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兔年再度寻访李庄

寻梦

<h3>  2021年爸爸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和官森带着对爸爸深切的怀念之情,自驾去李庄,寻觅抗战期间爸爸在同济大学求学生涯的足迹。<br>  当时姐刚动完大手术,医生说休养和调理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为减少她的遗憾,我将记载了我们李庄行程、见闻及感受的《辛酉年寻访历史古镇》第一时间发给了她。</h3> <h3>  两年前在李庄魁星阁的留影</h3> <h3>  2023年4月24日,是爸爸逝世35周年的祭日。23号一大早,我和大姐、姐、林哥、毛弟乘车前往四川宜宾,开始为期四天,追忆缅怀爸爸,寻觅古镇往事的李庄行。<br>  爸爸在李庄度过了长达四年的求学生涯,对这里的大街小巷、一砖一瓦,不仅熟悉,且有非常特殊的感情。自记事起,我们就知道李庄,听过李庄的逸闻和趣事,爸爸心心念念、魂牵梦绕地方,我们几姊妹是一定要来的。</h3> <h3>  乘出租车行驶在李庄途中</h3> <h3>  李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即为古僰聚居地,“六同”即六合所同之郡名,为南朝梁大同十年(544)所置,辖境相当今四川宜宾、南溪、高县等市县地。</h3> <h3>  李庄两年前私家车可以在晚上八点后或早上八点前进出古镇,现在不行了。不过古镇内有一些红、白色的代步车,红色是李庄村民的免费车,白色为游客的付费车。走累了,电话告知所在位置,车很快就会过来。</h3> <h3>  李庄位于四川宜宾下游约22公里处的李庄坝,因镇域有一天然大石柱而得此名。这里曾是渔村,濒临长江,地理位置优越,逐渐发展成了明清⽔运的商贸之地,建镇1460多年。镇内川南民居、规模宏大的庄园,大量有特色的庙宇、殿堂、古戏楼等建筑应运而生,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br>  古镇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1公里余。北临大江,隔江与雄奇壮美的桂轮山对峙,南倚天顶、铜钱诸山,为川南地区通往滇、黔的重要驿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李庄镇都是川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h3> <h3>  这次来李庄,经我推荐,涵涵十来天前就预定好了“微雨轩”客栈的江景房。这里环境优美,设施也不错,且地处古镇最中心的位置,离码头也很近,吃住行都非常方便。</h3> <h3>  微雨轩客栈的露天茶室</h3> <h3>  微雨轩的室内茶室</h3> <h3>  推开窗就可以看到清澈的江水</h3> <h3>  露台上可以观晚霞,看夕阳。</h3> <h3>  每天我们都会来这里小坐一下</h3> <h3>  在李庄的正大门前留影</h3> <h3>  李庄大门正前方,是一块象征李庄精神的“文化脊梁”石匾,石匾背面刻着“千年古镇”。</h3> <h3>  席子巷是李庄保存得最好的一条60米长2.5米宽,仰看仅见一线天的古巷。过去这里是加工和销售草席的地方。小巷两边的房屋均为木结构小青瓦的一楼一底民居。</h3> <h3>  到李庄的当天,我们在席子巷的“李庄古镇书屋”见到了年过七旬的“李庄通”左照环老师。左老师学识渊博,道业高深,是公认的研究李庄最权威的专家。因他父亲抗战期间是同济医学院的学生,得知我爸爸那个时期在同济工学院就读,专程来李庄寻访八十多年前同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与之相关的李庄旧事时,左老师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告诉我们,他舅舅张官周是和罗南陔、张访琴商定接纳同济的三位主要乡绅之一,告诉我们同济大学纪念碑立碑时的好多细节,告诉我们中央电视台、香港的凤凰台、四川电视台先后采访过他,粱思成林徽因的女儿粱再冰寻宗访旧时他全程陪同......,我们在堆满书籍的小屋里相谈甚欢,李老师让我们知道和了解了很多李庄的旧事。临走时,我买了一本有他签名的《古镇李庄》,林哥买了一套“抗战李庄”DVD光盘。</h3> <h3>  漫步在保留着明清时期格局和风貌的李庄古镇,探寻抗战期间的那段难忘的历史,感慨良多。当年的好多人和事早已消失在时间的风雨之中,但抗战期间李庄人的壮举和那段历史已深深地隽刻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和寻访者的心中。