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解放公园,现已成为武汉市大型公园之一。公园东部景区从入口起建有主轴干道,沿道两侧依次置有瓶形花坛、万人绿茵广场、盆景园、荷花池、睡莲塘、中心花坛、露天剧场、水杉林、朝梅岭、苏联空军志愿军烈士墓。公园西部景区为占地约13公顷的柳林区,现保存着高大的杨柳、箭杆杨、毛白杨等乔木千余株。林间建有曲径、晓春轩、露华台、依亭、寿石亭、石桌、石凳、条椅等。林南有自龟山迁来的灵芝石;林西建有自然式猴山,环以观众厅、休息廊、品种笼、花径、园亭等小品建筑。公园内还有两座育苗温室和占地1.5万平方米的花圃,收集花卉品种较多,仅菊花就有400种;有鱼池120个,极盛时养殖金鱼150个品种、约12万尾;还设有电影院和多项少儿活动设施。2006年9月,武汉解放公园生态湿地景观完工,这片占地2万平方米的湿地是江城首个人工湿地景观。</h3> <h3>人工湿地景观的建立,将使解放公园内人工湖的湖水得以净化。 解放公园原有水体由于排水系统缺少循环,湖中缺少植物和鱼类,加之长期受周边生活污水污染,导致湖水发绿发臭。2005年11月,解放公园开始封闭改造,对水体的改造是重点之一。武汉市采纳了加拿大园林专家文森特·艾思林的设计,建立生态湿地,用生物方式净化被污染的湖水。 …</h3> <h3>现在的解放公园,从永清街临解放大道路口大门致二号门,形成一条主干线,也是公园的“龙脉”。这条“龙脉”由一号门经中心广场、原露天剧场、文华桥至2号门大转盘。沿线树木夹道,鲜花造景,十分靓丽。园内柳暗花明,亭临清流,桥横波影</h3> <h3>特别是公园里那条环湖,它像一条翠带环绕整个公园,形成了以湖水为特征的园林绿化中心,使公园的景色更加秀丽。现在,公园占地面积为46万平方米,其中水面7.6万平方米,这里林木葱茏,绿草成茵,鸟语花香。园内有梅花山、桂花岭、樱花坡、盆景园、中华名塔园等园林景点;有供游人娱乐的电影院、网球场、游泳池、保龄球馆和划船、摩天轮、太空船、飞毯、三星旋椅、超级秋千和遨游太空等现代化游乐项目。</h3> <h3>改建后的解放公园,定位已经发生了改变。它由我市最大的城市综合公园,变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普文化公园。</h3> <h3>在改建时,注意了水的再生能力。先是将湖底污泥全部挖走,然后将湖底铺上沙石,在水的沉绽中,自动起到净化的作用。水的治理,也是本次改造中的一大工程。公园在靠近一号门方向,新建了2万平方米的人工生态湿地,新挖了一大、一小两座人工湖,有4条水道与环湖相连,水道上花叶芦苇、再力花、晶蒲、鸢尾等美丽的水生植物。它们是如何净化水质的?原来,解放公园地下埋着几根粗大的水管,把2号门水域的脏水抽到两座人工湖,人工湖中缓慢地流出的水经过水道,这里,水生植物已经吸收掉水里多余的营养物质后,水经过五级落差,又回到了环湖中。据资料介绍,公园的水面,由过去8万平方米,增加到10万多平方米,人工湿地将死水变成活水,公园的水质得到了确保,这也是公园的一大特点。</h3> <h3>参加解放公园改建的一位工程师,曾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说,公园改建时,有外国的美工师参加了设计。大家对公园里的七千余株大树保留下来,都是十分赞成的。正是这些大树,保留了公园的本来面目,在古杉林里,就“住”着一条“中国龙”。 这条龙藏在花卉园区,龙身由水杉林中弯弯曲曲的卵石小径组成,长约300米。龙首、龙身、龙尾由3个形态各异的亭子作为标志,分别为龙首亭、龙中亭、龙尾亭。其中龙中亭别出心裁地由玻璃材料做成。</h3> <h3>石桥水影,小桥流水鸟欢唱。沿着小桥,一路柳枝飘飘,处处是水榭花廊,试图融入景中,体会一下诗情画意。注意到不同的小桥,它们形态各异,构成了不同的景致。它们跨越环湖,使水景更加深动,仿佛一条条路和一片片绿,都是用桥来连接似的,让人觉得桥成了唯一的宠儿。大致数了一下,有石桥六座,人工桥近二十座。石桥以拥翠桥、曲水桥、文华桥为最美,它们掩映在绿水与蓝天之间,水是蓝色的,天是蓝色的,不细看的话,还真分不出那里是水,那里是天。</h3> <h3>这里虽然水连水,桥连桥,环境优美,但还不能像南京夫子庙那里的秦淮人家,什么诗友聚会,饮酒流觞,赋诗作画,典雅古朴,缺少诗联翰墨,名家字画和缕缕酒香。在古塔园中看到几个老人在地上写书法时,才知道唯楚有才,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只见他们手拿斗笔,运用腕力,在地上写出一个个大字,有的苍劲有力,有的龙飞凤舞。由于笔上沾着淡水,一会儿,地上水干了,字也不见了,但它们就像刻画在我脑海中一样,久久不能忘记。这就叫:“文华显神采,秃笔也生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