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磨黑古镇,位于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东北部,雄据宁洱县东北大门,居住着哈尼、彝、傣、回等少数民族</p> <p class="ql-block"> 磨黑,素有“滇南盐都”、“茶马古镇”、“革命老区”、“丽人故里”之称,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p> <p class="ql-block"> “磨黑”是傣语音译地名,磨为“盐”,黑为“井”,“磨黑”即“盐井”之意,历史上的磨黑,也因盐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早在汉朝时期,磨黑就开采盐矿,元、明、清时期设盐政,民国时期设盐政公署,1952年成立磨黑盐场,1962年改称磨黑盐矿</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三年(1725年)扩大生产规模,从此产量日增,一直是食盐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云南的四大盐矿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磨黑盐,为旱采盐(挖矿采土,熬制成盐),品味高,洞中的矿盐,几乎可以直接食用,味道独特,有“磨黑盐,天下咸”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磨黑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从内地和藏区来的商贾、马帮要进入滇南和东南亚必经磨黑,它是连接边疆和中原及东南亚经济文化的交通咽喉要地</p> <p class="ql-block"> 伴随着盐、茶交易的兴盛,磨黑古镇日趋繁荣,店铺林立,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进进出出,热闹非凡,他们在这里休整、销售、采购,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月,经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研究同意,磨黑古镇被授于“中国茶马古道第一镇”称号</p> <p class="ql-block"> 走在宁静的街道上,依旧可以看到老宅的“美人靠”</p> <p class="ql-block"> “走马转角楼”、“三房一照壁”等老旧宅院已翻造一新</p> <p class="ql-block"> 昔日喧闹的茶马古道,如今寂静的小镇街道</p> <p class="ql-block"> 古镇街市</p> <p class="ql-block"> 寻觅曾经的盐、茶古镇遗迹、遗风……</p> <p class="ql-block"> 有缘与参与过云南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宁洱搞农村公路设计测量的云南交投集团尹高工和同事们在磨黑古镇相遇,共进晚餐</p> <p class="ql-block"> 磨黑中学一一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磨黑中学,1941年由当时的盐井灶家筹建,1942年春,磨黑中学正式开学</p> <p class="ql-block"> 磨黑中学内的革命历史陈列馆,馆前画像是普洱籍党员杨正元(左,1931年4月被捕,牺牲于狱中)和中共思普特支第一任书记陈盛年(右,解放大西南时任昆明市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 1927年,中共云南省特委派普洱籍党员杨正元回到宁洱,建立中共普洱区委,在思普大地点燃了革命之火</p> <p class="ql-block"> 1941年,根据中共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中共西南联大地下党组织派党员到磨黑中学壮大组织,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p> <p class="ql-block"> 1946年,中共云南省工委在磨黑中学建立中共思普特支,自此,磨黑中学成为了思普革命活动的中心和培育革命精英骨干的摇篮(杨丽坤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就是被学校的共产党员老师发展去参加革命的),为思普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磨黑中学内的革命纪念亭、革命烈士英名录</p> <p class="ql-block"> 磨黑中学纪念碑,记述了磨黑中学的光荣历史</p> <p class="ql-block"> 磨黑中学的师生在课间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为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磨黑人民在最具代表性的两位烈士一一曾庆栓、蒋仲明殉难地建设了高2.2米、宽1.48米的“曾庆栓、蒋仲明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烈士塑像</p> <p class="ql-block"> 