</h3> <h3>  4月24号是爸爸的祭日。早餐后我们先去同济纪念碑广场。广场上的纪念碑是2006年同济大学抗战胜利回迁60周年时落成的。<br>  同济人为了永远铭记在艰难困苦岁月里无私奉献的李庄人,在同济工学院旧址大门外,即当年的足球场旁边修建了这座象征李庄与同济友谊和情意的历史丰碑,并以此为新起点,让同济与李庄的相互合作不断拓展和提升。<br>  在纪念碑前的1942年脚印处合影留念</h3> <h3>  爸爸是1940年10月离开昆明,随同济师生一道来李庄的。<br>  抗战爆发时,同济大学在上海吴淞江湾的校舍遭到日军首轮炮击,顷刻夷为平地。同济师生于惊恐之中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西逃离。先是流亡到浙江金华。旋因杭州局势趋紧,退至江西赣县。随着战火步步紧逼,再度迁往广西八步。到达后,尚未安顿下来,又因广东战事吃紧,桂境时受敌机侵扰,不得不于1938年12月再次议决迁往昆明。翌年2月,全校师生经过艰难跋涉抵达昆明城,开始在临江里、武成路、富春街等十几个狭窄混乱的街区租赁房屋开课。<br>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对北京、天津、石家庄、上海、南京进行频繁轰炸,大批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被迫向长沙、重庆、昆明等地迁徙。40年7月,日军空袭昆明时,同济学生项瑞荣当场被炸死。局势的持续恶化,使得已迁校五次的同济大学不得不考虑再次搬迁。<br>  当时从上海、武汉、长沙一带西迁的机构和人员特别多,到了难以插足的地步。同济大学有近万名师生,不可能安插进已人满为患的泸州和叙府,只能指望在叙府与泸州之间寻找安身之处。<br>  于是学校向宜宾同济校友、中元造纸厂厂长钱子宁发电报求援,请他在叙府与泸州一带为同济师生寻觅一个“日本侵略者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当时,只有南溪县城有条件和能力安置人数众多同济人,但当地官员担心“下江人”涌进南溪会造成物资紧张、社会动荡等麻烦,便声称“手长衣袖短”、“庙太小,供不起大菩萨”,婉拒了同济的迁入请求。<br>  所幸,钱子宁听说南溪的李庄尚有可利用的空间,于是火速打探并联系,得知情况后,李庄的开明乡绅有了接纳同济师生之意。</h3> <h3>  罗南陔是李庄读书人出生的乡绅,德高望重,仗义行侠。在得知同济西迁意图后,于1940年8月召集区长张官周、镇长杨君惠及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等全古镇名流,在其府邸商议“下江人”来李庄的大事。特别强调同济大学迁来后,对李庄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肯定有极大的好处。<br>  羊街8号以前叫“植兰书屋”,是罗南陔的府邸,这里环境很优雅、房间宽敞明亮。屋里面朝天井有排雕龙刻凤的木质窗棂,上面镶嵌着从西洋进口的红绿玻璃。院子的前方是一大片被绿柳环绕的的荷田。不远处的双眼古井,周边的清泉,滋养着这一片的生机和青翠。李庄的达官显贵、名门望族,都是这里的常客。 <br>  李庄32位深明大义的乡绅,在羊街8号经反复磋商,最终达成了共识:如同济有意迁居李庄,他们一定竭尽全力,让同济学生安心读书、让老师放心授课。他们敞开胸怀,克服困难,把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等机构,悉数请到了李庄。<br>  4月29日李庄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电文。随后,他们又起草了几份函件,从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等方面,对李庄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分别发给同济大学与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等机关。</h3> <h3>  40年10月同济大学近万名师生由昆明向南溪李庄迁徙。从昆明到李庄,要经过曲靖、宣威、黑石头、赫章、威宁、毕节、叙永和蓝田坝,中途翻沟越壑,渡江跨河,既艰难,又危险。在山高路险的川滇公路上,木炭汽车气喘嘘嘘嘘,黑烟滚滚,经两个月的艰难跋涉,1940年12月13日才到达古镇李庄。</h3> <h3>  一个只有三千余人,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镇,要安置万余名师生和众多研究人员,困难是可以想见的。