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位教师的生活中,都曾经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不管是带给教师创造的惊喜、失败的沮丧,还是悠远的哲思、深切的感动……都蕴含着教师丰富的教育智慧,洋溢着鲜活的生命气息,折射出教师各不相同的实践智慧和教育个性。</p> 李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努力做一个擦星星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非常喜欢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小诗《总得有人去擦星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总得有人去擦星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它们看起来灰蒙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总得有人去擦星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星星又旧又生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总得有人去擦星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做的更是最平凡的事情。我们也曾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也曾希望自己班里的学生都是既聪明又能干,既乖巧又懂事的,可是我们遇到的,常是这样的孩子:茫然的脸,无助的眼神,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陋习......时常在想,他们多像一颗颗沾满泥灰、布满尘垢的星星,只是暂时的或染尘,或蒙垢,或被冷漠,或被锈蚀,我想,作为他们的老师和班主任,我应该努力去做那个擦星星的人。</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一场漫长网课的结束,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懒散的学习习惯,散漫的班纪班风,潦草的书写,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浅入青春期的叛逆......上学期好不容易闪光的小星星们又开始变得黯淡无光。临近毕业,这样的状态对我和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我不害怕,我想做那个擦亮星星的人,只要努力和坚持,或许能一点一点的、慢慢的将这些小星星擦干净,使他们放射出自己的光芒。于是,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观察、谈心,想办法、寻技巧......小A是颗语文学习上黯淡的小星星,基础弱,潦草的书写,长期养成的不经思考、不爱阅读的学习习惯让他的语文成绩停滞不前。但我发现了他闪光点——他很聪明,很会算账。于是,我每天给他单独制定一份学习任务单,明确目标和奖惩,到了第二天就让他自己“算算账”,达成多少,落后多少,该如何奖惩,他饶有兴趣,达成度很快满分,书写也明显进步。看着他的表现我喜在心里,专门抽出时间着重表扬了他,还让他带着班里的孩子一起在语文学习中“算算账”,自己来管控当天的达成度,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其他同学也都向他投去羡慕的眼神,不知不觉中,星星的灰尘被擦拭,慢慢地亮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关注个人固然重要,良好班风的养成更有利于集体的进步。现在的孩子常常缺乏一种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往往只关注个人的学习成绩,不爱帮助同学,无视集体荣誉,无形中削弱了班级的凝聚力。为了让这些小星星闪烁出集体主义的光芒,我和全班孩子共同商定,制定了“小主人管班计划”,把班级的各项工作逐项分解,纵向细分到扫地、拖地、路队、门窗......横向细分到室内、室外、走廊、讲台......人人认领适合自己的工作,人人都是班级的小主人,让他们都能拥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并且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有所表现,有所作为。服务班级,人人有责,自愿选择,自觉服务,孩子们班级事务的参与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有了,班级管理工作自然也轻松了很多。望着孩子们身上散发出自信的光芒,我由衷的感到欣慰。</p> <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没有一朵相同的花儿,每个孩子身上也都有不同的特质,他们花期各异,也会闪着不一样的光。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有无限种可能,我能做的,只是努力让他们在童年时期过得快乐些、自信些、充实些,以至于他们在未来面临选择时可以更加勇敢和无畏。“不怕乌云遮月光,你比星星更明亮”。就让我努力做一个擦星星的人吧,拿着水桶和抹布,从身边开始,从能触手可及的那一颗开始。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行动吧,沿着你的道路,鲜花将不断开放!”是星星,就总会亮的。哪怕,再灰蒙蒙,也终究可能,亮晶晶。</p> 付美丽 <p class="ql-block"> 教师的使命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阳光健康积极地成长。作为一名小学的一名英语教师,我不停地在思考,如何做到让学生们都爱学习英语?可是每一个孩子的花期不同,我要尊重他们的花期。所以我不能拔苗助长,应该尽全力去激励他们,让他们自己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对于英语教学有重大意义。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p> <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过程中,耐心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位教师良好行为的体现。教师的工作是解决学生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其中除了教学上的,还有心灵上的。育人的工作是辛苦的,对待形形色色的问题,不计其数的学生,都要用一颗热情的心耐心地去做。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听课时的心情也常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无聊。