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廊桥遗梦》讲述了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里遇到了《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在经历了短暂的浪漫缠绵后,弗朗西斯卡因不愿舍弃家庭而与罗伯特·金凯痛苦地分手。但是对金凯的爱恋却萦绕了弗朗西斯卡的后半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扩展资料</b></p><p class="ql-block">《廊桥遗梦》是美国现代作家詹姆斯·沃勒的首部小说,它不仅以简约而婉转的故事情节以作者出入场的方式诉说人性、自由、道德、家庭与责任等主题。而且还通过主人公会凯的镜头折射出丰厚的哲学底蕴。金凯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体现了对人本身存在的困惑和思考。映射了沃勒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廊桥遗梦》这部小说里,金凯是个艺术家,主要从事摄影艺术的创造活动,他用丰富的想象力,通过镜头透视世界,感悟人的存在。他的艺术生涯与他两次入伍紧密联系。第一次为了糊口和养活母亲,在军队里呆了四年,而这四年改变了他的一生。给战地记者作助手使摄影成为他此后谋生的职业,摄影艺术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次,他被征召入伍,操持相机,成为去记录战争中的人———个个为他存在的自我。</p><p class="ql-block">人在战争中只会被逼到两种现实:生或死。真实记录了恐惧,这因为害怕死亡而书写在身体上的为我性存在的恐惧。在金凯看来,人的存在只是在路上,在从生到死的路上,战争平面化的艺术一同虚无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廊桥遗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廊桥之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遗失的旧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遗留的深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0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开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都是美好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释迦牟尼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这八苦中,求不得,放不下是罗伯特最真实的写照。他爱上一个不该爱的女人——弗朗西斯卡,注定孤独半生。故事的开始,就像一次事故,往往是无法预料的。你只能接受它的发生。在没有遇到罗伯特之前,弗朗西斯卡是一个围着老公孩子整日操劳的主妇。丈夫理查德是依阿华州一个农场场主,儿子迈克17岁,女儿卡洛琳16岁。一日,丈夫要带两个孩子去看公牛展,需要四天。而弗朗西斯卡却不想去,只好一个人留在家里。她为自己制作了一杯冰茶,坐在院子里的秋千上,打发无聊的一天。罗伯特的皮卡从门前经过,要去往罗斯曼桥,迷路了,他向弗朗西斯卡问路。而弗朗西斯卡解释了半天,也没有说清楚,最后脱口而出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领你去。”他们的缘分冥冥之中已经注定。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那个对的人,注定是一场修行。当她对婚姻感到沉闷时,被日复一日的琐碎填满,埋葬了年轻时的热望。找不到自我,看不见希望的时候,上天为她送来了罗伯特。罗伯特来自华盛顿州,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他来这里是为了拍摄第六座廊桥——罗斯曼桥。弗朗西斯卡的故乡在意大利东部一个小镇上,巧合的是,摄影师去过那里。一次他在去希腊时路过小镇,被那里优美的景色迷住,就中途下了车。弗朗西斯卡惊讶道:“你因为景色迷人就下了车?”罗伯特说:“是,没错。”弗朗西斯卡诧异的看着这个不羁的男人,就像一头非洲狮子一样拥有野性。他的随性和洒脱是弗朗西斯卡向往的生活,但这些现在离她太过遥远。到罗斯曼桥之后,罗伯特忙着找角度,架摄影机。弗朗西斯卡在廊桥上转悠,她通过桥上的孔洞,偷看罗伯特。罗伯特正好一转身,便看到了她,她有点慌乱,但很快就平静下来了。在她转回来时,看到罗伯特摘了一束花送给她,是为了表示带他来廊桥的谢意。她随口便开玩笑说:“这花有毒。”罗伯特惊的丢掉了手中的花,逗的弗朗西斯卡笑弯了腰。同时也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啊!花有毒,是爱情种的蛊。爱情就是一杯毒酒,虽然不会让你马上死去,但会折磨你一生,得不到放不下的痛苦,就像蛊虫啃食着相爱而不能在一起的两个人的灵魂。让你痛不欲生,直至生命的尽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0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这种感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辈子只可能有一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们回来时,弗朗西斯卡邀罗伯特在家里喝杯冰茶,他爽快答应了,两人喝茶聊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饭时间,弗朗西斯卡意犹未尽,又邀罗伯特一起共进了晚餐,他们一整天都聊的很开心。罗伯特愿意听弗朗西斯卡说她的过往,她现在的生活。他能听出她的欲言又止,也能听出她的不甘和无奈。罗伯特给她读了他曾在旅途中写的小诗:“曾经的梦,都是美梦,虽未成真,但庆幸我曾拥有过。”这首小诗读到弗朗西斯卡的心里去了,知识渊博有远见,还很浪漫,注定要开始一段不同凡响的感情纠葛。说到动情处,罗伯特说:“总之,我认为我了解你的所有感受。”每个孤独的旅人,都想要一个愿意听他们说一些废话的人,但现实中谁又是愿意倾听,谁又能听的懂呢?无疑,弗朗西斯卡是幸运的,她在这一世遇到了那个懂她,了解她,和她思想在一个层面,灵魂相似的罗伯特。