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行一一一留园(20230421)

little. sheep

<p class="ql-block">在西园寺用好素面,我们来到附近的留园游览。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门厅,正中屏门上嵌的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相缀而成的。在全景图的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7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留园入园,廊巷幽折,宫灯烟火,明暗有渡,松紧交错,在空间里迂回,在时间中穿梭。</p> <p class="ql-block">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分为四个部分:中部山水、东部园区、北部田园、西部山林。所以在这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留园三绝是冠云峰、楠木殿及殿内的鱼化石。</p> <p class="ql-block">五峰仙馆是留园里最大的厅堂,五开间,九架屋,高大豪华,硬山造。由于梁柱及家具均以楠木制作,俗称为楠木厅,厅内装修精丽,陈设雅洁大方。无愧为江南厅堂的典型代表。此处旧为徐氏“后乐堂”,刘氏时扩建为“传经堂”,因盛康从文徵明停云馆中得峰石放在园内,故名“五峰仙馆”。</p> <p class="ql-block">留园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p> <p class="ql-block">五峰仙馆东南面坐落有石林小院,小院不过半亩,却设计得毫不逼仄。</p> <p class="ql-block">院中曲廊盘桓相连将空间分割为六个院落和八个天井。</p> <p class="ql-block">湖石与芭蕉、青竹、碧树相映又由漏窗、门洞、敞廊短墙、围栏相隔联通,景外有景,院外有院使空间相互渗透、形成层次。</p> <p class="ql-block">这种连接内外的漏窗,是园墙多用的一种装饰,窗洞中装饰着各种镂空图案,映出窗外楼阁草木,其形式与花纹丰富多样,对于视距较小的空间,漏窗免去闭塞感,增加层次,像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p> <p class="ql-block">“林泉耆硕之馆”是留园东部的主体建筑,为盛氏时所建。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硕,有名望的人。这里是指老人和名流的游憩之所。</p> <p class="ql-block">进入“林泉耆硕之馆”内,从建筑形式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鸳鸯厅结构的建筑。鸳鸯厅在建筑上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外观是一个大屋顶,而室内则分成两个屋面;二是一间大厅用屏门或纱隔、飞罩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以便不同季节或供男、女宾分别使用;三是两个区域的梁柱、铺地等建筑装修以及家具布置均有明显不同。馆内布置着香妃榻、红木架穿衣镜以及大理石座屏,显得简洁而典雅。</p> <p class="ql-block">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冠云峰周围水石台馆都是为了观峰而设的,统一以“云”字来命名。冠云峰东侧有六角小亭名“冠云亭”,为六角攒尖,顶部饰有如意桔子。冠云台实际上也是一座亭,建筑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造。</p> <p class="ql-block">整个园林不规则的布局形式,使园林建筑与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留园的曲廊是苏州园林三大名廊之一.</p> <p class="ql-block">园中、园东作为建筑的主要分布点,屋宇连绵,等走到园北、园西则稀疏开阔,北部多为花草盆景。</p> <p class="ql-block">又一村”在园之北部,借陆游诗“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取名。亭为正方形,单檐歇山造,解放后新建。“又一村”三字盛氏时即有,开始系指东面一片,即“花好月圆人寿轩”,“少风波处便为家”,“亦吾庐”这一范围,后开辟西部,通常指西面一带。因广植梅林,并有绿杨、桃杏、菜畦、豆架,富有田园风味,故名。此处环境恬静,颇有乡村田园风味,昔日果圃蔬畦之处,今陈列着数百盆朴拙苍奇的盆景。</p> <p class="ql-block">西部以山林为主,只散布有少数亭台长廊,视野通达开阔,整体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变化。</p> <p class="ql-block">在留园颐养天年的盛康曾写下:“历宦海四朝身,且住为佳,休辜负清风明月,借他乡一厘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p> <p class="ql-block">看留园不仅看到它空间的丰富多变,也看到它之中的人,如何浮沉、如何抒怀、又如何解脱,不如意事常八九,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p> <p class="ql-block">小蓬莱座落在水中,四面景色就象展开的画轴。西北两侧山峦起伏,再造了太湖流域,山水缥缈的自然风光,而东南两侧相互错落的楼、馆、轩、廊等建筑群,组成了与西北山林相对比的画意,体现了“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水上都市特色。《史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处在水池当中,故借以为名。二面曲桥相连,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此处有黄石,刻有“小蓬莱”三字。</p> <p class="ql-block">石林小院虽不大但借助建筑构件与花石草木的排列组合,仍然实现了空间纵深感,表现出多样丰富的层次。</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绿荫”,发现此建筑朝北整面无墙,完全敞向山池,绿荫小轩临水而筑,轩外景色溪山深秀。明高启葵花诗:“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建筑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笼罩在树荫下,故名。建筑似轩,硬山造,临水而筑,刘氏寒碧庄时已有。轩南庭院墙上有石匾嵌于其上,钱大昕书“花步小筑”。</p> <p class="ql-block">留园宁可有轻有重、有疏有密。也绝不让景色平铺直叙,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透风,才会奇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在留园中,粉墙与漏窗的明灭隐现,廊道与庭院的蜿蜒交织,楼阁与花木的疏密排列,力图在有限空间中,打破视觉的局限精妙的空间处理,也使得它位列四大名园,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在留园内靠近出口处的一组建筑,是盛家祠堂。盛康在得留园后,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建立义庄,额为“龙溪盛氏义庄”,祠堂为义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坐落在留园大门西侧。祠堂共分四进,前二进今辟为卖品部,后二进为楼,楼两侧建有烽火墙,楼下大厅今辟为留园展示馆,展示介绍留园历史和文化艺术。</p> <p class="ql-block">园林的建造不只是为生活提供休憩的地方,更像是一种文化和意识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观看留园每个景观都是一副完美的山水画,而每幅山水画却又充满诗意,我得到那种心灵交流的感觉,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与自然精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