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富林文化遗址—“揽尽上海千年历史”。

笑林

<p class="ql-block">  广富林文化遗址被誉为“揽尽上海千年历史”,文化遗址内有神奇的水下博物馆、集贤园、陈子龙纪念馆、松江美术博物精品馆、木艺传承展示馆、墨宁国乐展示馆、在阙门进入后中轴线的尽头还有一个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骨针广场。</p><p class="ql-block">快来看看吧</p><p class="ql-block">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位于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广富林路以北、银泽路以南、沈泾塘以东、油敦港以西,广富林村及北部一带。1977年12月,广富林古文化遗址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2013年5月,广富林古文化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于此的广富林遗址公园已在规划建造中,现已初具规模并有望成为松江大学城内重要的文化旅游的设施。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遗址。</p><p class="ql-block">广富林古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 1958年,当地村民在开河时发现了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之后共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1961年9月,经考定,广富林文化遗址早于马桥遗址,又略晚于崧泽文化遗址中层,为良渚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1999年~2001年,相继展开了第二次、第三次发掘考古工作。在第二次发掘中,发现了大型汉代建筑构件;同时发现一件呈屏风状的竹木框苇编物,一说是汉代屏风,又疑是汉代宫殿建筑中的灵柩。第三次发掘中,除继续发现良渚文化遗存外,还于1号区域出土了一批不同于良渚文化特征的新器物,“广富林遗存”,后取其文化特征的内在属性,定名为“广富林文化”。从考古学角度来说,广富林遗址遗存中具有三种不同的古文化现象,除广富林文化具有鲜明的移民文化特征应以独立命名外,其他的则应归类于已经命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广富林遗存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完全不同于以往分布于该地区的所有其他文化。</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考古发掘时间是2008年3月至7月,发掘面积六千平方米。首次在上海地区发现了春秋早期的鼎制青铜礼器残件,表明松江广富林地区礼制规格之高,非同寻常。同时,又发现了八座广富林文化墓葬,进一步显示了广富林文化遗址的考古价值。2008年在广富林遗址最北端进行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发现了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环境,即遗址东北部的大片湖泊等,湖泊的沿岸发现了大约1000平方米的大量木桩。从出土的许多陶器碎片推断,该遗址存在着良渚文化与广富林文化在同一地点的胶着状况。广富林文化时期的住宅为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广富林文化遗址还发现了稻壳和稻米,而发现的鹿角和猪骨可能表明,当时的先民已把猪和鹿作为肉食来源。发掘中首次发现的八座广富林文化墓葬,填补了广富林文化未发现的墓葬空白。</p><p class="ql-block"> 1958年,当地农民开掘河道时,发现了大批古代遗物。1961年9月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探明遗址为2层。上层面积100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陶纺轮、陶饼、带纹饰、硬陶和带釉陶等,系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遗存。下层面积7000平方米,有灰坑1个,墓葬2座。一号墓葬品有陶罐、壶、带盖三足器、鼎、盘和纺轮等物,分置于墓主头足附近。在墓南约2米处,有较完整猪骨架一具。二号墓葬品有石铲、石镞、陶鼎、罐盘等物,分置于头、腰和足部附近。墓东约12米处有狗骨架一具。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和磨制石器,如镰、斧、凿、铲、刀、矛等,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良渚文化类型,是衔接崧泽文化和马桥文化的重要时代环节,从而将上海的历史有机的串了起来,使人们可以完整的了解上海的历史发展的全貌,具有很大的考古价值。 1987年,当地农民在挖土建房时,凿形足陶鼎,以及花瓣形圈足陶杯等10余件遗物。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部专家鉴定,这批文物的年代属于崧泽文化晚期,为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过渡期的典型器物。</p><p class="ql-block">1999至2005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探和小规模的发掘,首次发现了一类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遗存。