为了接纳西迁过来的知识分子,李庄的乡绅真的是绞尽了脑汁,他们腾出富裕的住宅,用以解决学生教师和学者们的住宿,又将奉若神明的菩萨请出庙宇,藏进附近的小山,还将自己祖宗的牌位也请出了祠堂,腾出的庙宇和祠堂供同济办学和研究院办公。<br>  深明大义的李庄人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李庄为战火中流离失所的莘莘学子、专家学者,提供了安稳的学习和工作场所。<br>  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百姓对神灵的精神依赖程度很高,李庄人得有多宽的视野和眼界、多了不起的勇气和魄力、多深的家国情怀才可以做到这一切。</h3> <h3>  高等学府、研究机构和一流专家学者的到来,使李庄在抗战期间成了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中国四大文化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重镇。李约翰曾到此讲学,知名汉学家费正清也专程来看望过梁思成林徽因夫妇。</h3> <h3>  同济工学院旧址(现抗战文化纪念馆),进门就能看到的那面墙上,是同济大学的西迁路线图。</h3> <h3>  到李庄后,同济大学校本部被安置在禹王宫,工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分别被安置在东岳庙、南华宫和祖师殿。紫云宫(王爷庙)成了同济大学图书馆,曾家祠堂成了同济大学体育组驻地。之后学校又新增设了法学院、德文新生院和造船系等。</h3> <h3>  除了同济大学,相继迁来的还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研究所、中央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文化学术研究单位。故宫部分文物也西迁至此,李济、傅斯年、吴良定、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专家大师也云集到了在这里。 <br>  一时间,众多第一流学者和大批珍贵文物古籍汇聚李庄。学人领袖傅斯年、考古学大师李济、建筑学泰斗梁思成、诗人林徽因、才女游寿、执着学术的董作宾、梁思永等先生在李庄呆了整整六年,他们焚膏继晷,薪传火播,承续发展了中国文化的命脉。梁思成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就是在李庄诞生的。<br>  抗战胜利后,同济大学师生,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才陆续离开李庄回迁原地。</h3> <h3>  高等学府的迁来,也给这个西南一隅的古镇带来了文明的气息。当时李庄没电,同济大学工学院就用直流电机发电,供应全镇照明和机器碾米。他们还举办好几场高水平的考古展览会普及科学知识。同济学生们还通过话剧把新生活方式带到了古镇,《雷雨》《原野》等文明戏场场爆满。年轻男女在古镇小巷中挽手散步,男女同学一起到长江游泳戏水,当地还有女子嫁给了“下江人”。<br></h3> <h3>  也就是从那时起,海内外的邮件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能准确地送到这个位于长江上游的偏僻古镇。获此殊荣的只有百年前贵州的传教圣地石门坎,可惜它的圣光已逐渐褪色。</h3> <h3>  爸爸读的是同济大学规模最大的工学院,他们被安置东岳庙。据说当地士绅组织了不少的人力,用滑轮和长杆起吊,把掌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天神们集中到一间屋子,在空出的大殿、偏殿和各个大小不一的套院里,支起简易的课桌,上课的钟声很快在东岳庙响起。条件虽然艰苦,但没有敌机的骚扰,学生们有了安定的学习环境。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地图上连名字都找不到的川南李庄,终于放下了一张张“宁静的书桌”。</h3> <h3>  同济大学来的学生多,书籍自然多,家当也更多,各种本地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机械模具和仪器设备从船上陆续搬下来,似乎要在这里开工厂。而研究院和其他机构从船上下来的时候,则是携家带口,提着扛着大大小小的皮箱、藤箱和帆布箱,仅吃饭的家当就有好几百个,让当地人吃惊不小。