以“红色思普,星耀边疆”为主题的“思普革命纪念馆”在筹建中(2016年3月)</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现置于磨黑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碑长1.42米,宽0.65米,厚0.12米,誓词碑在1954年1月1日的佤族传统盟誓仪式后建立,旨在提升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前称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民族团结誓词: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民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有26个民族的部分头人代表及党政军代表47人,用傣、拉祜、汉文书写签名。此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磨黑校院内的百年古梅树,清咸丰六年(1856年)种植的</p> <p class="ql-block"> 杨丽坤故居,位于磨黑古镇内,于2009年9月在原址上按历史原貌恢复重建</p> <p class="ql-block"> 2010年10月28日落成,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故居门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整幢建筑为“三房一照壁”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一楼还原了杨丽坤家庭的摆设,展现了杨丽坤的家庭文化,二楼为核心展区,陈列了很多珍贵照片和实物,展示了杨丽坤的艺术成就及她美丽而坎坷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杨丽坤于1941年4月27日出生于磨黑镇一个彝族家庭(图为杨丽坤父母卧室,杨丽坤在此出生)</p> <p class="ql-block"> 杨丽坤的父母生育了12个兄弟姐妹,她排行第九,被亲昵称为“小九”</p> <p class="ql-block"> 杨丽坤五岁时,她的母亲因操劳过度去世,1952年,杨丽坤的大姐回老家把她带到昆明交给二姐夫郑敦(时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家供养(图1)</p><p class="ql-block"> 1953年杨丽坤(右)与二姐黄晓合影(图2)</p> <p class="ql-block"> 1954年杨丽坤与兄弟姐妹及侄儿侄女们合影,前排自左至右:侄女郑红琳、大姐杨琴(杨丽敏)、十一妹杨敏(杨丽敏)、二姐黄晓(杨秉芳)、侄儿郑建民;后排自左自右:杨丽坤、七哥杨克武、五哥杨克文、八姐杨丽山(杨丽辉)(图1)</p><p class="ql-block"> 1966年杨丽坤(右)在昆明翠湖公园与八姐杨丽山和侄儿陆军合影(图2)</p><p class="ql-block"> 1962年,杨丽坤(右二)在昆明安宁温泉与大姐夫焦发新(左一)、表嫂及侄女合影(图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花样年华,杨丽坤与同学们合影,杨丽坤在二姐的教导下,品学兼优,1955年小学还没毕业就带着红领巾走上艺术之路,成为云南省文工团最小的演员</p> <p class="ql-block"> 理想之路,杨丽坤非常热爱舞蹈艺术,练功刻苦,悟性很强,进入文工团第二年,就正式登台,参加了群舞,不久,就担当了独舞,14岁就初露出她的艺术才华……,图为杨丽坤与本团演员及兄弟省市自治区演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57年,杨丽坤参加中缅友好代表团到缅甸联邦访问演出</p> <p class="ql-block"> 1957年,访缅期间杨丽坤和代表团人员与缅方人士合影,杨丽坤(左二)</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周总理和贺龙元帅出访缅甸归来,在德宏州畹町镇与前来欢迎的杨丽坤(右二)、刀美兰(左一)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杨丽坤在云南歌舞团演出的歌舞集锦</p> <p class="ql-block"> 1965年,越南文化代表团访问云南,杨丽坤与访问团成员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艺术巅峰,1959年10月,18岁的杨丽坤主演的电影《五朵金花》(女主角副社长“金花”),开始在全国公映,立刻引起轰动,媒体称其为“故事美、演员美、音乐美、风光美、色彩美”,杨丽坤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p> <p class="ql-block"> 《五朵金花》拍摄期间,导演王家乙(左三)与杨丽坤(左一)、谭尧中(左二、畜牧场金花扮演者)、王苏娅(左四、炼铁厂金花扮演者)、李文伟(左五、社长金花爷爷扮演者)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王家乙导演(左二)在拍摄现场给杨丽坤(右一)和扮演社长金花爷爷的李文伟(右二)说戏</p> <p class="ql-block"> 《五朵金花》剧照</p> <p class="ql-block"> 