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尼门嘎日布终于登上了新加坡飞往北京的航班,然后转飞海拉尔。马不停蹄的再驱车近300公里回到她新右旗的家,她就出生在那片草原。因疫情影响她已经三年没有回去了,一直在新加坡女儿家帮忙照看小外孙。尼门嘎日布的女婿是新左旗(东旗)蒙族人。毕业于中国江苏的河海大学,和尼门的女儿在海拉尔高中同学。这次她的亲家母从东旗飞来新加坡,换班后她才得以回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识尼门是西旗文联主席马特牵线。他说新加坡除了你和何自立教授还有一个咱们西旗人,曾是新巴尔虎右旗乌兰牧骑队长。我一听就说你把她电话给我。我拨通了尼门的电话,她异常的惊喜,说咱们赶紧加个微信。然后就是聊不完的话题,自然都是围绕着草原。因为都是草原人,我们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有现在的新巴尔虎右旗博物馆长同时兼任乌兰牧骑队长,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的作曲家兀良哈.玉明。有被央视多次报道被誉为“草原的守护者”双龙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尼门初次见面是我坐RMT一个小时从西海岸到了东海岸。考虑到要喝酒就没有开车。尼门嘎日布跟家里的印尼小保姆已等候多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出RMT站,我一眼就看到了她。我们到了一片绿草如茵像巴尔虎草原的地方。蓝天白云视野开阔。虽然是初次见面却又是久别重逢的感觉。尼门说,看到了咱们西旗的人分外亲切。说着把带来的手把肉,奶干奶茶,草原风味的包子一堆吃的摆到了石桌上。我们吃着手把肉喝着奶茶聊着草原。用蒙语唱“祝酒歌”“敖包相会”。印尼小保姆用手机录像,拍照。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她家印尼的小女佣竟然都听的懂尼门说的蒙语。尼门说,我从来不和她说华语,都说蒙语。这让我想起我们也是这个年龄时去的草原,也很快的学会了蒙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尼门约定几个月后来我家 ,认识一下李继军(我夫人)和 何自立。为了这次草原人聚会,尼门做了充分准备。带来了很多草原风格的礼物。尼门和我一样来新加坡多年已经很熟悉这个国家。这是第一次到西海岸这边。我发微信给她:坐RMT到金文泰。好的是从她那里的东海岸绿色线终点到我们西海岸这边不需要倒车。我特意嘱咐尼门出了车门往右边走,下楼梯出闸口,我在那里接她,然后开车回去。可这一等就是一个小时。尼门在上车时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告诉我已经上车了。我的手机用的还是国内号码。在家里有WiFi出了门就没有了。在闸口处,我一趟趟的等。新加坡的轻轨每隔三分钟就是一趟,我望眼欲穿,心里想这趟车肯定有她,结果每次都是失望。金文泰那边还有一个出口,我又跑到那边出口还是没有见到她。是不是坐过站了呢?坐到裕廊东那边。即使坐过站也应该坐回来了。电话打不通微信发不出。情急之下我突然想到了马特。我的国内手机发不出微信但能打国际长途。我拨通了马特电话,万里之外的巴尔虎草原那边声音很清晰。马特大声说“哎呀。尼门急死了,找不到你。电话都打了多少次了。”。我赶紧又跑回一百多米外那边出口。,这次见到了跟我一样望眼欲穿的尼门,大包小包的一堆礼物。明明她站的地方我刚才看了怎么没有看到呢?我说你怎么跑到这边出口。她说,你不是说出了车门往左边走吗?我说下了车往右。她说那是我听错了。就这么一字之差折腾了我们一个多小时。还浪费了不少马特国际长途电话费。但幸运的是我和尼门同时想到了马特。何自立教授在我认识尼门之前我们已经来往几次,这次轻车熟路在我家等候多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四个西旗草原人在异国他乡见面感觉真好。我夫人李继军也是天津知青,和张勇一个学校一个黄花公社,两个人见面不到一分钟就如亲姐妹一般。我女儿已经提前预定了小区免费餐厅。小区环境优雅,室外游泳池环绕,室内窗明几净,空调舒适,大餐桌,沙发,酒具,冰柜一应俱全。尼门把蓝色哈达以蒙古人的礼节献给了我们。何自立教授把自己写的书法回赠给了尼门。女儿家的女佣一趟一趟把美食从楼上送下来。烤羊排是必须的。是澳大利亚羊肉,感觉不如我们西旗羊肉。开餐前尼门放歌一曲草原祝酒歌。部分歌词内容做了修改,让大家更觉真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何自立去草原后下乡插队在达赉湖边的达赉公社。我问何自立教授怎么不把夫人带来。他说夫人不会讲华语,但能听的懂有限的华语。夫人是早期华人和马来人结合的后代。男孩被称作峇峇(baba),女孩被称作娘惹。峇峇娘惹大多接受英文教育,虽然他们不会讲中文,但却依然保留华人传统。何自立四十岁才结婚,儿子是独子。他自己有三个姐姐。几天前马特微信给我说西旗知青博物馆(思歌腾)想收藏何自立教授自己写的书《心里话》。让我征求一下他的意见。我立马给他打了电话。他很高兴。两天后正好是正月初六,他们新加坡国立大学有团拜活动。我女儿家离国立大学步行也就是二十分钟。我们在巴士站见面他把书带了过来。扉页上漂亮的钢笔字赠“新巴尔虎右旗知青博物馆”纪念。新加坡。何自立。他不但写书,钢琴,绘画也颇有造诣。我拿上何自立写的两本书《心里话》直接去了金文泰。那里有一个顺风快递点。排着长长的队伍,都是从中国来的华人往国内邮寄各类药品。国内突然放开后,阳得人很多,药品奇缺。我把何自立写的书寄往呼伦贝尔西旗的马特。大约半个月就能收到。邮费12新币合人民币60元,比我想象的要便宜很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何自立教授著作的这本书由新加坡青年出版社出版。由上百篇精致的短篇散文组成。文笔清新角度独到。记录了他在草原上的风风雨雨,欧美留学的经历和新加坡的文化。