</h3> <h3>  爸爸他们同济的男同学,全部住羊街至东岳庙的民居,据说李庄人只是象征性的收一点租金。因住的地方太小,男同学没课时,去茶馆买杯茶,在那里看一个整天的书。爸爸的毕业论文就是在茶馆完成的。<br>  那时物质匮乏,生活艰苦,但爸爸他们的精神生活却非常的丰富。他们有追求、有信念、有目标,怀揣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理想,勤奋刻苦的学习门类繁多的专业课程。业余时间,他们踢足球、打蓝球、排球、乒乓球,他们也经常游泳、唱歌、唱戏和演话剧,桥牌当然也是他们特别喜欢的娱乐项目。</h3> <h3>  爸爸就读的国立同济大学是由一位早年于上海行医的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的。1900(庚子)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导致英、法等八国联军携枪弄炮来华兴师问罪,掌控朝廷大权的慈禧即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了对八国联军的宣战诏书。于是,清廷官兵联合义和拳民,与八国联军在天津、北京一带展开激战,其结果是清军与义和拳民很快溃不成军。慈禧见势不妙,挟持光绪皇帝等数人潜出紫禁城往西安避难,逃亡路上诏令朝廷重臣李鸿章等与八国联军议和,请求对方息战撤兵,最终以斩杀肇事的臣僚与拳民首领,并赔偿白银4亿5000万两的代价,求得交战国政府下令罢兵息战。<br>  一场混战下来,八国联军也有不小的伤亡。德国为应付战时急需,从欧洲本土运来了大批的医疗设备,并聘请当时在沪极负盛名的埃里希·宝隆医生在上海协助成立伤兵医院。战乱结束,清廷投降,联军陆续归国。德国方面鉴于运输困难,把伤兵医院的全套设备无偿赠送给宝隆医生,以示感谢。 <br>  面对从天而降的这笔横财,颇具远大理想与抱负的宝隆没有躺在银子堆上享受,而是利用这批设备,又捐了一大笔款,在上海公共租界白克路创办了同济德文医学堂,正是这个医学堂的创立润育了全新的同济大学。 <br>  同济大学在未来的抗战岁月里,成为沟通中国与德国文化的唯一桥梁。1917年,借欧战德国战败之机,同济医学堂被中国政府接收,迁人上海吴淞新址,1927年易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爆发前,同济大学已是一所具有医、工、理三个学院,在国内外颇负盛名的综合性大学了。</h3> <h3>  抗战期间同济大学在李庄得以生息壮大。新增了法学院,过去的德文补习班改为新生院,造船组扩为造船系,增设机械专修科,培养在校生1300人,毕业生700余人。生物系的童第周坚持在“沙漠”中进行“金鱼实验”,令1943年到访李庄的李约瑟赞叹不已。<br>  李庄得到反哺,乡绅们的远见卓识也得到回报,李庄及周边地区的子弟得到了最好的教育机会。当年他们就已经拥有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研究生的一套非常完整,且是极高规格的教育系统,这在中国的乡镇仅李庄一例。</h3> <h3>  旧址前石碑系海外李庄同济大学学生捐立</h3> <h3>  工学院老师带领同学们设计制造的发电机</h3> <h3>  背面的墙上,是罗南陔的十六字电文。</h3> <h3>  44年冬天,“湘桂烽火起,山城风雨急”。日本侵略者为挽救败局,制定了一个旨在打通滇缅公路的“一号作战计划”,铁蹄继而踏入贵州独山。四川震动,国家告急。在此危局下,国民政府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动员口号,号召大中专知识青年投笔从戎,组建青年远征军担负驱逐敌寇收复失地的重责。<br>  消息传到李庄。此时,几经辗转饱受流离之苦的同济学子再也无法平静。公开报名那天,年仅32岁的留德博士杨宝林教授率先加入了报名队伍。杨宝林投笔从戎的举动,激励了所有在校师生。短短几天时间,同济报名从军的男女同学达到700人,约占在校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创造了全国的纪录。经体检,364名学生加入了抗日队伍。当时同济的德籍教授感动得热泪盈眶,伸出大拇指叫好,并高呼“中国不会亡”、“中国一定强”。<br>  爸爸是364名学生兵中的一员,他们先去四川泸县青年远征軍第203师报到,后被编入工兵第二连。</h3> <h3>  爸爸报名参军时所写<br> 壮怀<br>  甲申孟秋,日寇逞凶,衡阳、桂林相继沦入敌手。传将动员学生参军,编成劲旅十万,以抗暴敌。余意欲投笔从戎,杀敌报国,未敢妄拟定远,聊尽匹夫之责耳。<br> 年来万事不关情,<br> 金风萧瑟又秋深。<br> 画角边声连天起,<br> 遍地峰烟飞鸟惊。