因此,在课堂上除了多给他们参与活动和发言的机会外,特别是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质疑,哪怕再浅显也应耐心回答,并予以支持和表扬,这样对消除他们心头的恐惧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p> <p class="ql-block"> 总之,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一方面重视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视的是培养和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使学生保持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以此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童年应该是充满阳光和热爱的,希望我的孩子们可以在爱的沐浴下健康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p> 孙霜 <p class="ql-block"> 这周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特别幸运,因为我们有了去菏泽市第二实验小学观摩学习的机会,虽然是青年教师展示活动,但我们从8节课中学到了很多,也得到了教学上的很多启发,尤其是听了任占杰老师的报告,受益颇多,在任占杰老师的报告中,我感受到了单元整体教学和深度学习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深度学习理论倡导,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建立新的知识思想之间的联系,并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可见深度学习可以作为教学转型的目标之一,实现深度学习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积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单元整体教学与深度学习都重视整体性,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出结构化、序列化的特点。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要改变过去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因此,从大概念出发设计与实施小学数学单元学习活动,有利于改变目前单课时教学的割裂和孤立状态,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体现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深度。其中,学习过程的深度体现在,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数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学习过程中维持着学习的内驱力,并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保持对学习结果的质疑和反思等。学习结果的深度体现在,学习者最终能关注学习内容之间横向及纵向的联系,将它们融入原有认知结构,并能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同时,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也获得提升。</p> 党越 <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有幸在和美课堂中听到了贲友林老师的数学课,不但从课堂教学中收获很多,而且在贲老师的讲座中深刻感受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纵观贲老师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中心,课堂是学生的主场,他力求从学生的认知阶段以及认知特点入手,创新性地展开所学习的内容,引起我许多思考。正值学校开展读书月活动,于是在阔别纸质书许多年后,我打开贲友林老师的《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希望可以对贲老师的“学为中心”理念有进一步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贲老师著书众多,但是这本书的“学生视野”四个字一下吸引了我的视线。常说教师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看待知识,以整体的眼光去整合知识,贯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明晰知识之间的脉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部分的内容很简单,学生却不明白呢?我渐渐发现,对于我来说完整、系统、简单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零碎、分散、生疏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产生各种疑问。学生们可能有哪些思维困境,又有什么解决方法呢?基于这个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我翻开了贲友林老师的《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将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挖掘出来,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数学知识价值,比如书中有一节写到《口算乘法应该从哪位算起》,口算乘法应从高位算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很容易发现这种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生还是像笔算乘法一样,从低位算起。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学生更倾向于从低位算起,原因可能如下:首先笔算作为结构稳定的程序性知识,学生较易掌握,于是对口算方法造成影响;其次口算的方法对学生短时记忆要求较高,而笔算可以边写边算,对短时记忆要求较低。但是从高位开始口算顺应读数和写数的顺序,同时也更为符合生活实际应用的经验,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口算从高位开始运算的合理性和简便性,感受运算的灵活性,提升数学思维价值。在书中还有许多问题是我在教学中同样产生疑惑的,比如计算结果可以是百分数吗?在进行描述时,是使用“相同”还是“相等”呢?体积和容积有什么不同?按比例分配还是按比分配?……这两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但是每读一个问题,总是带给我新的思考。龚友林老师提到的这些问题,正是把学生在学习陌生的数学知识时所产生的疑问,结合算理、数学史、数学教育、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等进行深入地分析与讨论,力图挖掘出学生思维深处对数学本质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读书“常读常新,常新常读”,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每一个知识随着反复研磨都会有新的感悟,对于我来说,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唯愿脚踏实地,砥砺深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