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李顺清</p><p class="ql-block">图片/李顺清 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拓片/李洪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30篇 清末重臣李鸿章曾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广平的一眼水井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在广平县文广旅游局文保所收藏着一块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残碑。此碑,青石材质,长108公分、宽51公分、厚20公分。碑上刻着清末重臣李鸿章的非常见功底的行楷题词。</p><p class="ql-block">下为残碑照片:</p> <p class="ql-block">从残碑照片和拓片上看,正中题词为“聖(圣)井分”三字,右款是“光绪六年六月 ”,左款为“合肥李鸿章题”</p><p class="ql-block">经查阅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广平县志》方知,李鸿章的题词应是“聖井分甘”四字。残碑缺一个“甘”字。</p><p class="ql-block">这是李鸿章为广平县“大王庙”中的一眼水井题的词。</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广平县的一眼水井值得日理万机的直隶总督李鸿章亲笔题词呢?</p><p class="ql-block">据1995版巜广平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年),广平县“大旱民饥”,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水荒,老百姓深受饥渴两重煎熬。时任广平知县何庚生为了向老天爷求雨解除旱情于城外东南隅(现在的广源市西边)创建了一座“大王庙”。同时,在庙内挖了一眼水井。这眼井按当时的地质条件判断深约丈余,水质清冽甘甜,解决了庙周边老百姓的吃水难的大问题,受到百姓们的热烈赞赏。因此,何庚生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也为他在任期间增加一项政绩。大王庙竣工后,何庚生申请上级领导将此庙“载入祀典,立石为记”。大王庙是什么样的建筑规模?供俸的是什么神仙?目前还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是个待解之迷。不过,可以肯定,这座庙中的首席神仙一定会有行云布雨的本领。在申请中,何庚生竭力吹捧大王庙“祈雨甚灵”,并提到“庙中有井”。也可能提到庙内的井水如何清冽甘甜。不知是什么原因,何庚生的申请惊动了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和布政使任道荣两位大员的。这两位大员对于“大王庙”这项毫无实际意义的面子工程并不在意,所以没有为“大王庙”题记。他们认为,大旱之年的一眼井能够解决很多老百姓吃水难大问题,这是天大的好事儿。所以,他们在光绪六年(1880年)只为庙中的甜水井各题“聖井分甘”四字,刻于石,以鼓励官员们为民做主,多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看来,在封建迷信支配的封建社会里,有的官员的头脑并不糊涂。</p><p class="ql-block">关于“圣井”说,一般是指井水质量好,当时在全国各地并不稀罕。但是,引起官方大员重视,而且亲笔题词的事儿倒是很少见的。广平县大王庙中的水井被两位大员称之为“圣井”不仅仅是因为水质好,而且更重要的是切切实实解决了大旱之年部分百姓的民生问题。所以“聖井分甘”题词可以这么理解:圣井水甘甜,大家一起分享。</p><p class="ql-block">李鸿章和任道荣题词后,“大王庙”名声鹊起,香火旺盛,定于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八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正日。</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霪雨数日,漳河、滏阳河涨发,平地水深丈余,淹没田地房屋无数。不但“大王庙”没有幸免,两块“聖井分甘”碑也无有了踪迹。2012年5月,幸亏在西关北一片荒地偶然发现了李鸿章的碑刻,而另一块任道荣的碑刻仍无线索可寻。</p><p class="ql-block">一眼水井,一块碑,揭示出李鸿章那时不仅仅在努力挽救奄奄一息的大清王朝,而且也在关注着民生的疾苦。</p> <p class="ql-block">(拋砖引玉,请指正)</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