<br> 七年血染山河赤,<br> 白骨山积未休兵。<br> 四亿苍黎蜉蝣命,<br> 百万士卒半死生。<br> 腥膻污凝江南地,<br> 敌骑驰骋汉家营。<br> 意气凌空三千丈,<br> 岂敢低头作虏臣。<br> 奋起投笔效定远,<br> 一扫丑虏丈夫行。<br>  注:金风即秋风,因秋天在五行中属金。典出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四面边声连角起。指边境上羌管、胡笳、画角等音乐声音。”注:典出自清蒋士铨《临川梦·遣跛》“怨天公意歹,苍黎困水灾。”苍黎指百姓。注: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寿命很短,仅一天而已。注:汉家营是从汉朝军队引申出来的,在古代专指国家中央军队。</h3> <h3>  李庄古镇在战火动荡的岁月里,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火种。在古镇的东岳庙、禹王宫、张家祠堂等古建筑内,不但建筑得以完好保护,里面图文并茂的地展示了特殊时期李庄对于中国文化保护的不遗余力,令人感动,可以说这是李庄古镇最值得细细品味的内容。<br>  整个抗战期间,同济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军工人才。在李庄毕业的680多名同济学子中,成为大陆“两院院士”的就有十几位。离开了李庄的同济大学和当年的学生,从来就没有忘记过李庄当年的付出和支持。时至今日,同济大学依然每年都会为李庄提供免费的规划和保护。</h3> <h3>  抗战胜利后爸爸回到了贵阳</h3> <h3>  留芬饭店是当年爸爸和同学们条件允许时最想去的地方,专家大师们打牙祭也肯定首选那里。在李庄的这些天,我们每天都会去感受一下爸爸当年的快乐。</h3> <h3>  我们点了当年爸爸最喜欢的李庄白肉、白酒、白豆腐、酱爆肉丝和花生米。</h3> <h3>  两年前我去过的“同济饭店”,因改了名,费好大的劲才找到,我们都觉得他家的菜品仅次于“留芬饭店”。</h3> <h3>  长江上游水运商贸重镇的李庄码头</h3> <h3>  爸爸的同学包震瀹叔叔,很多年以前回过一趟李庄,他告诉爸爸,李庄行让他兴奋激动了好长时间。他一个人在李庄江边的码头坐了整整一天,回忆着求学生涯的点点滴滴,那是一段永远无法忘却的美好回忆。</h3> <h3>    当年爸爸常和同学游泳去对岸,今天我们乘坐江轮也过去看看。</h3> <h3>  对岸风景真的不错</h3> <h3>  李庄江边上江岸突出部位的魁星阁,建于清光绪年间早期。为三层全木结构亭式建筑,具有导航和李庄标志的作用,抗战中到李庄的梁思成先生评价:李庄奎星阁是从宜宾到上海沿长江二千多公里江岸边建造得最好的亭阁。<br></h3> <h3>  羊街也叫羊市街,古时为牛羊交易市场,位于李庄军民街口栅门外侧。除巷道处有一现已改作民居的文昌宫外,另有刘、胡、王家等几个民居四合小宅院。石门坊上所刻对联,内容或为家训、或为写景、或为抒怀、均耐读、玩味。倘佯在青石板铺就的深幽小巷中和清净宜的的宅院内,可以静领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意境。羊街上仍保留有幺门,其作用是里面的人可决定是否开门让外面的人进来。</h3> <h3>  罗南陔与家人在羊街8号的留影</h3> <h3>  粱思永和妻子、女儿摄于羊街8号</h3> <h3>  胡家院是清代中晚期建筑,过去为胡姓私家四合院式宅院,现有面积约500平方米。抗战中(1940--1946),文化名人李济、王献唐等曾寓居于此。</h3> <h3>  羊街的老茶馆</h3> <h3>  我们觉得在新茶馆喝茶用餐的感觉更好</h3> <h3>  王爷庙建于清代晚期,位于滨江路中段,供奉东海龙王敖广。1940年至1946年作为同济大学图书馆。我们去时这里正在翻修。</h3> <h3>  禹王宫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现名慧光寺,兴建之初兼有湖广会馆性质,占地2200平方米,由山门,戏楼,前、后殿,厢房布局组成两个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位于长江之滨,李庄中轴线上。抗战期间同济大学校本部就被安置在这里。禹王宫也叫慧光寺,大门栏上写着赞颂大禹治水的匾额和对联。</h3> <h3>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看到过好多次在老师带领下参观禹王宫的小朋友</h3> <h3>  我们也注意到,老师是通过讲故事和抢答题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李庄的历史,对他们进行传统历史文化教育。