该遗存陶器具有鲜明特征,陶质为灰、黑、红褐夹砂陶和灰、黑、红泥质陶,前者占65%,后者占35%左右。素面陶大约占三分之二,其余饰压印、刻划和附加堆纹。压印纹有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其中以绳纹最为常见,并有粗细变化和排列形式的差别。刻划纹种类较多,有单线方格纹、复线菱格纹、叶脉纹、八字纹、错向斜线纹、相交斜线纹、竖条纹等。附加堆纹常见于大型器物如瓮上,围绕器物堆贴,其上多有指捺纹。另外,还有弦纹和凸棱纹。陶器种类有垂腹釜形鼎、浅盘细高柄豆、直领瓮、带流鬶和筒形杯。该遗存文化内涵非常单纯,根据器物比对,同分布在江苏高邮、兴化一带里下河地区的“南荡遗存”有相似之处。而“南荡遗存”在里下河地区是外来文化,其来源可以追溯到豫东、鲁西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王油坊遗址的年代,经C14测定和树轮校正,距今4200~4500年。南荡遗址经C14测定和树轮校正,均不早于2000B.C.。这类遗存在环太湖地区是第一次发现,依据考古学定名原则,称之为“广富林文化遗存”。广富林遗址上层发现了东周至汉代遗存,出土的建筑材料有大型卯榫绳纹铺地砖、兽面纹瓦当,另有青铜生产工具等,充分证明广富林在东周至汉代时期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大型聚落。2006年,中外考古专家聚集松江,经过学术研讨和实地考察后认为,“广富林文化遗存”是新发现的文化遗存,是一种新见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命名为“广富林文化”。</p><p class="ql-block">200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在5个方面有了显著突破:</p><p class="ql-block">一是开掘面积8000平方米,探方近250方,使遗址的文化内涵大面积地显现;</p><p class="ql-block">二是遗址的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东周文化等遗存的叠压关系更为清晰;</p><p class="ql-block">三是进一步揭示了广富林文化时期,当地先民的饮食、居住、墓葬等习俗;</p><p class="ql-block">四是发现了部分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环境,即遗址东北部的大片湖泊;</p><p class="ql-block">五是广富林东周文化遗存有重大发现。</p><p class="ql-block"> 此次大规模考古的具体地点是在广富林遗址的最北端,在那里发现了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环境,即遗址东北部的大片湖泊。湖泊的沿岸发现大量木桩,其面积约1000平方米。木桩应该是当时的渔业捕捞设施和沿湖泊的住宅。而在生活区发现的一条壕沟内,出土了许多良渚文化的陶器碎片,这是良渚人丢弃的生活垃圾。从而推断,良渚时期人们的生活地带也在附近。故该遗址存在着良渚文化与广富林文化在同一地点的胶着之状况。</p><p class="ql-block"> 广富林文化时期的住宅为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遗址北部湖边发现广富林文化木构建筑,这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在湖边遗址发现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原本有木桩,为干栏式建筑的房基,木桩上架梁,再在梁上铺板,以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这些房屋都是独立的小房子,当时尚未形成村子,而是以原始村落形式存在。在湖边遗址还发现了大批陶器、植物遗存,另有梅花鹿角、猪等动物遗存。考古发现有一处地面式建筑,为平地起建,墙体已经倒塌于生活面上。生活面土壤呈浅红色,先民将平地烧烤,使其变得干燥、坚硬,便于生活。倒塌的墙体为红色,可以断定该建筑是因火烧而倒塌。从倒塌的这一片墙体实物推算,这类地面式房屋的墙高在0.9米以上。这种木骨泥墙反映出先民已懂得在制作墙体的时候,往泥土里以木、竹为筋,以加强墙体牢固度,类似于今天的钢筋水泥混凝土。</p><p class="ql-block"> 此次考古,在广富林遗址首次发现了稻壳和稻米,据此判断,上海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以往,良渚文化时期的稻米已被发现,此次发掘出的广富林文化时期稻壳和稻米,数量较多,形态完整,是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稻作史和农业经济形态的珍贵材料。而同时发现的鹿角和猪骨则表明,广富林文化先民已把猪和鹿作为主要的肉食来源。</p><p class="ql-block"> 发掘中还首次发现了8座广富林文化墓葬,填补了广富林文化未发现墓葬的空白。广富林文化墓葬为土坑竖穴墓,长度皆在2米左右,宽约0.8米。其中35号墓发现有随葬品,数量较多的随葬品被放置在主人腿部左侧。随葬品中有煮饭用的鼎、收割用的石镰,但比生活、生产实用器物的体积要小,且制作较粗糙,由此鉴定为冥器。广富林文化墓葬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而一穴为特别的曲肢葬。墓穴主人头向右侧,双手半举至头部,双膝弯曲,这些现象与规划严谨、葬俗统一的良渚文化墓葬差异明显。包括此次发掘出土的此穴在内,上海地区共出现了三穴曲肢葬。一穴发现于福泉山古文化遗址,经考证为陪葬;另一穴发现自马桥文化遗址,骨架作双手作捆绑于背后状,明显为犯规处死。