他们是在走过奈何桥时,没有喝那碗孟婆汤的一对恋人。这一世都很快找到对方,续了一世情缘。虽然只有短短四天,但却是有的人一生都触碰不到的真情实感。爱一个人,身体最诚实。每一次的触碰,和心灵的悸动都是不可否认的。周国平老师曾说过:“世间最动人的爱,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在最后那一晚,罗伯特要弗朗西斯卡跟他走,可弗朗西斯卡选择留下,她不知道如果她走了,理查德和两个孩子要背负多少流言蜚语,也担心没有她照顾的日子他们怎么生活。要是自私的为了爱而奋不顾身跟着罗伯特离去,内心也会一直受折磨,后半生也不会好过。为了老公和两个孩子,她拒绝了罗伯特。罗伯特默默离开时说:“我还想说一句,以前没说过的,要知道这种感情一辈子只可能有一次”。转身离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03</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爱而不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才是人生的常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人说,外国人的脑回路就是这么新奇,总是能把不伦之恋和婚外情写的那么荡气回肠、可歌可泣。但我认为,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批判她的道德沦丧,从动物界的特质来说,两性之间是存在天然吸引力的。人类比其它动物稍微高一点的智商就是克制。而克制是痛苦的根源。我们都是凡人,活着就是为了体验生活,体验生老病死,爱恨情仇,而非来做一个六根清净的圣人。你不能要求他和神一样清醒理智的存在。在长期沉闷的婚姻里,疲惫不堪的重复着昨天,没有激情,没有希望。有时候也是很无奈的。是罗伯特的浪漫和有趣,引渡并激活了弗朗西斯卡内心不甘的梦想,让她发现了自己也是一个女人,曾经也那么美,并能接纳现在的自己,重燃内心的生命之火。世界这么大,人生那么短,在须臾和不朽之间,凭谁都想要握紧那美妙的爱情。但我们都忘记了,爱而不得才是人生的常态。曾经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让他朝辽阔的麦田走去,找一颗最大最金黄最满意的麦穗回来,期间只能朝前不能回头。而柏拉图空手而归,因为他总在想,可能前面有更好的,但到了终点才发现那些好的都已经错过了。老师微笑着说:“这就是爱情。”又有一次,柏拉图又问老师:“什么是婚姻?”老师让他去茂盛的树林里找一棵最好的树回来。期间同样不能回头。而最后,柏拉图带回一棵很普通的树。因为上一次的经验,他再也不敢贪心,看到这棵差不多就带了回来,免得再次错过。老师微笑着说:“这就是婚姻。”还有一次,柏拉图问老师:“什么是外遇?”老师让他去山上走一趟,摘一朵最美丽的花回来,期间可以随意行走。两个小时后,柏拉图一番精挑细选,果然找到了一支颜色鲜艳的花,可等下山回去后,发现花已经凋零枯萎了。老师微笑着说:“这就是外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04</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廊桥之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是遗失的旧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是遗留的深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廊桥遗梦》,曾一度引发了美国离婚潮。罗伯特与弗朗西斯卡用四天燃尽激情,剩下的是爱而不得的痛苦与孤独;弗朗西斯卡与理查德几十年沉寂的婚姻,再也擦不出爱情的火花与激情是无奈与孤独;十七年间不曾打扰彼此、锥心刺骨般压抑的思念,是镌刻在心灵深处的苦痛与孤独。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与人联结,尝试消除这种孤独。然而,婚姻并不能救赎孤独感,很多人的生活状态,都是现实与内心完全割裂的平行存在。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用他们的方式,几经在流年偷换中守护住了心中美好的爱情,原本压制的自我在这段感情得到了尽情的舒展与升华。这是灵魂与灵魂的相守。而理查德在最后弥留之际对弗朗西斯卡也说了这辈子最浪漫最深情的情话:“弗朗西斯卡,我知道你也有过自己的梦,很遗憾我不能给你,但我爱你。”理查德是个思想保守的人,他不喜欢女人吸烟,也不让弗朗西斯卡抛头露面,更不让她穿漂亮的裙子,他认为一个主妇不应该打扮的花枝招展。弗朗西斯卡本来是个老师,她教孩子们读叶芝的诗,而自从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之后,理查德就让她专心照顾家庭,辞去了教师的工作。为此她深埋了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家庭。唯独没有自我,没有激情,没有浪漫,几十年如一日理所当然的付出。 十七年后,罗伯特在对弗朗西斯卡无尽的思念中也离开了人世。他委托律师将他的骨灰撒在廊桥,身后遗物全部赠与弗朗西斯卡,死亡是他这十七年来唯一也是最后一次的打扰她。因为爱你,所以我成全你,我从此不再打扰你。只希望你过的幸福,就是我余生全部的意义。最后,他把珍爱的相机、写着弗朗西斯卡名字的银质项链、还有他从未寄出的写给弗朗西斯卡的信、留给了他在人世间唯一牵挂的爱人。挣脱不开道德的枷锁,只能是桎梏里的囚徒。对于弗朗西斯卡来说,婚姻中的责任比爱情更为重要,所以最后她选择了回归家庭。廊桥之下,是遗失的旧梦、是遗留的深情。我们多数人的内心都有一座盛放旧梦的廊桥,桥与理想之间,隔着千山万水的现实。弗朗西斯卡去世后,留遗嘱给两个孩子。把她火化,骨灰撒在廊桥下。她把一生留给丈夫和孩子们,把死后留给了挚爱的罗伯特。他们活着的时候没能在一起,便把死后的每一天都留给无人打扰的二人世界。正如她在遗嘱中说:“我把生命留给家人,把所剩交给罗伯特。”只有绚烂地活过、热烈地爱过,才能真正理解生命,才能从容面对死亡。否则,就算是活了一百次,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有时候,我也在想,人生怎么能没有遗憾呢?遗憾是常常的,孤独亦是常常的,只要爱过,就已足够。爱情是荷尔蒙的反应,它有保鲜期。而婚姻更多的是亲情,只有亲情才能长久的走下去。当红玫瑰变成蚊子血,当白玫瑰变成粘在衣服上的饭粘子时,你就会发现,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