</h3> <h3>  禹王宫以精美石雕著称,特别是长2.7米,高1.3米的九龙石碑为其代表。粱思成称其为李庄四绝之一。<br>  “九龙图”象征着幸福、和平、健康、快乐。</h3> <h3>  天上宫也叫玉佛寺,位于线子市街东段,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占地2117平方米的。为福建籍人士所建,主要供奉圣母妈祖,又名福建会馆。会馆座南向北,由大山门、戏楼、正殿、后殿和两侧厢房等组成,是一座前方两进式四合院。</h3> <h3>  南华宫位于滨江路下段,是清代中晚期的建筑,人们也叫它广东会馆。抗战时期(1940--1946),南华宫是同济大学理学院的办学场所,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此任教授,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受邀来此演讲。</h3> <h3>  参观同济医学院旧址</h3> <h3>  張家祠堂的主体为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上为正祠,下为厅房。抗战期间为中央博物院所在地。</h3> <h3>  祠堂内原有用整块上等楠木雕刻的五十扇窗页,窗门每扇长2米,宽0.6米,均为精工雕刻,每页有不同形态仙鹤两只,共一百只,四周配以动感十足的云彩,名为“百鹤祥云”窗,现尚存二十四扇。梁思成称其为李庄的四绝之一。<br>  百鹤窗是非常精美的工艺品,不仅需要极高的艺术造诣和雕刻功夫,还需要丰厚的财力。据李庄《张氏宗谱》记载,每扇窗门的雕刻工价为纹银十四两,这相当于清朝时期一个正一品官一个月的俸禄。</h3> <h3>  参观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h3> <h3>  旋螺殿为明朝建筑,该殿全部采用中式木质榫卯逗结,没有用一根铁钉。梁思成考证过,能如此历经风雨,挺立至今的明朝建筑,当今世界上只有两座,一是李庄的旋螺殿,另一座在日本的奈良。它自然是粱思成眼中的李庄四绝之一。</h3> <h3>  旋螺殿主殿为亭阁式的木结构建筑,大殿两层三檐,通高25米,呈正八边形,每边宽度与进深均为8米;顶覆青色筒瓦,每重有八个翘得不是很高的翼角。最妙的是,它的梁架是“抬梁支柱”,远比同类古建筑层层爬梁叠砌而上精简得多。</h3> <h3>  在微雨轩露天茶室,我们居然与老庚小红丁丁和她先生、朋友相见,真的好开心。</h3> <h3>  清代晚期的四合院式民居建筑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位于镇西1公里的上坝村。1940年至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迁于此。梁思成、林徽因在此写作完成《中国建筑史》、《国象中国建筑史》等一批建筑领域经典著作。在梁思成、林徽因曾经居住的月亮田(月亮田景区),以“一馆一址一池一街24院”布局进行整体打造,延续川南民居的风貌和肌理,融入当地田园山水。</h3> <h3>  在距李庄镇西南5公里的板栗坳有一座栗峰山庄,山庄为清代四合院经典民居,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旧址。抗战期间,傅斯年、董作宾等随史语所迁来李庄,在此地生活及工作了6年。</h3> <h3>  山庄内有一块立于1946年的石碑,碑名为“留别李庄栗峰碑铭”,碑文下部是一长串人名,如傅斯年、梁思永、梁思成等。这是史语所的学者们在离开李庄之前,在板栗坳这块庇护过自己的热土上留下的石碑。碑额上的“山高水长”由书法大家董作宾用甲骨文所书,碑额下“留别李庄栗峰碑铭”几个大字,铭文由史语所才子陈槃撰,劳除书。</h3> <h3>  栗峰山庄宽敞的大院</h3> <h3>  李庄古镇,作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化中心之一,诉说着抗战风云,也折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精神,她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其凝聚着抗战文化人心中永志难忘的爱国情结,李庄精神是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忧道不忧贫”的情怀和追求。<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