杨丽坤(前右一)和另外三朵“金花”的扮演者王苏娅(前左二)、朱一锦(前左一)、谭尧中(前右二)与参加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1960年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夏衍报告中赞扬:“《五朵金花》这部影片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上映之后,青年们自发地掀起一个学金花、赶金花的群众运动,对去冬今春的生产建设起了很大推进作用”(图1)</p><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前排左三)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看望《五朵金花》电影歌曲演唱录制组和长影乐团人员,前排右二为白族歌唱家赵履珠(图2)</p> <p class="ql-block"> 作曲家、《五朵金花》插曲作者雷振邦(图1)</p><p class="ql-block"> 赵履珠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录制《五朵金花》插曲,指挥者为尹升山(图2)</p><p class="ql-block"> 1959年,雷振邦(左一)与在长影录制《五朵金花》歌曲的云南省歌舞团歌唱家黄虹(左四)、白族歌唱家赵履珠(右一)、歌唱演员罗炳媛(右四)、李凌云(右五)在一起(图3)</p> <p class="ql-block"> 《五朵金花》在46个国家放咉,创下了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p> <p class="ql-block"> 1960年2月,在第二届开罗亚非国际电影节上,《五朵金花》一举夺得最佳故事片银鹰奖和最佳女主角银鹰奖两项大奖,埃及总统点名要杨丽坤到开罗领奖</p> <p class="ql-block"> 1961年杨丽坤(右一)参加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缅甸,与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左六)、秦怡(左八)、王丹凤(左四)、田华(右四)、王苏娅(右二)、秦文(左二)等在机场合影(图1)</p> <p class="ql-block"> 1964年,杨丽坤参加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阿尔及利亚,在阿首都桥头留影(图1)</p><p class="ql-block"> 杨丽坤(右四)参加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阿尔及利亚时,与谢添导演(右七)和中国驻阿大使馆人员合影(图2)</p> <p class="ql-block"> 1963年,杨丽坤又主演了根据云南彝族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改编的(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刘琼导演的)电影《阿诗玛》,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由于当时“文革”的大政治气候,该电影被封存,1979年公映后征服了海内外亿万观众</p> <p class="ql-block"> 1963年杨丽坤(左二)与歌唱家、《阿诗玛》电影歌曲主要配唱者胡松华(右一)、杜丽华(右二)、《阿诗玛》电影中阿黑扮演者包斯尔(左一)在上海外滩合影(图1)</p><p class="ql-block"> 1963年在上海拍摄《阿诗玛》期间,杨丽坤(左三)与剧组人员参观鲁讯纪念馆(图2)</p><p class="ql-block"> 1963年《阿诗玛》剧组人员在上海新亚饭店阳台上合影,自左至右:黄琼英(阿支妈扮演者)、杨丽坤、罗中贤(作曲家、《阿诗玛》电影曲作者)、包斯尔(阿黑扮演者)、杜丽华(歌唱家、《阿诗玛》电影歌曲主要配唱者)、葛炎(作家与作曲家、《阿诗玛》电影编剧和曲作者)、韩非(热布巴拉扮演者)(图3)</p><p class="ql-block"> 1963年,杨丽坤(右三)在上海拍摄《阿诗玛》时,与剧组人员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图4)</p> <p class="ql-block"> 1963年,杨丽坤(左二)与胡松华(左四)、杜丽华(左三)、包斯尔(左一)在上海外滩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63年《阿诗玛》剧组全体人员合影,图中前排左五为杨丽坤,二排左七为导演刘琼</p> <p class="ql-block"> 《阿诗玛》导演刘琼(图1)</p><p class="ql-block"> 外景地拍摄(图2)</p><p class="ql-block"> 刘琼导演(前左四)与《阿诗玛》剧组人员合影,前排自左至右:杨丽坤、杜丽华(歌唱家、《阿诗玛》主要配唱者)、黄琼英(阿友妈扮演者)、乐水智(舞蹈演员)、杨桂珍(舞蹈演员);后排自左至右:毕光先(笛子演奏家)、葛炎(作家与作曲家、《阿诗玛》电影编剧和曲作者)、茅迪芳(《阿诗玛》电影编舞)、罗中贤(作曲家、《阿诗玛》电影曲作者)、包斯尔(阿黑扮演者)(图3)</p> <p class="ql-block"> 《阿诗玛》剧照,杨丽坤的“形”,杜丽华的“声”,共同塑造了“阿诗玛”,使银幕上的阿诗玛“形”、“声”天衣无缝,杨丽坤那清新、质朴的表演风格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千万影迷被她纯情、美丽、善良的艺术形象所折服,在电影中,她自己朗颂“我年老的阿妈”、“水啊!你为什么不倒流呢?”