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书日”那天,突然想起退休前曾在电台的《夜阑书香》节目中凑合过一个小栏目“随笔——金宝陪你读书”。翻找当年的资料,挑出最后一期文字删减成短文,以证明自己也还是用心读过几本书的。</p> <p class="ql-block">“随笔”已经走过了两个春秋的路程。回想这段寒暑,最感激的是听众!一直担心“随笔”会压低《夜阑书香》的收听率,幸好没那么严重,这主要是听众的宽容。还要感谢节目编辑,是他们把我磕磕绊绊的录音剪辑好,让人听起来还不至于很厌烦。再要感谢的是栏目的三位主持人,他们容忍了这只在空中乱舞的断线风筝,搅乱了他们原本很是协调、完美的节目。最后要感谢的是这档读书节目,给了我和听众交流的机会,也给了我读书的压力。</p> <p class="ql-block">两年190多档节目,迫使我阅读了好多书,包括重读多年以前读过的好书。若不是节目驱使,肯定不会和书籍重新交上朋友。老实说,我并不具备那种执着追求的性格,做点事只能依靠仅有的一点责任心。有几次出差,赶回来直到最后几小时才把节目录完。</p> <p class="ql-block">因为要和大家交流,也就迫使自己把书看得认真点。对于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只能反复查阅资料。自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多年以前,网络还被称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年头,采访一位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学者型高管。他提起一件有趣的事: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正是他的父亲、也曾任美国副总统的老戈尔当年提出过“高速公路”。而事实是,戈尔确实曾提出“高性能计算机法案”,这与“信息高速公路”多少还粘点边。但他父亲老戈尔却只担任过议员,从没当过副总统。我之所以犯错,并非出于轻信,而是缺乏严谨的态度——对那些异乎寻常的趣事不作寻根问底的探究。</p> <p class="ql-block">读书挤占了不少时间,有时会问,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答案因人而异。对我来说,首先它增长了知识,使人不再轻信传闻。有一张专论国际问题的报纸,曾载文说,纳粹德国的第三号头目希姆莱死于前苏联特工之手,是斯大林报了杀子之仇。如果你读过《第三帝国的兴亡》以及其他有关纳粹德国的权威著作,就会对这种道听途说嗤之以鼻。读书也会促成某种机会,我得承认,20 年前(现在已是三十多年前)那次广电系统的招聘摸底考试,涉及面很广,多看书肯定帮了我大忙。但要说读书一定带来多少好处却很难,对于“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从广义上讲总是正确的。但命运是多因素的综合结果,且很难捉摸,想要确定某一因素在其中所占的具体份额,不像某个品牌酒水里的酒精含量那么确定。那么,读书究竟有什么好处?只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读书带来了快乐。每当我读到一本好书,那份快感恐怕连一夜暴富也不能相比。也许有人会嘲笑我:凭什么这么说?你从没有富过,哪来的暴富快感?是没有。但我确实有过读好书的快感!坦白说,迄今还从没做过暴富的美梦,而意外得到一大堆好书的美梦倒做过几回。</p> <p class="ql-block">有些书对我来说真可谓爱不释手,就说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一再情不自禁地为他的正义感,为他引人入胜的描述,为他严谨而又充满激情的评述而叹服。每次阅读都会有一种新的感受。在和同仁交谈时,我不止一次说过:一名记者最远大的目标还不是新闻获奖,哪怕普利策奖,那应当是海明威和夏伊勒,成为一名大作家、一名有见地的历史学家。让后人从你的记录中了解你所处的时代。这样说话未免口气太大,但是心里总是觉得无论能力大小,既然是设定目标也还是远大点比较好。</p> <p class="ql-block"> 最后,和听众朋友共勉的是:只要你有愿望,并持之以恒与之交往,书籍是一位忠诚且从不挑剔的朋友,比较而言,财富、权力和荣誉,甚至爱情都不能和牠相提并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