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在祖国边界线 18、勐海南糯山—普洱茶、茶马古道探源

伟科

<p class="ql-block">  打洛是勐海县的一个镇,从打洛口岸出来,就开车到勐海县住下。勐海县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国境线长140多千米。</p><p class="ql-block"> 说起普洱茶几乎无人不知。一般人会认为普洱茶的源头是在云南的普洱市,可我到了勐海县,见路边一块巨大的宣传牌上,赫然写着“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勐海”,这里才是普洱茶的源头。据说近代英国人最早在斯里兰卡见到茶树,但不知道茶树原产何处,于是便探险寻找,找来找去,找到了勐海的南糯山,认为这里是茶的源头。勐海是中国产茶最早的地方,也是普洱茶的故乡。这里有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还有星罗棋布的古茶树群。</p><p class="ql-block"> 由于对茶的偏好,吃过早饭就驾车定好导航,直奔南糯山,要去看看现在还在产茶的800多年树龄的古“茶树王”。车行至一个小乡镇样子的地方,导航就说:“目的地到了。“可这并不在山里,也没有茶树,犹豫着车就快出了小镇,想找个人问问路,恰好前面路旁有一个茶厂,把车开进院子。一排厂房门都关着,只有旁边一个小门开着,我便走了过去。里面有四个女工在拣选茶叶,我说明来意,问去茶树王怎么走,其中一个女工站起来说:“不好找,我可以让我老公带你去,你自己去,怕找不到。”哦,茶树王这么难找?我正想着,她已经拿起手机打电话了。放下电话,她告诉我,她老公正吃饭呢,马上就过来。我本喜欢茶,很想知道普洱茶是怎么制作的,只是无缘。现在正是好机会,于是就请求参观一下茶厂。一个陌生人,刚来就要参观人家制作普洱茶饼的制作工艺,似乎有点儿唐突。但那位女工却毫无戒备,欣然带我参观了这个茶厂的工艺流程。经过参观和他讲解,我基本了解了普洱茶制作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第一步是采摘,一般要采摘新梢的一芽二叶或三叶;二是摊凉,把采摘的茶叶片摊于没有阳光直射、通风干燥的地方,散失部分水分,形成部分香气物质;三是杀青,一般采用锅炒,也可用滚筒杀青,可以散发青草味,促进香气形成;四是揉捻,揉捻成条,破碎茶叶的细胞壁,使茶叶内含的物质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五是干燥,一般采用阳光晒干,使茶叶的含水量小于10%;六是捡剔,把黄片、茶梗等挑出去;七是称重,传统的茶饼是357克;八是蒸压,用蒸汽把称好的茶叶蒸软,放进模具里,压成饼状等形状;九是干燥,把压制好的茶叶晾干或烘干,干茶饼水份一般控制在13%以下。含水量太高容易长霉,过低则不利于物质的转化;最后一步是包装,用棉纸包好茶饼,传统上七只茶饼扎为一筒。</p><p class="ql-block"> 刚才看见的四个女工的工作就是第六步捡剔,里面的工人把捡剔好的茶叶称重357克,放在一个铁罐里;另一个工人把铁罐放在蒸汽口上,趁茶叶被蒸得湿热,用纱布包住压成饼;第三个工人接过初步压成的茶饼,放在地上的模具里,再压上一块大石头,然后人就站在大石头上踩,这样茶饼就做出来了。压好的茶饼放到铁架子里,放满了就去烘干,最后用纸包装。</p><p class="ql-block"> 那个女工的老公是茶厂老板,名叫杨二,是哈尼族兄弟。南糯山是哈尼族聚居的地方。杨二是很实在很朴实的人,他让我把车放在茶厂,坐他的皮卡车去看茶树王。车子曲曲弯弯走了不短的一段路,已经来到山里,来到丫口老寨。这个丫口老寨是他们祖辈居住的地方,现在很多哈尼人在山下建房居住了。杨二把车停在他表弟家的院子里,因为前面山路不能行车了,只能步行。我跟着杨二又沿着山间小路走了一程,终于到了茶树王前,这里还真不好找,多亏杨二带我上来。</p><p class="ql-block"> 茶树王是一棵有三层楼高的800多年树龄的古茶树,树干粗大,树枝扎煞斑驳,一看就曾历经沧桑。树干虽然古老,却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杨二告诉我,这棵树每年要采摘两次茶叶,春茶和秋茶,春茶为上品。早有香港和内地商人订购,价格不菲。在往丫口古寨的山路旁,有一片一片的茶树林,树龄一般在十几年到几十年不等。杨二说,这些都是他爷爷辈种的茶树。这深山之中远离尘嚣,布满原始树林,古木参天,空气清新润泽,真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完全没有丝毫污染,算是难得的净土。