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打我能记事时,父辈们嘴里就常念叨核桃岔这个地名,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方知核桃岔是我们祖辈在甘肃静宁的老家,一个世纪前,三位太爷用担担挑着几个年幼的爷爷,食不果腹离开了故土核桃岔,跋山涉水、不畏艰难,一路向北逃荒来到了宁夏,在山城固原下河乡(现原州区彭堡镇)扎根落户,如今已繁衍了六代,老家核桃岔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代代后人的脑海里已经慢慢淡化。</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世时我曾许诺,抽时间带他回趟甘肃老家,而他老人家也不曾知晓,核桃岔到底在静宁哪儿,后来父亲因病去的匆忙,回老家的事也未能如愿,多多少少在我内心深处,留下了一些遗憾。核桃岔啊核桃岔,你到底在哪?你让我魂牵梦绕,时常梦境里都在把你寻找。</p> <p class="ql-block"> 清晨,我跃上自己的红色座驾,驮上我的行囊,带着父辈们的牵挂,心潮澎湃,一路狂奔,在北斗导航的指引下翻过六盘,穿越静宁县城,向着你的方向出发,063县道犹如一条沉睡的长龙,从山顶盘卧到山脚下,站在山顶俯视,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浓浓的香味弥漫着整个山涧,好不容易绕到谷底,却又被导航引上了另一座山巅,在一条陡峭的无名小道上,遇一骑摩托的老乡亲切攀谈,他告知我核桃岔就在前边,但我失散多年的亲人们,并未生活在村里面。</p> <p class="ql-block"> 勒马掉头,望着层层叠叠的山峦,它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好似在取笑于我你已走偏,无助的我只能回家,再次规划新的路线。核桃岔啊核桃岔,你到底在哪?分别了一个多世纪的游子,他的后人探望你来了!</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来来回回,折返了好多趟,后来还是在家人伏玉山(暂住静宁县四河镇大庄坪村)的帮助下,沿着固将路穿越静宁县,来到了仁大镇,通过走访得知,核桃岔就坐落在葫芦河畔这座大山之巅。我沿着蜿蜒盘旋的硬化路,一圈绕着一圈,山脚下美丽新农村和新建的交通枢纽在车窗外时隐时现,伴我来到了山顶上边。</p> <p class="ql-block"> 一股清风徐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在路人的指引下,核桃岔的亲房们就住在大山背面的半山腰间,俯首望去,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桃花粉嫩,杏花漂白,苹果树上一簇簇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跃跃欲试即将与其争艳,嫩黄的柳树一团团随风摇曳,散落在被庄家人那粗糙的双手码的整整齐齐的梯田与沟畔之间,山鸡前边指引方向,带我来到村口的小路上,我心情无比激动,逐户敲门,仔细询问。</p> <p class="ql-block"> 来到伏多田家,他的爱人热情的为我沏了一杯热茶,我细细地品着它,浓浓的香味,苦涩中略带甘甜,呡一口由舌尖直抵喉咙,慢慢饮下,沁入心脾,缓解了我路途中的疲乏。我倾诉了我的来意,多田和他的长子举科,为我简述了核桃岔的历史及核桃岔伏氏家人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核桃岔它位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仁大镇,多年前更名为杨湾村,有上湾社、下湾社、阳坡社三个社。也就是之前的核桃岔上湾、下湾、阳坡,多田就是上湾社的社长。</p> <p class="ql-block"> 在仁大镇工作的举科,他告诉我:“核桃岔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上湾社里有一棵能覆盖大半个庄子的核桃树,此树需要几个人手拉手才能将其环抱一圈,人们采摘核桃时都是挖着台窝上下攀爬,夏天孩童们也时常踩着这些台窝上树掏鸟窝、捉迷藏。