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宏兴实验中学 王永 作为一名老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学会自己传授的所有知识,所以当我们(教师)结束一节课,总会信心满满地问孩子们一句:学会了吗?孩子们也总会兴高采烈地回应:学会了!于是,老师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了课堂。<br> 老师教的很好,学生学的很好,一切都很好。<br> 但这只是表象——学生没有说实话,因为有的学生的确没学会。<br> 这个反思来源于课堂上我们一起研究的一道数学题: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其中涉及到了圆的周长的知识。由于七年级11班孩子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差,在研究此题之前,我领着孩子们一起复习了圆的周长的公式,要求他们把公式写在课本上并记住。我把这道题按照解题顺序讲了一遍(其中也用到了圆的周长公式),看着孩子们发光的眼睛,我问了一句:明白了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明白了!<br> 于是,就如文章开头所写的一样,我高兴地夹着教材离开了教室。<br> 但是,后面的课后习题过关测试却给了我当头一棒,只有七、八个人上交了习题作业,大多数人都没交。我急眼了,早自习就去质问学生为什么没交,孩子们说没写完。其实这个理由倒还算成立,毕竟那么多科作业都需要时间完成,没完成数学作业也是正常的。<br> 但直到上午的数学课我才找到了问题真正的答案——孩子们不会。<br> 当我很认真地告诉孩子们“如果有哪道题不会,请一定站起来坦诚地告诉老师”的时候,我看到这个班有一多半的孩子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他们所说的“不会”的那道题就是涉及到圆的周长的题目,原因是孩子们只是把公式记在了课本上,却没有真正记住,更谈不上理解和应用。<br> 我惊讶于孩子的坦诚,他们真诚地告诉我“不会”,而不是再度给我一个“学会了”的假象,这种真诚的态度不仅未让我感到不适,相反,它让我感到开心和幸福。<br> 多年以来,许许多多的课堂都是这样的一个模板:那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如此的“和谐统一”,教师按部就班教学,完成了自己所谓的“教学任务”;学生认认真真地听,之后以一句“学会了”回应了老师的努力,看似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但事实果真如此吗?<br> 昨天赵海云老师专门来和我探讨“分层教学”的问题,我们谈到这样一个话题,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问题。说实话,我很钦佩赵老师,在即将退休的年纪,还在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她谈到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她所任教的班级也有学生跟不上学习的步伐和节奏了,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教学进度去进行教学,这些孩子就如同学习“天书”一般,听不懂老师的讲解,教材上的内容也完全看不明白。最终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找到自己知识断层的地方开始新的学习。试想,如果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的任务,那么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只需夹着教材和教案去上完课就行了,学生学不会那是学生的事情。更何况,老师教完课之后,孩子们不都是会违心地迎合着老师说“学会了”吗?但是,可但是,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啊——难道教师只是完成“教”的任务就行了吗?我们“教”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难道不是为了学生真正的“学会”吗? 我想起了侯校长说过的话:往简单里说,教书是蹬三轮的人都会做的事,无非就是把教材和教参上的内容复述给孩子,没准儿蹬三轮的人比我们复述的还更好呢。但是教师是干什么的?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爱上学习;二是真的让学生学到点东西,而不是教师的自我满足和不负责任的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br> 我的孩子告诉我“不会”的时候,我的感情很复杂:一是喜悦,孩子们敢于将真实的学情告知老师,说明他们有学习的驱动力了,他们真的想学会一些东西了(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同时也让老师能有针对性地为孩子们辅导,我们一起攻克目前的难关,让学生有收获,也让老师获得成长;二是我的悲哀,我一直以为靠我的讲解孩子们能听懂,能学会,但是缺乏孩子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我的讲解只是浮在学习的最表层,没能将知识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大脑皮层,这是最低效的教学啊!<br> 而且在反思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只是讲解了圆的周长公式:C=πd和C=2πr,而忽略了学生对“直径d”和“半径r”的概念的认知(事实上不少孩子对于这些知识并不都是很清楚),这难道不是一次惨痛的教学事故吗?忽略学情,只顾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进行教学,然后在学生一片“学会了”的声音里满足地离开了课堂,这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吗?<br> 感谢我的学生对我说的“不会”,感谢那一个个在我询问“谁不会”时站起来的身影,他们在明确地告诉我,他们是有成长的欲望的,老师也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的成长服务的——给他们最好的服务,让他们“学会”。 孩子,请大胆告诉我你“不会”,我会尊重你的“不会”,然后我会想办法让你“学会”——这是我,一个老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