</p><p class="ql-block"> 茶树王和古茶树林完全颠覆了我从前对茶树的认知。我曾经见过不少茶园。就在前几天,我开车路过普洱市,还见过漫山的茶树。那些茶树都是齐胸或齐腰高,心想这就是普洱茶的茶树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电视里出现的采茶姑娘采茶忙的镜头,全都是低矮的茶树。现在我才知道,普洱茶的茶树是真正的“树”,这也是一个北方人对茶树的见识孤陋。</p><p class="ql-block"> 杨二的家里有一棵600多年的古茶树,我当然要求去看一看。这棵古茶树就在茶厂后面他家的旁边,大概也有三层楼高。树周有用铁管搭成的手脚架,这影响我拍照的观感,搞得跟建筑工地似的,就问为什么搭这些手脚架?杨二告诉我这是采茶叶用的,人需站在脚手架上才够得着树上的茶叶。后来杨二发给我照片,果然是几个人站在手脚架上采摘茶叶。杨二招待我在他家里喝这棵600多年古茶树上的茶,很是香甘,这也是茶树王级的普洱茶了。杨二说之前三年他已经都没采摘这棵树的茶叶了,目的是养养茶叶,使之质量更好。这棵茶树一年可产几十斤茶叶,他舍不得都卖掉,留两斤自己喝。这茶是生普耳茶,我问他为什么不做成熟普洱茶,他说可以做的,但似乎做成熟普洱可惜了,生普洱更原汁原味吧。</p><p class="ql-block"> 杨二中午邀请我吃饭,我心里有些过意不去,已经够麻烦人家了,还要人家请饭,作为初次见面的人好像有点儿过分,但我不好回绝哈尼族兄弟的一番热情,同时心里也很期待哈尼族的美味儿佳肴。杨二办事儿很稳妥,不张扬,在我不知不觉的时候就把饭局安排好了。我们进了一家哈尼族的餐馆,丰盛的哈尼族菜肴已经摆满了一桌,还有几位同寨的哈尼族兄弟围坐桌旁,就等我们到来开席。大家寒暄过后就开始吃起来,他们喝酒,我要开车就喝饮料。大家聊的热闹,他们有的种茶,有的搞运输,看来他们生活还算富足,主要产业都围绕着普洱茶来做的,其间还有一位来自江西的建筑商,已经在此地干了十来年,为哈尼族人盖房子,要建新房子的人很多,他的活也很忙。</p><p class="ql-block">他们告诉我,这个饭馆儿是杨二的姐夫家的,他姐夫给我敬了杯酒,坐在我旁边,拿起一个大水烟筒抽起烟来,我故意问他,把卷烟点燃了,直接吸多简单,何必要放在诺大水烟筒上,通过它再来吸呢?他说,用水烟筒吸才舒服。我想可能是水烟筒里的水对烟有过滤作用吧。一说起茶,他们话就很多,很骄傲的告诉我,一般茶两泡之后就没味儿了,普洱茶可以四泡五泡,还香甘如初,得意之色挂在脸上。我想少数民族一般能歌善舞,就问你们喜欢唱歌跳舞吗?他们说当然喜欢!于是就在席间给我唱起了哈尼语的祝酒歌,歌声引得旁边包间的游客都挤进来来观看,还有用手机录像的。回到杨二家,又喝了一杯茶,我就告辞了,临别时,杨二夫妇送了我两包他家那棵600年古茶树的茶,这太贵重了,让我有些惶恐,我又不是他家的客户可以批量买他家的茶叶,除了给他在网上做销售的建议以外,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本想在他们茶厂买几只茶饼带回去,但不敢提了,怕他们再不收钱送我茶饼。我很想帮他们建个网站,销售他家的普洱茶,我想只要大家看见他家的古茶树和采摘制作的纯绿色过程,一定会有很多人买杨二的茶。可惜我对建网站的技术一窍不通,给他的建议可能他也做不成。我很喜欢杨二,因为他身上有城里人久已少见的朴实和待人不设防的真诚,这是我最欣赏和感动的。有一瞬,我真想听杨二的建议,在这里建个房子,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和交一些哈尼族朋友,但这里不通飞机火车,来一次实在不容易。春节我给杨二家寄去两盒北京的点心,居然十多天后他才收到,还走的是快件。</p><p class="ql-block"> 勐海不仅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道。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起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民国时期颇为兴旺,后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而消失。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民主要吃牛羊肉、奶制品、藏巴、酥油等富含高热量脂肪又燥热的食物,这虽然在高寒地区的人是需要的,但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恰恰能够分散脂肪,又防止燥热。