每年的核桃成熟后,家家户户都能分到几百斤,可惜的是这棵参天大树在几十年前,由于多旱少雨干枯,被社里群众砍伐掉,开始是准备加工成木板分给各家各户,可由于树体过于粗壮,手工锯太过渺小,根本没法操作,后来被社里群众将此树捐赠给了当地乡政府用于乡镇建设。”核桃岔这个地名的由来谁也无从知晓,但我想一定与这颗远近闻名的大核桃树有关。</p> <p class="ql-block"> 核桃岔在清朝同治年(1862年~1875年)回民叛乱前,这里居住着回族群众,他们什么时候搬来核桃岔的,这也无从知晓,清同治年陕甘回民起家判乱后,他们就搬离了这里,汉族群众才迁进了核桃岔,就此扎下了根。</p> <p class="ql-block"> 据多田讲:“核桃岔伏氏其实就是清同治年间回民叛乱后搬来这里的,搬来的伏氏是来自秦安县魏店镇的伏家湾。听上湾社的老人们讲,清朝末年的伏自立(不知名字正确否,听老人们口述)家,他们家属于富农,儿子伏纪昌、孙子伏旭儿、女孙、伏银春,这户亲房是最早搬进核桃岔的。”</p> <p class="ql-block"> 举科告诉我:“咱们核桃岔阳坡现在的伏存儿(伏存儿是举科的爷爷,现在七十几岁,伏存儿的爷爷是清朝末年的武举人,具体名字不详)家,也来自秦安魏店的伏家湾。在清末民初,一部分伏氏家人搬家来到秦安县魏店的侯家坪,现在候家坪一庄大多数是伏氏家人,而核桃岔的伏氏家人除了来自伏家湾,还有部分从侯家坪迁入,和伏存儿家都是亲房。我太爷伏俊生博学多才,在社里德高望重,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伏俊生老太爷属于清末民初人)在民国初就与家人从现在的静宁县贾河乡中堡村三道沟,搬来核桃岔。(三道沟和核桃岔两地不远)三道沟现在也是一大庄伏氏家人,三道沟伏氏是从秦安魏店伏湾搬家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 多田说:“伏自立家在民国末年到建国初期搬离了核桃岔,据说有家人去过宁夏,也有人去了广东,伏自立家的伏氏后人自搬离核桃岔后至今无任何联系方式...”根据多田叔多方考证和回忆,伏自立有可能就是我太爷爷的兄弟,此信息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核实。</p> <p class="ql-block"> 举科驱车带我来到他家对面的阳坡,道路很是颠簸,看是直线距离不远,车跑起来还要翻越几道沟沟梁梁,这边有十来户人家,他告诉我,核桃岔现在有伏、王、贠三姓人家,其中伏姓的只有六户,山两边各有三户,互认为亲房。</p> <p class="ql-block"> 对面山脚下的崖背上有个年代久远的老宅子,听多田叙述,这家亲房后人们现在都去了新疆,此院就是伏存儿的爷爷,核桃岔伏氏家族传奇人物哨老爷(也称呼伏教头)之家,此人身形魁梧,仪表堂堂,浑身上下拥有千百斤的力量,能将门前场畔几百斤的碌碡轻而易举架在大核桃树的树杈上,二爷爷在世时也时常提及到他老人家,说马匪来时,他将村子里老老少少一律藏到他家的高窑阁(窑洞)里,提起铡刀刃,三下五除二就用树枝封堵了窑门,独自一人在外与马匪浴血奋战,刀起刀落,马匪丢盔卸甲尸体遍野,自次后马匪听见此人,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前来葫芦河畔搅扰百姓。</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外墙观看,此院落大院套着两个小院,共有六间房,看上去已经好久都没有人在此居住了,部分外墙只剩下残垣断壁。我俩慢步来到门前,半扇大门敞开着,门口铺垫着一条有半尺多厚一尺多宽,足足有两米长的大青石,上边好似用清水刚刚冲洗过一样,很是干净、光滑,门楣上边用毛笔公正的书写着“勤俭第”三个大字,后来社里通上了电,门楣上方装的电表箱正好遮住了勤字。我随举科进门,院子里杂草丛生,右手的小院里大门紧锁着,上房建在一米多高的台阶之上,中间进门的地方立着三块小步梯,上房坐北向南,左边的三墙连着外墙早已坍塌,房门和左右两扇窗户都敞开着,站在院中仰视,好像一位百岁高龄的老爷爷头像,面容中带着岁月的沧桑,豁着牙齿含着一丝微笑望着院子中央,好似早已知道院中的那个后生翻山越岭来自他乡。