他的人生轨迹清晰有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一个华侨知青,何自立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他的祖籍是广东。三十年代末他的父母远渡南洋躲避国内战乱来到新加坡。他50年出生在新加坡,后在华侨中学读书,文革前随父母去了天津,他的二姐那时已经在天津河北大学附中(后来的新华中学)教书。他的二姐夫是马来西亚华侨。也是教师。他的父母原来准备让他师从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学习音乐。结果马思聪“叛逃”去了香港去了美国。他的父亲和马思聪是挚友,母亲和马思聪夫人王慕理是同窗闺蜜。本来他可以不上山下乡的。但他写血书明志去了草原。几年后从西旗选调天津师范学院上学毕业后去了广西一所学院教授英语。后又去了美国深造博士学位。八年后“落叶归根”回到他出生地新加坡。他跟我说,他的经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所有教授,讲师中绝无仅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个月后,何自立,李继军我们相约去了东海岸尼门女儿家做客。她漂亮的女儿特意请了一天假。去年春节,尼门坚持要来给我们拜年。我去RMT车站把她接来。在高层阳台上我们边吃边聊。在此之前,远在国内呼和浩特的娜仁托娅事先说想和尼门视频认识一下。我说没有问题。我接通了娜仁托娅,打开了视频,她们两个人用蒙语聊了半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巧的是尼门从年轻时候就跟着著名蒙族歌唱家德德玛学习唱歌,是德德玛第一批学生。从她发来的和德德玛几十年前的黑白照片合影看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亲密无间。而娜仁托娅又和德德玛有亲戚关系。两个月前娜仁托娅给我发信息让我转告尼门说,她去了德德玛老师家,她身体恢复的不错。让尼门放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尼门是国家二级女中音歌唱演员。年轻时被称为草原的百灵鸟。率团出访过日本,外蒙古等几个国家。她用日语唱的日本歌曲《北国之春》音色浑厚让我倾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我把我的一篇散文《异国他乡话草原》和几个尼门嘎日布演出的音像资料分享到林小仲的群里面。克明也看到了。克明是著名的词作家,传唱很广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就是克明作词,乌兰托嘎作曲。我们新巴尔虎右旗旗歌《这片草原》也是克明作词,乌兰托嘎作曲。他和马特,兀良哈是很好的朋友。克明在群里跟我说,他当年在呼伦贝尔海拉尔上班时,一位老大哥同事说,你(克明)还单身呢,西旗乌兰牧骑有个女孩尼门嘎日布歌唱的非常好,介绍你们认识一下吧。克明说,那时尼门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就很有名气了。我和尼门聊天聊起,她说克明和乌兰托嘎可是珠联璧合的绝配。也她认识乌兰托嘎的姐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呼伦贝尔大草原很辽阔,在这些草原人眼里又是这么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尼门的带领下西旗乌兰牧骑风生水起。尼门说,这支队伍的队员都是一转多能。一年要完成很多次演出任务。草原最繁忙的生产季节,她们深入到蒙古包,给牧民演出的同时还要参加剪羊毛等生产活动。队员都是蒙族年轻人,有时转天还有演出任务,可是几个队员喝的醉醺醺很晚回来。她就让这几个人排成一队。过来一个就用马鞭子抽一个队员,队员们对她又敬又畏。她率领的这支乌兰牧骑多次获得自治区的表彰和奖励。而且奖励了一台大客车。但被旗里收了上去。尼门嘎日布的原籍在乌兰浩特那边。五十年代后期,她的父母硬是风餐露宿赶着牛车到巴尔虎草原谋生。乌兰浩特距离巴尔虎草原1200多华里。一路辛苦可想而知。最后落脚在烟波浩渺的贝尔湖边。尼门嘎日布就出生在那里。她家兄弟姐妹很多,她是老大,从小就挑起了照顾弟妹的担子。这也为她考入乌兰牧骑后来成为领头雁打下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何自立,尼门,我和李继军都在那片草原生活过。每个人都和巴尔虎草原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这份情感在美丽的国度新加坡继续延续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尼嘎日布在李琦李继军家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李琦与尼门嘎日布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李继军与尼嘎日布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李琦与何自立教授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何自立、尼嘎日布、李琦、李继军四人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配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新巴尔虎右旗旗歌《这片草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词 克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曲 乌兰托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演唱 降央卓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