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8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五代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p> <p class="ql-block">杜甫(712年2月12日一770年)</p><p class="ql-block">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p><p class="ql-block">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宏伟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簸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的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出来。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博,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三万余册,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27日至草堂瞻仰</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性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做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这条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正门</p><p class="ql-block">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居止二首》,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大廨</p><p class="ql-block">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是一座敞厅式建筑。“廨”是官署的意思,即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不得重用,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考虑到杜甫曾经做官,应该有办公的场所,大廨便由此得命名。</p> <p class="ql-block">杜甫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浣花溪</p><p class="ql-block">浣花溪名字的由来: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边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在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p><p class="ql-block">浣花溪属岷江水系,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p> <p class="ql-block">诗史堂</p><p class="ql-block">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 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p><p class="ql-block">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厅堂中央,安放着杜甫半身铜像。</p> <p class="ql-block">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p> <p class="ql-block">柴门</p><p class="ql-block">是中轴线上的第四重建筑,也是最小、最简朴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它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作了如此命名。门上匾额“柴门”二字是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杜甫曾在《宾至》诗中写道:“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一个字,把“岂”改为“信”,把“漫”改为“犹”,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p> <p class="ql-block">在中轴线的两旁配以对称的附属建筑,柴门两侧为水竹居、恰受航轩。</p> <p class="ql-block">水竹居</p><p class="ql-block">此名取自杜甫诗句“懒性从来水竹居”,匾额“水竹居”为原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所题。</p> <p class="ql-block">厅内现在展出的是“杜甫与他的时代”雕塑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恰受航轩</p><p class="ql-block">此名取自杜甫诗句,“野航恰受两三人”,现为“杜诗版本展”。</p><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来,后代学者对杜诗进行了大量的收集、校正、注释、批选、评点、刊行等工作,历代的杜诗版本达700多种,遗存下来的也有150种左右。草堂目前馆藏杜诗刻本、手抄本、日本朝鲜刻印汉文本以及各种外国文字译本达数百部上千册,是国内外收藏杜诗版本最集中的地方,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p> <p class="ql-block">宋代杜诗版本</p><p class="ql-block">我国从北宋开始对杜氏进行系统收集、整理、编著并刻印出版,草堂收藏宋代杜诗刻本三部,其中南宋《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是海内孤本,也是草堂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元代杜诗版本</p><p class="ql-block">元代杜诗的编辑刊刻主要在于整理编校宋人的成果,其中以分类注杜和批点杜诗最为著名。草堂收藏元代杜诗版本十三部。</p> <p class="ql-block">明代杜诗版本</p><p class="ql-block">明代杜诗板本刊刻渐成兴盛之势,范围和规模较宋元有所扩大。草堂馆藏明代杜诗版本80部,反映了明代对杜甫诗集的编选、评注、研究情况以及刻印风格和印刷技术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清代杜诗版本</p><p class="ql-block">清代是杜诗学史上继宋代以后的第二次研杜高潮,也是杜诗学发展的集大成时代。草堂收藏杜诗版本中以清代最多,数量达390余部。</p> <p class="ql-block">民国及现当代杜诗版本</p><p class="ql-block">民国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杜诗版本的整理研究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发展,不仅大量明清旧注被整理再版,而且也涌现出许多集大成的当代注杜著作,对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国外刻译杜诗版本</p><p class="ql-block">作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尊崇,杜甫的诗歌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草堂收藏有国外刻印汉文杜诗本和各种文字的杜诗版本300余部,足见杜诗和杜甫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p><p class="ql-block">是中轴线上的第五重建筑,也是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工部祠。</p><p class="ql-block">当年杜甫生活在成都时,被故友剑南节度使严武推荐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其为“杜工部”,“工部祠”因此得名,现工部祠为清嘉庆16年重建。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p><p class="ql-block">作为他的祠堂,上有清朝文人留下的对联,题日:“锦水春风公占切,草堂人日我归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进祠内,正中间设有杜甫的神龛,左右两旁陪同两个重要人物的雕塑,一位是黄庭坚,另一位是陆游。</p> <p class="ql-block">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p><p class="ql-block">祠内杜甫半身石刻像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所刻,是草堂遣存最早的石刻像。</p> <p class="ql-block">少陵碑亭</p><p class="ql-block">“少陵”为杜甫别号,自称“杜陵野客”、“少陵野老”。</p><p class="ql-block">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做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镶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为清朝果亲王允礼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书。</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各建筑物之间有流水索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晴朗。</p> <p class="ql-block">茅屋旧居</p><p class="ql-block">杜甫于公元759年因“安史之乱”被迫离开都城,从甘肃来到成都,在好友严伍帮助下,在浣花溪畔选择了一块空地,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成了简朴茅屋。杜甫在此居住将近四年,写下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诗篇,就是在这里写的。</p><p class="ql-block">公元765年春天,杜甫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漂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p> <p class="ql-block">茅屋院门</p> <p class="ql-block">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p> <p class="ql-block">茅屋外貌</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杜甫草堂茅屋是依据杜诗描述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复重建的,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p> <p class="ql-block">茅屋故居是经后人重新修缮过的,但走进去仍旧可以看出当年杜甫居住环境的简陋。茅屋内设九室,正中为堂屋,两侧有卧室、客厅、书房,东头为厨房。</p> <p class="ql-block">石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 class="ql-block">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杜甫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使诗人感慨的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一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草堂旧址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草屋水榭</p> <p class="ql-block">杜甫千诗碑</p><p class="ql-block">景区内散落着许多刻录杜甫诗句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杜诗长廊</p> <p class="ql-block">花径</p><p class="ql-block">一条连接草堂影壁和浣花祠的小道,当年这条小道就在杜甫草堂的茅屋前,两旁栽满各种样式的花,后人取名花径。</p><p class="ql-block">此处是游客打卡之地,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碎瓷镶嵌,古雅别致。</p> <p class="ql-block">草堂影壁</p><p class="ql-block">位于花径尽头,是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p> <p class="ql-block">浣花祠</p><p class="ql-block">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为“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修建。</p> <p class="ql-block">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俩侍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现在的浣花祠为清光绪年间所建。</p> <p class="ql-block">厅内展示着唐朝的服装(仿制)。</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p><p class="ql-block">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名。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内陈列着至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唐漆壁画,壁画64平方米,以连环组合的方式,将杜甫壮年漫游、困顿长安、遭乱流离、寓居成都、羁留夔府、漂泊湖湘等生活的主要阶段以及巜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代表作浓缩在有限的平面内,形象地展示了诗圣杜甫的生活和创作经历。</p> <p class="ql-block">堂内还陈列李白、苏轼、黄庭坚、白居易、陆游、王维等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和其作品,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古迹修复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用手机拍的,只为记录,备存自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