</p> <p class="ql-block"> 我拖着沉重的脚步,迈上这百年前的石台阶,和举科一起进入了上房,上房的地面上潮湿的堂土足足有半尺厚,踩上去软绵绵的,上边残留着几只大脚印,看是有人曾进来过。上房的墙面上张贴着几副残缺不全,用流畅的行草在红纸上书写的中堂,仔细辨认,其中一副诗词内容是毛泽东1963年撰写的《杂言诗.八连颂》,“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首诗词从八军写到全军,写到全国,高度赞扬了60年代初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万众一心,扭转困难局面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赞扬了中华儿女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 左边的地面上,堆放着一些杂物,上面落满了灰尘,靠墙根的旧沙发上放着大小不一的两个红色木箱,颜色很是抢眼,旁边墙角坍塌的地方立着两只红色暖瓶,一只盖着盖好似装满了故事,一只张着嘴仿佛在哀声叹息。</p> <p class="ql-block"> 右边坍塌的三墙下盘着一座土炕,上边铺的羊毛毡和铺盖都卷放在地上那两个红箱子上面,顺着豁口望去,对面山间的村庄、梯田,一副春的画卷瞬间展现在眼前。前墙上面斜挂着一面满是尘土的镜子,影像已投影不到上边,我找了一张碎纸片,仔细扫掉了我俩深陷在地面上的脚印,再次回到院里,靠西边一米多高的土墙里边有个小院,坍塌的土窑被封在里边,举科告诉我,这就是那个能容纳千人的高窑革,他长这么大还未曾进去过。还是他父亲年轻时曾点着火把去过里边,说是里边十分宽敞,像个街道一样,他一个人没敢走到底,里边打有水井,左右两边挖有一个个住人的窑房,还有许多圈牛羊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我俩退步来到东边那间客房,左边门扇上边竖着用毛笔书写着毛泽东三个大字,里边的地面上到处散落着封装苹果的碎纸箱,再次来到院中央,望着上房的房顶上,房基长满苔藓的青砖上,印制一排排寿字图样,那些青砖青瓦,历经岁月的风雪雨霜,一页页有序的摆在房顶上方,如同一本百年古书,记载着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离开伏家老院,我和举科沿土路来到两棵核桃树旁,闭上双眼覆盖半个庄子的那棵老核桃树,在脑海里忽隐忽现,仿佛能感受到有好多小朋友还趴在上边,睁开眼他们又被遗忘在另一个时空里面。</p> <p class="ql-block"> 来时时间过于仓促,返回可能带夜,此次之行暂且获得了这点信息,所以只能与核桃岔的家人们就此告别,改日前来再续家常,临走前,多田和他的爱人非常有心,在他家的果窖里给我装了一箱苹果(红富士),喊举科回家去拿,我站在杨湾村口的山顶上,望着这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葫芦河的河水就在山脚下缓缓流淌,捧一把家乡的热土装进行囊,行驶在返程的路上,后座上的红富士,满车飘香,摸一个过来咬上一口,甘甜的汁水沁润咽喉,直入心房。</p> <p class="ql-block"> 山河万里,明月所归,走过流年岁月,游子的跫音无论落在何处,心头萦绕的那一缕乡思从不会有半分消减,俗话说叶落归根,生着寻根,有人烟处,必有基因传承,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当你明白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便会豁然开朗,悟得人生。</p> <p class="ql-block"> 备注:(此次之行,获得了老家核桃岔大量的人文资料,但未曾打听到太爷爷家人的相关信息,我这里信息量有限,只有核桃岔、葫芦河、和伏举人在高窑阁的一些传奇故事,。二爷爷伏建银在世时曾在平凉境内放过鹞子,他在核桃岔有个外甥小名叫冒录,不知二字是否正确,冒录老人家在年轻时曾来过固原,随他舅舅一起放过鹞子,现在应该有八十多岁的高龄,家人们如有相关信息,请于正江联系,谢谢!电话:1809541286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