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梁崎先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与梁崎先生相识,应在一九七六年的夏天。</p><p class="ql-block">我那时是喜欢画山水画的,有一位叫穆祥泰的老先生,偶尔买我一两张山水画。他说咱这门口还住着一位老画家梁崎先生,问我可否愿意一起去看看,我就穿上外衣和他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崎先生就住在大丰路边上的一个小胡同里,院子里住着三、四户人家,梁先生就住在靠南侧的里面一间半的里外屋。屋里光线很暗,可以说就是一间屋子半间炕,未及普通天津人的住房条件,我不知道能不能用“寒酸”两字来形容。这位著名画家的作品大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的。就是在这样的小屋里教了许多学生和会见了慕名而来的学者。</p> <p class="ql-block">梁崎先生在指导我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梁先生用墨跟别人不一样的方法是,他把墨都放在碗里,当墨凝固了在用水调。这样的人们俗称宿墨,掌握不好的就容易脏。掌握好的就能出现一笔里面有很多变化,一笔就是别人的多笔。变化无穷,用现在人的说词:这叫高手,高手中的高手。</p> <p class="ql-block">梁老画画多用拖笔,拖笔的运行又比其他用笔方法变化多,又是一笔胜千笔的效果。观先生做画你能发现很多经验在里面,例如先生在画鹰的背部时,先用色彩铺大面,再用墨破之,什么时候破就是关键。破的早了就一塌糊涂,破的晚了就墨色分离。梁老经常用手背试试色干到几层,差不多就上墨,这就是多年的经验总结。</p> <p class="ql-block">梁崎先生为我示范作画</p> <p class="ql-block">观先生画指画时,先生每沾指甲墨时,都是滿滿的,画的时候让墨一点点流出,直到无墨为止。虽然指甲存墨很少,但在先生的手里运用自如。先生讲在指画上色,小面积的可用手指上,遇到大面积的时候,可用毛笔上色,原则是虽用笔上色,但要有用指上色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人们看到先生在外面表演大写意花鸟画作品时,以为是顺手拈来的,其实不然,先生在家里都是有小稿的,做了很多各式各样的小稿,我曾在张玉虎那见过先生的一些小稿。</p> <p class="ql-block">我与梁崎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梁先生在画案上有时放一个大贝壳,不知道的人以为是一个装饰物,其实是梁先生告笔用的。经常在贝壳上告笔,贝壳上就有了深浅墨、宿墨、尘墨,梁先生这一告笔,就告出了一个变化无穷的笔墨技巧来,不是细心观察先生做画的人是知道不了这些的,这也是先生的绝招,尤其是画水墨山水画小品多用之,你都找不到先生的深浅墨是怎么来的。</p> <p class="ql-block">梁崎先生在观看由我主编的《民族书画报》</p> <p class="ql-block">到现在我还有一个谜没有解开。我每次去先生那里请教,带去这一段时间画的画,先生指点完后总要留下一两张,这么多年沒敢问。</p> <p class="ql-block">我和梁先生住的很近,晚上吃完饭没事就和我爱人买点鲜果什么的去梁老家串门,顺便请教一下,聊聊书画圈的事。梁先生的画在当时的市场不好卖,因为真正懂画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我们也说让梁先生画鲜艳、漂亮一些的,可先生怎么画也还是老样子,只蕴含无限伤感在里面。</p><p class="ql-block">梁先生跟慕凌飞关系挺好,还把自己的学生介绍给慕老学画。慕先生的画卖得好,梁先生委婉求之,可慕老一笑拒之,梁老很不满意。我曾侧面问过慕老,慕老笑着说:我那有些只是假卖,有的买一送二。人们处事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我与梁崎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拿工资画画的院派画家和没人给工资画画的业余画家之分。艺术分成“富人画家”和“穷人画家”了?可悲可叹。学成的想到专业院校当当教授什么的,还没学成的也去找“贵族”了。只有我们这样的真正业余喜欢绘画的人还留在先生身边。彼时梁崎先生家里来的人也少了,那叫一个冷清。</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三年梁崎先生与刘止庸、吴云心成立了一个小画社“三径园”,每天在一起吟诗作画,好一个快活。梁先生家里就添置了一个像样的单开门小冰箱。那时候在马路上也能碰到梁先生追赶公交车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梁崎先生的第一本画集出版</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八年六月梁崎先生第一本画集出版发行了,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请梁先生签名。这本画集的出版用了好几年的时间。一是梁先生自己存的作品很少,都要找别人借回来,当年多亏了学生曹恩祥忙前跑后地张罗。二是那个时期出版个人画集是要自己付费的,出版社也要考虑发行盈利的事情。