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平民公园

缘来如此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北碚公园是重庆市规范化管理二级达标公园,位于嘉陵江南岸北碚区中心的火焰山上,现有面积7.43公顷。它地理位置优越,园地四面临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内有作孚纪念园、盆景园、雉科动物展览、休闲茶园等,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山地公园,并于2005年5月1日向市民免费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红楼坐落在北碚公园火焰山麓,建造于1932年。两楼一底,红墙绿瓦,飞檐翘角,掩映于苍翠郁绿之中,优美壮观。有人诗赞云:“更倩红楼添一角,江山顿觉太玲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北碚公园原址为火焰山东岳庙,其地势较高,近可以俯瞰北碚城市街景、嘉陵江行船风帆,远可以眺望缙云山、飞蛾山、鸡公山、观音峡、温塘峡等山景、水景、峡景,可满足游览休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红楼当初为兼善中学校舍,抗战伊始,兼中迁至鸡公山,中央银行在此设立办公处,蒋介石每次来北碚均下榻其间。1944年6月22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曾到此观看滑翔机表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抗战胜利后,民生公司图书馆迁来,与北碚民众图书馆合并,在此成立北碚图书馆。现为北碚图书馆历史资料部,珍藏有文史古籍30万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0年,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即原嘉陵江三峡峡防局局长卢作孚先生,为了发展北碚地方经济文化事业,拆毁东岳庙神像,建成了峡区博物馆,开辟周围二十多亩墓地和三十多亩荒破、农地,揭开了公园、动物园建设的序幕,取名“北碚火焰山公园”,不久更名为“北碚平民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动物最初以饲养良种禽畜,后逐步改为饲养展出野生动物。历经抗日战争和内战之后,公园几乎荒芜停顿,于1950年被北碚军管会文教部接管更名为“北碚公园”,列编入国家事业单位,并逐步得以发展建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北碚公园的植物配置以自然为宗,而又有章法,乔、灌、花、草、竹交相配合,适宜布置,构成幽雅、古朴、野趣的自然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北碚公园初建规模时,林木覆盖率达百分之五十左右,通过几十年发展,形成了典型山地公园特有的植物景点和景区,已是林木葱郁、花木繁茂,园林绿化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园中高大乔木密植成林,林下遍植花草灌木,有不少稀有古树,其中4株命名为重庆市二级保护树。特别是从公园前门拾级而上,梯道两侧,浓密高大的桂花树与棕竹、紫薇、茶花、地被等形成立体的又富有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夏天,紫薇花烂漫如火,清风徐来,娇妍颤动;秋天,亭亭玉立的桂花树上点缀着红色、白色的桂花,浓香远溢,香飘十里;冬天,茶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虽是冬日,亦显春意昂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直来北碚公园都保持着动物展出观赏,从最初饲养良种家禽,发展到展出虎、狮、狼等猛兽和其他野生动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随着年代的变迁和人们对动物生存发展的认识,原有的笼舍已不适宜动物生长,现已逐步淘汰大型猛兽,动物展出主要以深受小朋友喜欢的雉科动物和小型动物为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通过建设后的北碚公园已成为重庆市山地公园的代表,是北碚城区中心的区域性、综合性游览休闲公园,同时作为缙云山—北温泉—钓鱼城风景名胜区旅游线上的一个停留点,以其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卢作孚史迹文化内涵和花鸟展为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清凉亭,在北碚公园火焰山麓的嘉陵江畔,原名慈寿阁,创建于1935年。阁分两层,一楼一底。依山傍水,小巧玲珑,掩映于苍松翠柏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亭中红柱兀立,彩画斑斓;阁顶琉璃红瓦,嵯峨壮观。楼台四周临窗远眺,缙云九峰,屏列天际;嘉陵江流,纵贯三峡。山光水色,令人心清神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说到清凉亭,人们就会联想到卢作孚改清凉亭的佳话。1927年,卢作孚担任北碚峡防局长后,一心扑在北碚的开发建设上,自家连住房都没有一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4年正月初三日,卢作孚的老母60寿辰时,亲朋好友和北碚各界人士,筹集了3000银元作寿金,准备为卢母修建一幢别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卢作孚认为,接受礼金为私人建房不妥,便与母亲商量,决定将这笔钱收作公益之用。不建私人别墅,改在北碚公园内建造一栋亭阁,供人观瞻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亭阁建成后,人们甚赞卢作孚大公无私,处处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精神。但是在为此亭取名时,大家商议定名为“慈寿阁”目的在于让人们知道,这是卢局长老母的寿金所建。这时,正值四川名家赵熙到北碚游览,就请他写了“慈寿阁”,三字,准备刻匾挂于亭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卢作孚认为这个名字太狭意了,用一种很微妙的办法改变了亲朋主张。他既不公开说好坏,也不刻匾悬挂,只叫卢子英将“慈寿阁”三字好好保存。