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孔子的伯乐?

笨鸟慢飞

<p class="ql-block">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像孔子这样出身低贱、没有背景的人,后来能够功成名就,一定是遇到了伯乐,或者说,有贵人提携了他。</p><p class="ql-block"> 可是,记载孔门师徒言行的《论语》,不曾提及孔子有伯乐;大大小小的孔庙,也没有孔子伯乐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孔子确实有伯乐,他就是鲁国“三桓”之一的孟氏家族的族长、鲁国大夫孟釐子。</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十七岁时(这个时间有误),孟釐子病重,临死前告诫他的继承人孟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p><p class="ql-block">   孟釐子作为孟氏家族的族长、鲁国大臣,地位非常尊崇,他对年轻的孔子大肆宣扬,不但声称孔子是“圣人之后”、必会才德显达,而且要求他的继承人孟懿子拜孔子为师。后来,孟懿子和弟弟南宫敬叔果然成了孔子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这难道不是孟釐子全力托举孔子吗?正是他使孔子从此走上收徒教学的道路,也就是说,孟釐子大力帮助孔子创办私学。</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分为官学与私学。官学指官府办的学校,私学指由私人创办的学校。在孔子之前,官方垄断了办学,天子所在地(也就是所谓的“王畿”)设立的官学称为“辟雍”,诸侯所在地设立的官学称为“泮宫”,很多地方还设立了地方学校,叫做“乡校”。辟雍和泮宫合起来也称为“国学”(国学的本意就是国家办的学校),“乡校”则相应地称为“乡学”。无论是“国学”还是“乡学”,招收的学生都是贵族子弟。根据周礼,私人办学不被允许,“礼不下庶人”,非贵族阶层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力。</p><p class="ql-block"> 了解这个社会背景,我们才能清楚,在当时创办私学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必须得有官方的背后支持。</p><p class="ql-block"> 而创办私学好处多多,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某种意义上说,弟子是孔子的私人财产,孔门弟子越多,孔子的影响力就越大。</p><p class="ql-block"> 有人认为孔子招收弟子是为了束脩,那真是大错特错。孔子的有教无类、来者不拒,并非他多么喜欢传道、授业、解惑,或者他多么品德高尚、大公无私,而是他需要弟子多多益善,这些弟子,三教九流,日后全是他的子弟兵,就像蒋介石的黄埔军校一样。</p><p class="ql-block"> 后来,孟釐子的小儿子南宫敬叔为孔子向鲁昭公争取来了一次洛阳学礼的机会,也就是公派出国留学,才有了孔子问礼于老子。当时老子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名闻天下。籍籍无名的孔子要想迅速出名,最快的办法就是得到老子名气的加持,所以孔子问礼于老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从洛阳学礼回来后,学生渐渐多了起来。“老子”这块招牌果然金光闪闪。</p><p class="ql-block"> 因此,孟釐子对孔子有知遇之恩,是妥妥的孔子的伯乐。</p><p class="ql-block"> 可是,孔子的三千弟子以及后世无数的徒子徒孙,却从不曾有人提及孔子的恩人孟釐子,对于他们来说,感恩教育难道不重要吗?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孔子不想别人知道他和孟釐子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毫无名望的孔子,为何会被大贵族孟釐子看重呢?主要原因是,孔子被季氏拒之门外。</p><p class="ql-block"> 孟氏、叔氏与季氏,都是鲁国的“三桓”家族,就是鲁桓公的三个不当国君的儿子的后代家族,他们和鲁国国君原本是一家人,但是,自古以来,权力面前没有亲情,“三桓”家族的权势越来越大,逐渐架空了国君,同时,“三桓”家族之间,也一直存在着权力斗争。</p><p class="ql-block"> 等到季氏家族的族长季平子执掌国政,大权独揽,权倾朝野,成了摆设的鲁昭公自然非常不爽;孟氏家族族长孟釐子也不甘居于人后,长期与季平子明争暗斗。</p><p class="ql-block"> 可见,鲁国“三桓”家族并非铁板一块,鲁国国君与三大家族之间的关系也不都是敌对与斗争的关系。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在强势的季平子面前,孟釐子和鲁昭公私底下结成了盟友关系。</p><p class="ql-block"> 当年轻的孔子被季氏拒之门外时,却得到了与季氏敌对的鲁昭公和孟釐子的青睐。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p><p class="ql-block"> 孔子二十岁时,儿子出生,鲁昭公给他送来了一尾鲤鱼作为贺礼,“鲤鱼跃龙门”,鲁昭公这是明白无误地示好和招揽孔子,孔子大喜,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p><p class="ql-block"> 孔子后来办学招徒,是有鲁昭公和孟釐子给他背书的,表面上看是私学,却有官方出钱出力出政策,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所以,那些说孔子自幼喜欢“周礼”,苦学“周礼”成才,一生严格遵循“周礼”,从而名扬天下……的人,要么是看破不说破,要么是看了个热闹。对于孔子来说,“周礼”只是一个工具,敲门砖罢了,他真没有怎么喜欢“周礼”,也屡屡违背“周礼”。</p><p class="ql-block"> 大力提携孔子的孟釐子和鲁昭公,当然不是因为爱才心切,只是把他作为一颗棋子,就是权力斗争的手段罢了。渴望出名、渴望权力、在季氏那里碰了钉子的孔子,自然是喜出望外,儿子孔鲤的名字,不就是孔子赤裸裸跪舔鲁昭公的表现吗?</p><p class="ql-block"> 所以,成名后的孔子不提对孟釐子的感恩之心,也就很好理解了,首先,他们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其次,孔子及其弟子不想别人知道他与孟氏家族的交易,这有损孔子的伟大形象,儒家向来推崇为尊者讳,开创了所谓的“春秋笔法”篡改历史的行径都不在话下,更不用说只是闭口不谈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