那么,这具广富林文化的曲肢葬主人,他是否死于非命呢?由于墓穴非常小,仅容一人弯曲安置,此人的双手高举至头,有被强制性放入迹象,因此,此人很可能是因犯规而被处死。</p><p class="ql-block"> 2008年的考古发掘中,在广富林遗址还发现东周、汉代及宋元时期大量遗存。遗址出土了一批东周时期的重要文物,如东周时期的水井、龟甲、青铜鼎残件、青铜削、原始瓷器等。此次考古发现的东周水井形制很特别,井圈以未经加工的石块盘筑而成,石料概取之于附近的辰山。井底还铺设有木板。我国自古有“因井为市”之说。因此,东周水井的发现,印证了广富林在当时已经形成市井。493号灰坑中出土了大量陶器、木器和十余片龟甲。龟甲,在古代用于占卜,始见于中原商王朝,西周、东周时期有延续。被发现的十余片龟甲中,一片龟甲的腹部有钻痕。说明这些龟甲是当时的占卜工具。在奴隶社会时期,占卜活动是在贵族阶层流行。这些龟甲全部出土于方形大坑,此坑的位置很可能是当时聚落中用于祭祀的场所。青铜鼎残器的发现也尤为重要,因青铜礼器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广富林发现的这块青铜器残片,是春秋铜鼎口沿,能清晰地看到上面的鱼鳞纹图案,表明它是一件青铜礼器的残片。由于是被发掘出来的残片,所以进一步证明这件青铜礼器为原地使用,这就等于提高了该遗址的等级。此件青铜礼器的残片,也是上海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件青铜礼器。广富林东周时期重要遗物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地在东周时期曾经是吴国东境的一处有相当等级和规模的聚落,这里曾经居住着东周时期的贵族阶层。</p><p class="ql-block"> 2008年的考古成果加上前几年的考古和调查资料表明,广富林东周时期文化遗存分布面积约0.8至0.9平方公里。即南至华东政法大学;北至规划中的银河路一带;东至陈子龙墓附近;西至沈泾塘以西。因此,广富林东周时期文化遗址的保护范围还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划定。</p><p class="ql-block">遗址沿革</p><p class="ql-block"> 广富林的远古文明已由科学考古而得到初步证实。早在5000年前,广富林一带就有松江先民在此地劳作生息。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地就已经普遍种植水稻,悠久的农耕史,表明了当地具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当地的纺织历史也很久远,遗址还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纺轮。东周至两汉时期,当地为规模较大的聚落或城邑。以后逐渐衰弱。</p><p class="ql-block">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到21世纪初,松江广富林遗址原始文化考古的新发现轰动了考古界。</p><p class="ql-block"> 一是基本探明了该遗址原始社会时期古文化主要有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等类型。其中广富林文化的发现增补了上海古文化文明的组成系列,为环太湖地区增添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 二是发现了从黄河流域来此居住的移民,这是考古中发现的上海地区首支移民,这对于主体为移民的上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三是初步发现这里在周代已有城镇聚落,这为研究上海城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p><p class="ql-block"> 四是发现了别具特点的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的原始社会房址。根据专家预测,对九峰原始文化的考古发掘,至今只能算是冰山一角,随着考古的深入,这里可能会发现更为丰富的文化宝藏,该遗址的地下可能隐藏着一部中国史前文明史。</p><p class="ql-block"> 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房子一半建在水上,一半建在水下。 广富林的房子建在水里是为了让这些文物得到更好地保护。刚发掘广富林遗址时,范围规模很小,地位、价值都不是很高,随着后面不断发掘,使得遗址不断扩大。长远设想,为了让这些文物得到更好地保护,于是在遗址周边建立了人工湖泊,以文字图片为载体的形式更好地把广富林文化体现出来,可以让经济价值变得更高。</p> <p class="ql-block">骨针广场:在阙门进入后中轴线的尽头有一个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骨针广场中间竖立着一根象征先人编制衣被渔网的工具,骨针这是广富林发掘出来的代表性遗迹。</p><p class="ql-block"> 骨针作为广富林室外展区的地标既代表了广富林文化遗址时光的久远也象征了广富林先人的智慧与勤劳并提示参观者已经到了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的边缘。</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关帝殿</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城隍殿</p> <p class="ql-block">露营地</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考古精品展示馆:</p><p class="ql-block">广富林文化遗址核心保护区北有几个半埋地下,酷似破损古陶的建筑是广富林考古精品展示馆也是广富林最为重要的地标展馆目前广富林考古精品展示馆还未对外开放敬请期待吧。