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引导教师快速了解、熟悉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正确领会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高教师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五指山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举办2023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培训会。2023年4月25日,全市小学数学教师齐聚在五指山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报告厅,聆听来自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特级教师张国红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准解读。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是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安磊。</p> 文件 <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训活动有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课例展示,课例展示由五指山市第一小学吴彩玉老师执教,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第二环节由海口市教育培训院张国红老师为我们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准解读。</p> 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以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她的语言表达清晰、简洁,让听课的学生倍感舒适,学生们在舒适、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入新知识的探索活动中。</p> <p class="ql-block">在自主探究环节。吴老师首先出示准备题:</p><p class="ql-block"> 小宁和小春共有 72 枚邮票,两人的邮票同样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p><p class="ql-block"> 师:你获得什么信息?题中有一个什么词让我们确定用总邮票数除以2的方法得到每个人的邮票数?</p><p class="ql-block"> 师:同样多就是表示小春和小宁的邮票数有什么关系?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等。</p><p class="ql-block"> 接着引入例题</p><p class="ql-block"> 小宁和小春共有 72 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 12 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p><p class="ql-block"> (1)了解题意。</p><p class="ql-block"> 师:改变一个条件,请你读读,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条件和问题)</p><p class="ql-block"> 师:72 枚、12 枚分别表示什么意思?问题呢?</p><p class="ql-block"> 师:这个问题与刚才的问题相比,你认为如何?</p><p class="ql-block"> 生:条件多了,原来两个数量相等,现在两个数量不相等。(板书:不相等)</p><p class="ql-block"> 生:数量关系也变得复杂了。</p><p class="ql-block"> 引导:要想分析清楚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我们试试画线段图来看看。</p><p class="ql-block"> (2)学生画图</p><p class="ql-block"> 师:从画出到线段图上看,你能明白问题的意思吗?(学生说)</p><p class="ql-block"> 师:线段图和文字相比,有什么优势?(能直观、清楚地看出条件和问题)</p><p class="ql-block"> (3)读图分析</p><p class="ql-block"> 师:只看线段图就能完全理解题意,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从图上能找到方法吗?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学生讨论)。</p> <p class="ql-block"> 学生汇报:</p><p class="ql-block"> 方法一:小春减少 12 枚,就和小宁相等了,总数也要减少 12 枚,变成 60 枚,正好就是小宁的 2 倍,可以先求出小宁是 30 枚,再求出小春的枚数。</p><p class="ql-block">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还有谁听懂了他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方法二:小宁增加 12 枚,就和小春相等了,总数也要增加 12 枚,变成 84 枚,正好是小春的 2 倍,可以先求出小春是42 枚,再求出小宁的枚数。</p><p class="ql-block">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还有谁听懂了他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师小结:对比这两种解法本质都是把不相等的量转化成相等的量,这样便于解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吴老师始终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路,尽管有的学生说的不是很好,但吴老师总是耐心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做”与“说”有机结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数学思维方法。吴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经过质疑、分析、探索、交流、辩证、抽象概括等活动中逐步陪养起来的。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p> 解读课标 <p class="ql-block"> 培训活动的第二环节由海口市教育培训院张国红老师为我们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准解读。</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分别从为什么要修订课标,修订的内容,核心素养三大方面来解读。他从机制规定,时代发展要求,问题修正、理念、内容、的落实等历史背景解读为何要修订课标。修订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删减,而是将原来有的领域进行有机整合 ,让知识之间有更加密切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着重从核心素养的概念和主要表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建构了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建议四方面进行精准解读。</p><p class="ql-block"> 2022年版课标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不仅继承了2011年版课标“核心词”的合理内核,还从内涵上将核心素养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表现贯通,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一致性和阶段性表达。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是“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共11个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2022年版课标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p> <p class="ql-block"> 建构了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p><p class="ql-block">2022年版课标虽然在内容结构上保留了2011年版课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又进一步对各领域的主题进行了结构化调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提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建议。2022年版课标改变了2011年版课标单纯述说内容的方式,对各学段的每一个学习主题,都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个方面进行表述。内容要求是对学习范围的表述,表达“学什么”;学业要求是对学习程度的表述,表达“学到什么”;教学提示是关于教学实施的意见,表达“怎样学”三个方面的表述都融入了核心素养的表现,使得学习内容的要求与核心素养的达成有机融合。</p> <p class="ql-block"> 通过半天新课标的学习,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新课标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重大改革,让我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有了更系统、清晰的认识,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考。</p><p class="ql-block">“五指山市小学数学吴彩玉工作室成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美篇: 卓兰清</p><p class="ql-block">审核: 吴彩玉工作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