两段台词,成为杨丽坤银幕的绝响</p><p class="ql-block"> 1982年,《阿诗玛》在西班牙桑坦德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节上获得“最佳舞蹈片奖”</p> <p class="ql-block"> 一个从未受过电影表演专业训练的演员,以她的天生丽质、天赋的表演才能,传神地塑造了“金花”、“阿诗玛”而获得了亿万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世界影坛的褒奖,这是中外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杨丽坤一生虽然只主演过《五朵金花》、《阿诗玛》两部电影,但却把她推上当时世界影星的地位,成为亿万观众心中的偶象和美神,塑造的形象成为云南文化经久不衰的艺术品牌,她登上了自己艺术道路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 艰难岁月,十年动乱中,《五朵金花》、《阿诗玛》这两部电影被扣上“反动影片”、“毒草”、宣传“恋爱至上”等罪名,杨丽坤被打成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黑苗子”,受到批判,饱受多种迫害,几度精神失常,患上严重精神分裂症</p> <p class="ql-block"> 1972年8月,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杨丽坤被安排到湖南彬州精神病院治疗,杨丽坤的处境得到了很大改善。1973年5月,在广东韶关凡口铅锌矿当工人的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的唐凤楼,经同事介绍,认识了杨丽坤,经过相处,1973年5月,在上海徐家汇路唐家两人结婚,1974年5月在上海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一家人相依为命,共度艰难时光</p> <p class="ql-block"> 鲜花重放,1978年8月,重返文坛4个月的陈荒煤来昆明开会,去石林参观,看到石林中酷似“阿诗玛”的天然石像,抚今追昔、浮想联翩……,回到北京后,写出自己复出后的第一篇有关电影的文章一一《阿诗玛,你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 陈荒煤的呼唤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上海的《解放日报》登载了张曙、汪习麟的文章《阿诗玛就在我们身边》,知道这些消息后,杨丽坤夫妇也给陈荒煤写了一封长信。图为杨丽坤与丈夫唐凤楼和双胞胎儿子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文化部、云南省文化局为杨丽坤平反,上海市解决了杨丽坤的工作调动、工资、住房等问题,杨丽坤迁居上海,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几经治疗,虽然病情有所缓解,但却永远离开了她钟爱的银幕和舞台</p><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27日,云南省文化局派时任省歌舞团团长的张维(左三)等人带着省委第一书记安平生的亲笔信和省文化局的文件专程到上海宣布为杨丽坤平反的决定,杨丽坤和丈夫唐凤楼与他们合影(图2)</p><p class="ql-block"> 刋登在1979年复刋的第一期《大众电影》上的文化部为《早春二月》、《阿诗玛》等电影平反的决定(图1)</p> <p class="ql-block"> 医疗专家小组对杨丽坤(左四)的病情进行会诊(图1)</p><p class="ql-block"> 胡松华(左)杜丽华(右)分别从北京、昆明到上海看望杨丽坤(图2)</p><p class="ql-block"> 1979年,上海市电影局专场为杨丽坤及家人放映《五朵金花》和《阿诗玛》,图左二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车文仪,左四为上海市电影局局长孟波(图3)</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复刋的第一期《大众电影》刋登了杨丽坤给读者和观众的一封信(图1)</p><p class="ql-block"> 杨丽坤在阅读读者观众来信(图2)及和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9年,杨丽坤(左)作为电影界的代表,出席了中国第四次文代会(图1)</p><p class="ql-block"> 在文代会上,与电影《刘三姐》主演黄婉秋(左)十年“文革”劫后重逢(图2)</p><p class="ql-block"> 会议召开期间,时任文化部部长黄镇(左三)看望杨丽坤(图3)</p><p class="ql-block"> 1979年11月16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出席第四次文代会的全体代表合影,图为合影照片局部,图中第二排右十为杨丽坤(图4)</p> <p class="ql-block"> 美丽人生,2000年7月21日,杨丽坤去世,享年59岁,杨丽坤59年的生命里,最快乐、最幸福、最辉煌的仅仅只有1954年一1964年十年,另外有三十多年是与疾病抗争……,她象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中国电影的夜空……(图1)</p><p class="ql-block"> “丽坤真的走了……”(图2)</p><p