</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古稻田</p> <p class="ql-block">墨宁国乐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朵雲書吧(朵云书院),原址为广富林曹琛之子曹泰(曹时和)归隐故里所建的朵云书院集阅读购书、社交休闲等逛累了,可以点一杯咖啡,休息片刻</p> <p class="ql-block">富林塔</p> <p class="ql-block">知也禅寺</p><p class="ql-block">在广富林文化遗址内还有历史非常悠久的知也禅寺传说是唐代高僧云游到松江经过十年化缘才建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三元宫</p><p class="ql-block"> 三元宫是供奉是尧、舜、禹</p><p class="ql-block">古称天官、地官、水官。</p><p class="ql-block"> 为的是保佑广富林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乡民一般称为“三官堂”历代孩童在父母的管教下爱称尧、舜、禹为三公公。</p><p class="ql-block"> 除了色彩浓厚的古建筑之外还有青瓦白墙的一抹素雅行走在这里感觉穿越了时光广富林人杰地灵。</p><p class="ql-block">明清二朝出进士十一人,举人十九人,有的既是朝廷高官,又是著名学者。由此,广富林也被冠为集贤镇、集贤乡。 </p><p class="ql-block"> 现在集贤园内的建筑均是徽浙一带收集而来,主要用作松江历史名人贤士纪念展示空间。同时也展现广富林的先贤四海为家、精忠报国的历史传承。</p> <p class="ql-block">古陶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古陶艺术馆展示500多件精美古陶展品包括了不同时期的古陶代表作品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700年——907年,不少展品是从海外回收过来。</p><p class="ql-block">在园区内,还有陈子龙纪念馆、江美术博物精品馆、木艺传承展示馆、墨宁国乐展示馆等多个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文化展示馆位于漂浮在富林湖中的第一个大屋顶和边侧的圆形建筑内整个展览空间均设置在水下。</p><p class="ql-block"> 进入展馆给人以踏入地下和走向远古的暗示。展厅设计以“时空之旅”为理念通过广富林考古记忆、上海成陆演变先民活动到来、城邑特征形成松江县府兴盛、上海城市崛起走向未来明天等场景设计,让观众在时光隧道中体验和阅读上海这座城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p> <p class="ql-block">  广富林文化遗址的远古文明在科学考古中得到初步证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地就已经普遍种植水稻,这一发现表明了当地具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另外,这里的纺织历史也很久远,遗址还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纺轮。</p><p class="ql-block"> 广富林遗址公园的开发建设以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古镇原始生态肌理为目标,将结合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建成一个“水下博物馆”。走进遗址,令人流连忘返的就是广富林文化展示馆。整个展览空间设置在水下,一座座仿佛金字塔般的屋顶漂浮在富林湖中,与周围环境融合,勾勒出美丽的画卷。展厅以“时空之旅”为理念,结合现代视听技术,设计广富林考古记忆、上海成陆演变、先民活动到来、城邑特征形成、松江县府兴盛、上海城市崛起、走向未来明天等场景,让游客在时光隧道中体验和阅读上海这座城市的文明历史。 夜晚,这里还会举办精彩的灯会活动,从湖底车库口一直到近朱雀门处,40余套大型灯组,霓灯耀彩,美轮美奂。其中,3D Mapping秀是灯会的一大亮点,它将广富林千年历史浓缩为3分钟的磅礴光影,映射在富林塔上,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陈子龙纪念馆在广富林遗址公园的南侧的岛屿上。陈子龙是明末“松江诗派”代表人物,他被后人记住的不是他的诗,而是在明末的乱世之中,毅然投笔从戎,抗清保民,以身殉国,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明陈子龙墓,位于陈子龙纪念馆左侧,猜测明为突出陈子龙是明朝死忠,墓碑是立于清乾隆年间的原物,亭子为新建仿制品,整个墓园环境清幽绿树成荫,适合静静瞻仰。</p> <p class="ql-block">集贤坊。很久很久以前,上海的根广富林人杰地灵,很多👨🏼‍🎓👨🏼‍🎓👨🏼‍🎓学霸在这里出现,到底有多少?明清两个朝代出了总计30位进士、举人,后来遍布中华大地各个省份做官、做学者。.为了纪念这些广富林先贤,从安徽浙江一带收集了许多江南古民居,在广富林文化遗址中,组成先贤们的纪念空间。这些古民居实在太漂亮了!每一栋都值得驻足停留细细观察建筑的细节,游走在这些从四方移植过来的古民居,仿佛进入了先贤们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松江美术博物精品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