方志出版社,2018.12</p> <p class="ql-block"><b>作者:</b>孙志康,山东博兴利城村人,高级教师,博兴县教育和体育局责任督学、博兴县党史地情专家库专家。</p><p class="ql-block"><b>顾问:</b>曹子敏、李 舫、李广英</p><p class="ql-block"> 曹同禄、李猷臣、萧树芳</p><p class="ql-block"> 马玉林、李玉銮、周顺海</p><p class="ql-block"> 张书田、孙友江、孙东海</p><p class="ql-block"> 张永刚、马建军、李占春</p><p class="ql-block"> 李光梅、许浩武、张晓田</p><p class="ql-block"><b>编审:</b>张 强</p> <p class="ql-block"><b>专家点评:</b></p><p class="ql-block">舒立臣(博兴县博物馆原馆长):</p><p class="ql-block">博兴县历史悠久,单是文章中所说的利城周边几十里的范围内,就遍布着二十多处史前古文化遗址。如文章插图中的三个磨光黑陶杯(也称蛋壳陶),就是在利城遗址西侧(也可以称为利城遗址,因为相距几十米远)的利戴村后边出土的,是典型的龙山文化器物。那是2002年12月份,利戴村民挖蔬菜大棚,发现了多处灰坑。有群众把信息报到县博物馆后,我一个小时之内就带人赶到了现场,发现遗址破坏严重,并且已经无法保护。在强行保护现场的同时,马上用手机向市、省文物处报告,建议抢救性发掘。巧的是省考古队正在博兴探查蒲古城遗址,我向省考古队的魏程敏队长求援。省考古队魏队长一个小时后就带了有着四十多年考古发掘经验的“大崔”老师赶往现场,并着手发掘。在一个窖穴内发掘出大量文物,图中的三个黑陶杯就是其中的三件。最可贵的是有两个还是完整的,这在山东省出土的龙山文化黑陶器物中都是很少见的。同一窖穴内还出土了两个完整的红陶簋,还有一个山东难得一见的红陶盉,这几件器物都是珍贵的国宝级文物。文章中所说的利城遗址,地表遍布汉代器物残件,耕土层下就是龙山文化层,只是因故没有进行考古发掘。如果进行考古发掘,很可能会有重大发现,因为在利城遗址东侧(广饶县殷家村)就发现了大汶口文化器物。文章中的历史详实,史料全面,是一篇史料价值重于文学价值的好文章,建议作者把稿件交给县政协文史委,因为这是一篇很好的文史资料。拙见,仅作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