能够给梁先生出画集那也是仅有的,不是梁先生的艺术水平高,谁愿意干赔本的买卖?</p> <p class="ql-block">粱崎先生在画集上为我题字</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日我在陕西美术家协会画廊举办个人画展,临行前告诉梁老此事,梁老说你走时来一趟。等我再去的时候,梁老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他为我的个展写了序,其中对我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大成幼嗜绘事,读书治事之余,辄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勤习不懈,故造诣甚深。与余居相近,且有师生之谊,时相过从,教学相长,博釆众长,转益多师,在我受业中允为首屈。近悉将赴西安举办个人画展,展件多为精妙之作。西安为秦汉隋唐故都,自古为文化艺术渊薮,学者方家辈出,希不吝指教,不胜感激之至。天津梁崎,八十又一,病腕力疾书。“超以象外”,《诗品》名句,借题於此。</p> <p class="ql-block">梁崎先生为我在西安个展写的序言</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人们说不忘师恩,这样的恩师你能忘了吗?这是对后学者莫大的鼓励和期待,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他老人家吗!</p><p class="ql-block">展览回来后,我第一个愿望就是报答师恩!我就筹办《梁崎桃李》画集。</p> <p class="ql-block">有些事情真的不想写,写了伤人,不写吧伤心。梁先生给我写了一个弟子名单,我就开始了逐一寻找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很多弟子都支持这件事情,有个别人很婉转地拒绝说:我只和梁先生学过画,而不是他弟子……</p><p class="ql-block">《梁崎桃李》画集封面由学者书法家方纪题字,最后在天津造纸公司的帮助和师友们的合作下问世。随后我和谢梦倡议在和平区文化馆举办了“梁崎桃李画展”。</p> <p class="ql-block">梁崎桃李画集</p> <p class="ql-block">梁崎先生及师母等在梁崎桃李画展开幕式上</p> <p class="ql-block">梁崎桃李画展是由韩天衡先生题字的</p> <p class="ql-block">画展开幕式空前热闹,老领导、老学者、老画家如路达、石坚、方纪、王学仲、王麦杆、朱其华、张仲等人到会祝贺,周汝昌、龚望等写来了贺词。梁老携夫人及女儿、女婿等到会。随后《天津日报》刊登了侯军的报告文学《若峦丹青一一老画家梁崎的命运》整版报道。</p><p class="ql-block">梁崎火了,一夜之间梁崎先生的热度升级了。</p> <p class="ql-block">梁崎先生及师母与来宾合影</p> <p class="ql-block">参展的梁崎先生弟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侯军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我经常去出版社,和发行部的领导也熟,他们希望我帮助把积压在仓库里的《梁崎画集》销售一些。其实画集一共印了一千五百册,放在各个书店也不多,半年下来没有音讯。随着梁老火了,出版社的《梁崎画集》被抢购一空。随后杨柳青画社、北京荣宝斋等相续出版了梁崎的各种画集。</p> <p class="ql-block">在梁崎桃李画展上我与王麦杆、杨昌合影</p> <p class="ql-block">此时梁老的学生也多了起来,现在一提跟梁崎先生学过画,是一件引以为荣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背过晚年的梁崎先生上楼,梁先生身体很轻,但是握毛笔的手非常有力量,逢人就让试一下,从他手里夺毛笔,表示自己从前练过功夫。梁老问我:没发现你还这么有组织能力?我风趣的笑道,我还有很多本事没露了。</p> <p class="ql-block">可惜梁崎先生于1996年4月10日因病去世。我用相机记录下他的葬礼,送来挽联的有:天津市民委、天津画院、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天津市艺友书画会、今晚报、王超、孙克纲、范曾、何家英、李西源、王千、林浦、臧颀、顾志新、陈来柱、张明玉等。天津市清真大寺的乡老和阿訇为梁崎先生做殡礼。王振德、史如源、曹恩祥、杨恩溥、金石等二百多亲朋好友参加了送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崎先生的遗体安放在匣罩中</p> <p class="ql-block">天津市清真大寺的乡老和阿訇为梁崎先生做殡礼</p> <p class="ql-block">范曾写的挽联</p> <p class="ql-block">梁先生走了,但他的艺术永存。</p> <p class="ql-block">我的画展梁崎先生题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画集梁崎先生题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工作室也是梁崎先生题的,师恩难忘。</p> <p class="ql-block">天津中老年时报刊登了我写的文章</p>