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杜甫秋兴八首》附释文(高清大图)

三侯堂

<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p> <p class="ql-block">题解:</p><p class="ql-block">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p><p class="ql-block"> 《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p><p class="ql-block">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p> <p class="ql-block">赵孟頫,元代著名书法家,出生于公元1254年,在书法上他主张复古,学习晋唐书法,是元代书法界的领军人物,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力也很大。</p><p class="ql-block">他有一幅书法作品《行书杜甫秋兴八首》(后附图),现在藏于上海博物馆,写这幅作品的时候,赵孟頫并没有写上具体的书写年代,40年以后,赵孟頫重新看到这幅作品,并且又给这幅作品题了跋,具体内容如下:</p> <p class="ql-block">  “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必以为吾书也。子昂重题。至治二年(1322)正月十七日。”</p><p class="ql-block"> 大概的意思是这幅作品是我40年前写的,今天再看,差点没认出来,还以为不是我写的呢,说明此时的赵孟頫书艺大增,感叹以前写的不够好。那么他写这幅作品的时候多大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推算一下,题款的时候是1322年,那么40年前就是1282年,赵孟頫出生于1254年,这个时候他才28岁。</p><p class="ql-block"> 28岁时,他的书法已经写得炉火纯青了,自己还不满意,40年后还给自己一个差评,让我们现在练习书法的人情何以堪。</p><p class="ql-block">我们从整体上来看看这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p><p class="ql-block">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p><p class="ql-block">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p><p class="ql-block">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p><p class="ql-block">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p><p class="ql-block">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p><p class="ql-block">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p><p class="ql-block">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p><p class="ql-block">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p><p class="ql-block">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p><p class="ql-block">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p><p class="ql-block">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p><p class="ql-block">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p><p class="ql-block">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p><p class="ql-block">朱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p><p class="ql-block">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出帝王州。</p><p class="ql-block">右少陵秋兴八首盖古今决唱也,沈君以此纸求书,因为书此纸短仅得其四耳,子昂题。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 必以为吾书也。子昂重题。至治二年正月十七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