负责施工的黄子裳又问卢作孚,卢将:“以后再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其实,“慈寿阁”三字一直在卢子英的箱子里收藏着。几年过去了,人们只叫这亭为慈寿阁,但就是不见其匾额。1937年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西迁重庆,12月15日,卢作孚邀请国府主席林森游览北碚,请他题写了“清凉亭”三字,以更换“慈寿阁”之名。1938年5月,慈寿阁上突然悬上了“清凉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抗战时期,陶行知在此设立晓庄研究所,研究兵役改革,在北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志愿兵运动;筹划创办育才学校,为祖国培植了大批人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盆景园是一个园中园,原名“花苑”。园内充分利用地势,修建盆景展台、几架、叠石流水、花架长廊,园门漏窗。园内展出树桩、山石盆景200余件,其中不少作品在全国盆景展、重庆市盆景展获得过金奖、银奖等奖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为纪念爱国实业家北碚开拓者、北碚公园创办人卢作孚先生。作为一代“船王”作孚先生,对航运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说到,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作孚园布局以作孚文化为主题,包括卢作孚先生汉白玉石塑像,作孚夫妇墓地,周谷城、孙越崎、梁漱溟、陈铭德题词,宴阳初撰文、卢作孚铭言等碑文,浮雕、大理石屏风墙、纪念亭、纪念撰文错落布置在曲折蜿蜒的山径之中,绿树花草之间,使之成为一个宣传爱国主义、弘扬民族正气的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怡园景区以春花为主,主要配置海棠、紫荆、紫藤、杜鹃等。早春,鲜红的海棠花簇生于枝条间,明媚夺目,而满条红的紫荆,在流水潺潺的瀑布声伴奏下,迎风起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四世同堂纪念馆位于北碚区天生街道天生新村63号,占地面积3450平方米,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艺术家老舍先生抗战时期在碚的寓所,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老舍住地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该馆于2012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科普基地,重庆市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重庆市北碚区爱国主义、中小学德育基地,重庆市北碚区红领巾教育实践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8 年 7 月中旬,在九江沦陷武汉无险可守情况下,老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据老舍先生自述:“ 8 月 14 ,我们到了重庆。”暂时住在公园路青年会里。青年会是“文协”在重庆的第一个会址,老舍与何容住在二楼窗口向阳的一间,中间一个九屉桌,两张单人床分放两旁,坐在桌旁可就桌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至 1940 年 8 月房屋被炸毁才离开,现仅存当年楼上的“青年会”三个大字残迹。这期间写作了他的第一部抗战话剧《残雾》,第四部短篇小说集《火车集》,长诗《剑北篇》,话剧《国家至上》、《张自忠》、《面子问题》、《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等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3年11月17日,夫人胡絜青携子女来到北碚与刚割治完盲肠的老舍团聚,一家定居在蔡锷路 24 号(现为天生新村 63号副16号)。与老向一家、萧伯青、萧亦五同住“文协”北碚分会的一座小楼。 1943 年,老舍在身心全不舒服的情况下,创作完成了长篇抗日武装斗争小说《火葬》和第五部短篇小说集《贫血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4 年4 月15 日 ,《新华日报》为“文协”成立六周年与老舍创作生活二十周年发表社论,郭沫若、茅盾、何容、台静农、臧克家等人均写文章或贺词表示祝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茅盾在文章中说: “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这不是我个人的私方,也是文艺界同人的公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老舍在北碚安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胡絜青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了北平沦陷后,人民的苦难和当亡国奴的耻辱。这些真实的细节,为酝酿创作《四世同堂》,提供了详细的背景材料。1945年 2月4日,小女舒立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4 年元月,老舍开始写作百万字小说《四世同堂》,他说“我必须把它完成,成为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年底完成了三部曲的第一部《惶感》,1945年完成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于 1948 年在美国写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四世同堂》这部长达百万字的长篇巨著,用最普通的大量的民俗传统和国民性,对中国当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作出反思,解释为什么中国几乎被日本吞食,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抗战胜利后,老舍写了长篇回忆文章《八方风雨》,记叙了他在八年抗战中的生活,在北平《新民报》上连载。他说:“把八年的生活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的写下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