class="ql-block"> 浦江畔千人泪别“阿诗玛”(图3)</p><p class="ql-block"> 2000年8月5日,杨丽坤追悼会在上海举行(图4)</p><p class="ql-block"> 上海杨丽坤墓地(图5)</p> <p class="ql-block"> 2000年8月17日,杨丽坤电影怀念展在昆明隆重举行,当年参与拍摄《五朵金花》、《阿诗玛》的艺术家赵履珠、杜丽华、王苏娅等和生前好友、同事、亲属和观众400余人参加了怀念展,追思杨丽坤的艺术成就和人生道路</p> <p class="ql-block"> 2001年1月15日,在唐凤楼和儿子的陪伴下,杨丽坤的一半骨灰送回云南,安葬在昆明,阔别故乡20余年的“阿诗玛”重新回到云南这片故土</p><p class="ql-block"> 杨丽坤的骨灰分别安葬在祖国东部明珠上海和祖国西部春城昆明,说明了云南人民、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对杨丽坤的热爱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 著名白族女高音歌唱家、《五朵金花》电影插曲主要配唱者赵履珠、著名白族诗人、作家晓雪题词(图1)</p><p class="ql-block"> 1961年杨丽坤和王苏娅(左二)、田华(右二)在缅甸参加联欢活动(图2)</p><p class="ql-block"> 赵履珠在金碧广场“为金花、阿诗玛送行”活动上讲话(图3)</p> <p class="ql-block"> 电影《五朵金花》炼铁厂金花扮演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苏娅的纪念文章(图1)</p><p class="ql-block"> 电影《五朵金花》畜牧场金花扮演者、著名话剧演员谭尧中、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潘伟行题词(图2)</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杨丽坤和朱一锦(右二)、王家乙(右三)、李文伟(左一)、张雄(右一)在北京站合影(图1)</p><p class="ql-block"> 1959年杨丽坤与谭尧中(左)在大理留影(图2)</p><p class="ql-block"> 电影《五朵金花》拖拉机手金花扮演者、著名话剧演员朱一锦题词(图3)</p><p class="ql-block"> 杨丽坤生前同事、著名舞蹈家周培武题词(图4)</p> <p class="ql-block">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阿诗玛》电影歌曲主要配唱者杜丽华题词</p> <p class="ql-block">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阿诗玛》电影歌曲主要配唱者胡松华题词</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电影百年十佳”,在跨越几十年的数千部电影评选中,《五朵金花》名列其中,展示了她不朽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专门制作了《电影传奇》的重要篇章《小九儿》,对杨丽坤的艺术人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理性的思索</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中,《阿诗玛》无疑是一座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是一部优秀而不朽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五朵金花》、《阿诗玛》双双被评为中国百年百部经典电影,这也是新中国建国60年来云南省的标志性艺术作品, “金花”、“阿诗玛”成了云南推动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旅游发展的最响亮的两张“名片”,长远地影响着云南的文化发展,2006年,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授予杨丽坤“云南文学艺术卓越贡献奖”</p> <p class="ql-block"> 2009年,《人物周刊》评选出“共和国60年最美丽的12人”,杨丽坤名列第三</p> <p class="ql-block"> 杨丽坤因主演《五朵金花》、《阿诗玛》而给海内外亿万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金花”、“阿诗玛》的不朽形象也成为半个世纪、几代人的银幕偶象和观众心目中的“美神”,她是美丽、善良、纯朴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人间常留杨丽坤</p><p class="ql-block"> 影坛永驻阿诗玛</p><p class="ql-block"> 1941.4.27一2023.4.27</p><p class="ql-block"> 杨丽坤诞辰82周年</p> <p class="ql-block"> 磨黑阿诗玛广场,是为了纪念杨丽坤而于2010年12月建成的……</p><p class="ql-block"> 祝愿磨黑古镇能把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再现荣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