在长期历史过程中,藏民逐渐养成了喝酥油茶的习惯,这与蒙古族离不开喝奶茶的习惯是一样的道理。但西藏并不产茶,又离不开茶,这是茶马古道贸易虽十分艰险,却历久不衰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另一个方面,西藏生产马,而内地需要大量的马作为战马、交通运输马、农用马。可见,相互间的迫切需求,是茶马贸易的不竭动力。当然,茶马古道上贩运的不止是茶叶和马匹,还有食盐、粮食、布匹、瓷器等,马帮带来的也不仅是货物,还有各地不同的文化,文化交流成为茶马古道贸易的副产品。</p><p class="ql-block"> 茶马古道的路线,大的说来可分为两条:一条是川藏线或者叫川、甘、陕、康、藏线,为北线;另一条是滇藏线,为南线。</p><p class="ql-block">滇藏线最远的出发地是西双版纳,包括普洱、墨江等地,再向北的大理也是重要出发地。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滇藏线主要的两条古道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还有一条:西双版纳——腾冲——六库——沿怒江福贡、丙中洛——察隅——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行销欧亚。茶马古道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大通道还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远的文明古道(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可以与丝绸之路媲美,因而有“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茶和马交换的价值几何?各代不同。以明代为例,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亦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可见当时茶马互市的繁荣。</p><p class="ql-block">在推进茶马古道贸易中,哈尼族兄弟功不可没。哈尼族人赶着骡马走上茶马古道,走向远方。哈尼族长篇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诺玛的美名传到东方,</p><p class="ql-block">传进腊伯高高的大城,</p><p class="ql-block">腊伯的乌木派大队马帮,</p><p class="ql-block">跋山涉水来到诺玛河边,</p><p class="ql-block">他们用五彩丝线交换哈尼的红米,</p><p class="ql-block">又用亮亮的金银来换哈尼的白棉。</p><p class="ql-block">这是哈尼族先民在诺玛阿美建寨后与腊伯民族商贸往来的生动记述。茶马古道的形成和存在,与生活在滇南的各民族有很深的渊源,哈尼族就是积极赶着骡马融入和参与开拓茶马古道的民族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号称普洱茶第一县</p> <p class="ql-block">准备育茶树苗</p> <p class="ql-block">捡剔茶叶</p> <p class="ql-block">女工称重,男工用纱布包茶熏蒸后成型茶饼</p> <p class="ql-block">用石模压住茶饼,小伙子再上去踩实,然后就是烘干了</p> <p class="ql-block">烘干后的茶饼包装</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树龄的茶树林</p> <p class="ql-block">800多年的古茶树王</p> <p class="ql-block">老寨入门</p> <p class="ql-block">哈尼兄弟泡茶招待我</p> <p class="ql-block">老寨老屋</p> <p class="ql-block">600多年的古茶树,人要站在手脚架上才能采到茶</p> <p class="ql-block">哈尼族的菜,味道好极了</p> <p class="ql-block">吸水烟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